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孔维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事关大学生“培根铸魂”、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环节。作为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如何立足职教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提升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正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部分高职教育存在着重专业技能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同时,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僵化、教学途径单一的矛盾较为突出,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角戏”中容易被边缘化,缺乏主动性和存在感。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由此可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要求、学生期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较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功底相对薄弱,文化素养不高,被动学习的思想观念弱化了学生的价值追求。
从思想观念层面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现行思政课的教学呈现出“三低”倾向: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度偏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的思想较为普遍,教学靠灌输,听课靠点名,学习靠考试;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任度偏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大上”,即认为思政课是单纯地解读文件、讲政策、讲理论的“宣讲课”,与现实脱节;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度偏低,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听课抬头率低”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对理论讲授不感兴趣,总是希望教师多播放视频,希望多搞参观考察。这些现状增加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难度。
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思政课教师应从学识、语言、视野、人格、情怀等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构成较为复杂,专业出身的少,兼职从教的多。教师自身素质也存在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加之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内容多、观念性内容多,并且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班级人数过多,导致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无法施展,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也难以使用推广,使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同时,相对于专业课,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挫伤了教师教改创新的积极性。
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思政理论课教材和本科院校没有区别,采用的都是统编教材,教材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知识点,但职业教育较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上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如何聚焦难点,打通堵点,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专题教学任务,融入情境体验、互动讨论等教学形式,将统编版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传授给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面临的困境来看,教师如何立足高职教育实际和特色,注重思政课教学成效,从思政课建设的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手段创新入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是目前比较受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谓“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它是一种混合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改变按照教材章节体系授课的传统方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在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从而让学生真正热爱思政课,参与思政课。
目前,“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不多,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中构建“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较少,也没能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因此,笔者选择“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如何促进高职思政课改革,不仅因其具有可行性,还因其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扩大思政课改革效果的受益面。
高职思政理论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实施的整个流程可分为课堂准备教学阶段、课中组织教学阶段和课后总结反思阶段三个部分。
3.1.1 课堂准备教学阶段
课堂准备教学阶段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对教师来说,重要任务是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色“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做好教学设计。结合高职学生学情,教师可结合学生关注点、困惑点、社会焦点、热点等在每个专题中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在课前发给学生,用“问题链”点燃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学生在课前需准备的工作则有:从信息化教学平台查看教师发布的学习资源,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解决疑惑。
3.1.2 课中组织教学阶段
经过和学生课前的广泛交流,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的片面化认知,甚至还有一些庸俗化认知,比如,关于“共产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等问题,教师必须最大程度地还原共产主义的本真思想,帮助学生厘清思想迷雾。因此,教师在课中组织教学阶段可通过“四步教学法”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创设任务情境: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引起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分析和探究所展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情境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情境的分析、讨论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理论知识讲解:教师集中讲解难点、热点、疑点问题。
(3)分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
(4)教师集中评价与总结:在学生作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层层剖析,使之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提升教学效果。这个环节对教师的知识体系、专业素养和分析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3.1.3 课后总结反思阶段
课后总结反思也分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教师方面:分析总结课堂教学实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记录,并对已实施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总结、补充、改进与优化;学生方面: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反馈、交流心得以及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主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缺点,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相互衔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等步骤实现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层层设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推进师生共同进步。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有利于实现从理论知识本位向学生能力素养本位的转变,因此在课程管理和评价方式上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法,要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线上学习、小组互评、教师评分等作为学习过程的测评指标,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具体而言,就是采用“1+X”的考核模式,即“期末机考或试卷考试(检验和巩固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表现(如时政评论、主题讨论、课堂微辩论、课堂发言等)+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课堂上所学知识并从中巩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综合考核。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要求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和结合点,切实增强认同感、获得感和使命感。“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是江西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推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紧扣时代的脉搏,满足思政理论课改革的要求,从而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交流。
高职院校可推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鼓励教师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以推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进度的实施为抓手,针对教学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而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紧紧抓住“问题链”,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脉络,坚持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不回避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抽象理论与鲜活实际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从而使思政课从教师唱“独角戏”到师生“大合唱”,从“单向灌输”到“互动交流”,创建学习共同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应从理论学习、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高职思政课推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教师讲课不搞“高大全”“尖专深”,不强求各章节知识点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其中与职业教育、社会公德、工匠精神、法治素养、时政热点问题等相关的内容,有选择地开展教学活动,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切入点。
其一,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解读能力。比如,围绕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专题研讨,高职院校可安排一位教师做中心发言和宣讲,其他教师参与建言,要求人人到场,个个发声,畅所欲言。通过专题研讨形式,推动教师学习时事政治,积累教学素材,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
其二,发挥教师专长,深度研究教材。高职院校可实行思政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深入钻研个别章节,集中教师集体智慧重在设计“问题链”,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激活学生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推动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对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政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特征较强,理论性是其基本属性,教师要以理论说服学生。因学情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讲授具有一定的排斥心态,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边缘化的现状,发挥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聚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要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学,让“高大上”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彰显思政课的时代性和鲜活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红色文化解决思政课红色底蕴与历史厚重感问题,立足职教特色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解决思政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与应用能力培养环节脱节的问题,真正让思政课“红”起来、“实”起来,从而凸显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结合“00后”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烈的特点,教师不能一张嘴就是一节课,应将教学问题置于角色扮演、主题辩论、游戏互动、头脑风暴等学生参与性高的情境中,采取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协商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强调思考、互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角、语言、体验参与思政教育,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按照教材原有章节体系、顺序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破除学生思想迷雾,以正确观点重构学生意识,是高职思政课贴近学生实际、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凸显教学成效的一个有益和有效的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