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3-06-02 07:53:37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马宏宇
成才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素养

■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 叶 宇 孙 星 马宏宇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不同学段、学科学习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高校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五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价值

1.1 构建体育育人体系,担负新时代教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是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教学课程及体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课是学校“战线”较长的一门国家课程,传统体育教学偏重身体教育,教师对育人作用认识不够。高校体育教育存在轻课堂教学,重科研成果,轻德育素养,重技能习得的弊端,使得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

教师审视大学体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强化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高校学生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体育文化精神、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塑造,培养积极的新时代体育价值观,构建高校体育育人体系。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践行者。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与训练激发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1.2 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育机制体系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提炼体育学科中的思政要素,与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在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学校德育协同一致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料选用等方面,将思想政治有机融入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之中。如教学方法上有情境化、体验式等,教学内容涉及学生体育道德、精神、品格等,教学模式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能在不断改进教学措施达到育人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情感需求,从而创新教学方式。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推动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明确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基础上,学校应推动改进课堂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课程管理和课程标准评价方法,对构建重视体育核心素养、符合体育课程思政要求的教育机制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1.3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体育课作为一项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承受较大负荷,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其思政渗透对照项群理论可以分为团体类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民传类培养民族认同感及归属感;健美类提高审美能力与协作精神;对抗类培养顽强勇敢及尊重对手的精神;智力类锻炼辩证思维等不同项目。对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体育能为学生提供积极情感体验,调节学生因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分散焦虑,减轻甚至消除个体负面情绪,减少抑郁类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有益于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运动过程也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这类化学物质有益于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孤独、自卑、压抑等负面情绪困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其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2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困境

2.1 教学资源利用欠佳,项目融合度低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物尽其用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利用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其中隐性教育润物于无声,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价值内容选择广,学习途径多,如场馆文化标语、教学术语、课内外训练比赛。在对武汉市综合类高校体育专业思政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院校未能充分认识体育教学资源蕴含的思政要素,未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使学生将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课程思政整体效果。一方面,学校对思政教学资源不敏感,各学科间资源共享性不高,造成教师对部分思政教学资源的忽视和浪费;另一方面,不同项目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度有待提高,教师需充分利用本专业思政优势,讲好思政故事,摒弃形式主义,将各类教学资源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

2.2 教师思政教育缺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立足于体育课程思政角度,当前教师思政意识有待强化。首先,部分教师对学科如何深化思政建设停留在概念认知上,缺乏系统全面认知,机械地将思政元素进行课堂罗列,思政资源挖掘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融入式资源供给方式,课程育人效果不佳,制约其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其次,体育教师教学方式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教师课程设置仍延续旧模式,教学话术僵硬移植思想政治语言,忽略课外第二课堂思政重要性,受教学场地制约不能很好地进行延伸。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水平、教育经历参差不齐,加之学校系统思政培训不足,教师思政站位不高,不能较好地担负思政教学工作;最后,教师的课后反思多聚焦于技能教学方式、运动强度密度,较少对思政教学进行反思,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以及思政教学能力提高。与此同时,部分学校强调教学工作量与科研成果产出量等,缺乏针对教师思政水平的衡量体系,不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分配以及教师个人思政能力的评估,不能及时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相关体系较少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难以全面评估思政教育效果。

2.3 学生的思政意识不强

高校学生是体育课程参与的主体,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对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育”是过程而非目的,过程合理不一定结果合理。无论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如何多样,都需要学生接受、认可。部分学生思政意识不强,主观上对待体育课程持被动态度,消极参与体育运动,这样会对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形成阻碍。一方面,教师的课程设计将大学生定性为“工具人”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接受度、吸收度欠缺考虑,僵硬地将核心素养、思政元素穿插在课程中;另一方面,学生个体过分关注课程成绩和体质测试成绩,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参与态度,对体育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缺乏学习主动性,也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2.4 教学部门缺乏学科联动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部分学校没有从跨学科、跨专业角度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未提供思政课资料借阅以及教师沟通交流平台,致使教师思政意识不足和思政专业基础不扎实。同时,由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公共体育课相关思政育人资源还有待充分挖掘,部分体育项目专职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设计时,缺乏具有权威性、纲领性且适合本项目运动特点的思政实施细则,缺少参考依据和教学指导,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实施难度。再者,学校忽视多部门协同交流,尤其是缺乏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使得体育学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能力不足,在进行学生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引领时缺少说服力,影响课程思政效果。

3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升路径

3.1 合理利用多方面资源条件,充分提炼思政元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综合利用多方面资源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熏陶。首先,教师可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结合运动项目发展历程和体育领域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人物进行思政教育,将正确“三观”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例如,在排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郎平及中国女排夺冠的奋斗历程,深度解析“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在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述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的拼搏故事,传递“永不言弃、迎难而上”的优秀体育品质;其次,体育课程具有专业场地、设施,学校可在场景布置上丰富思政文化标语,比如,在乒乓球馆墙面增加国乒队为国争光的光辉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兴趣。在民族传统武术等课程教学中使用中国传统器械、服饰为教具,增加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体育及传承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可利用学校资源组织赛事志愿活动,开展体育强国、冠军故事等专题讲座,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体育教学各环节和场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3.2 提高教师思政站位,建立多元激励体系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学实施主体,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有利于推动思政理念、正确价值观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素养,不断学习新思想和新理论,依据政策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克服体育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差异。学校对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和思政水平的教学考察也应当从多角度考量,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体育成绩、技能学习效果、比赛成绩要纳入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通过量表、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思政内容,进行评价与检验。

对体育教师激励方面,学校可采取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和保障激励并行的方式,树立思政教学榜样,强化教师课程思政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可提供教学设备、经费、场地等物质资源,在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方面向优秀体育教师倾斜,从而多渠道激发教师的思政教学兴趣,提高其思政站位。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促使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他们成为引领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和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素养。

3.3 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思政意识,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意识教育教师应以正确思想为指导,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多管齐下,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首先,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和管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重视课堂纪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扭转部分学生对待体育课程不重视、不认真的态度,保障正常教学的开展;其次,对部分消极对待体育课的学生,教师应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对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通过相关体育赛事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故事,运用生动案例和人物范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使其了解体育对强健体魄以及个人今后发展的作用;最后,教师可引入在线APP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规划,督促学生参与锻炼,以专业软件为基础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制订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参与方案,为学生课后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工具和方法,以推动学生有序参与运动,解决体育课后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

3.4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之间的协作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部门要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要保证在明确分工和责任主体情况下统筹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学校可建立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领导班子,由校级领导担任职责主体,并指导各处室统筹开展工作。或者建设课程思政专家组,探讨和设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并做好相关工作部署,改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孤岛化”现状,形成合作育人局面,合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一方面,学校层面应重视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体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思政交流搭建平台,制订规范性的指导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要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为其他院系和部门提供资料和指导,针对体育教学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学校可设立由两个学院教师组成的体育课程思政小组,推动共建共创本校体育课程思政,有机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使体育思政教育灵活不生硬,学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体育学院要重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可以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的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借鉴经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究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