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2023-06-02 02:48:02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舞台

李 仙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最原始的原生态歌曲、到地方性民歌、到传统民歌、再到现在的创作性民歌,民歌的发展已经不单单是曲目的发展,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革新。

随着艺术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让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能够倚靠学术的力量,从而让其追溯本源,从理论上去真正的理解这个学科。正如王一川教授在 《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进路》一文中提出:“只要跳出艺术专业院校的视角,从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视角去看,就不难发现如下必要性:艺术学理论学科致力于艺术普遍性规律的研究,与其说是为了给特定艺术门类型学科以必要的普遍性引导或促进 (当然这种意义也是具备的),不如说主要是让各艺术门类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尽量释放出来,被更加宽广的文化界赋予普遍性理解,并进而成为与语言、神话、艺术、科学、历史等诸多文化形态同等重要的普遍性符号形式系统,整体上作为文化成就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等手段而传递给后世。”[1]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学理论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以及进一步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学理论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指导作用

艺术学理论更加注重回归本体的研究,强调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体现探讨艺术学的现实问题。[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延续的有力支撑。

(一)在演唱方法上的改变

我国民歌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老艺术家们留下了各种各样地方风味的民歌,其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受众较窄,从演唱方法上来说几乎只关注于歌唱者的嗓音条件,这就极大的限制了歌曲的传播。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日,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感受到民歌的魅力与其特殊性,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下,我们开始借鉴一些西方意大利歌曲的演唱方法,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入意大利“通道”式方法。

(二)在歌曲创作上的创新

从地方民歌到新民歌,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民族声乐作品。从歌曲的选材来看,原始的民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者生活的缩影,歌词简洁,感情表达直接,曲调较为平淡,易学易记,朗朗上口,且以情歌最为突出;新民歌的创作过程远远复杂于传统民歌,其选材内容更加丰富,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不再拘泥于一种,歌词多以诗、词、文言文等为主,感情表达委婉,曲调大气磅礴,旋律更加复杂。这样的现象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较高的发展前景和具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向世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在宣传方式上的变化

近几年,国内乃至国际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声乐比赛,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西方歌剧都为大众提供着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例如每两年一次的“孔雀杯”全国声乐艺术展演,在同一时期除了要进行全国性的声乐比赛之外,还要进行高校声乐学术论文的申报与评比,这一环节大大加强了比赛的学术性,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能够较好的宣传声乐艺术理论,也能够更好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引下践行科学的发声方法;再比如近几年影响力较大的“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该比赛总共设置11 天的日程,除去声乐展演比赛以及大师课之外,还设置了“美育论坛”“中国声乐高峰论坛”等,通过专家们的传授,让大家从艺术学理论的全面视角去看待这场比赛,看待我们民族声乐的传承价值,这才是比赛真正的意义。

二、艺术学理论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渗透

(一)对民族声乐舞台表演形式的要求

对于演唱者来说,成就一种“美”的声音成为每一位演唱者毕生的追求,然而,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一步步的欣赏声音以外的“美”,那就是舞台表演的“美”。时代进步和发展至今,在众多的民族歌剧、音乐剧、话剧等的舞台上,声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大众所能欣赏到的独特的舞台模式。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影响,诸如服装、化妆、道具、舞台陈列、场景编排等等,都为演唱的丰富性添砖加瓦。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者而言,将舞台场景与自身的演唱相结合,并进一步探索新的舞台发展方向,成为新时代民族声乐学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沉浸式变革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变化性极强,技巧性也极高,能够最高限度的展现演唱者的优势,通过演唱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够让演唱者主动的贴合作品的内涵。除去一些经典的地方性民歌之外,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说最能够体现出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庄严与磅礴。例如艺术歌曲《锦瑟》《青玉案元夕》《白头吟》《山之高》等,均为近几年传唱度较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比如有关于“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的多方位应用,让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更加能够与戏曲文化高度结合,例如创作歌曲《牡丹亭》《千古绝唱》《故乡是北京》《粉墨春秋》等等。这些作品符合我国对于古曲和戏曲等的审美,旋律悠扬、绵长,情绪连接紧密,从专业技巧上来说,并不是重点突出某一个高音或者某一种“炫技”,而是娓娓道来,只为展示音乐中的韵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三)促进民族歌剧艺术的科学性探索

声乐舞台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类艺术,在视觉和听觉上要求更高,希望既能够传达悦耳的声音,又能够展现完美的肢体动作,这就要求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建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呈现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学理论能够帮助建立有条理的舞台秩序,使舞台表演更加有目的、有章法。

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地方民歌的创新发展还是现代民歌的传承革新,都体现出我国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孜孜不倦的时代力量,而在这其中,艺术学理论带来的严谨与逻辑,为今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提到中国的民族歌剧。中国歌剧萌芽于20 世纪20、30 年代的儿童舞剧《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及聂耳一九三四年所作的由田汉编剧的《扬子江暴风雨》。一九四五年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歌剧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歌剧的优秀作品。歌剧的舞台有故事情节、有歌唱、有服装、有化妆、有道具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元素当中,如何有序的将他们进行排列与组合,这也是艺术学理论首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艺术学理论强化民族声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强化声乐技巧的专业性

艺术学学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新文科的兴起,逐渐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态势,这样的趋势帮助艺术学学科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我们经验世界中的事实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个学科能够解释和解决的,需要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3]的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中的问题,都需要不同学科和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寻求最佳方法,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也在这样的模式中,给予了我们民族声乐更多的可能性。

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无论是在演唱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划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正如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一样,民族声乐在传统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跟其他各个相关学科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在歌唱技巧方面,声乐能够与嗓音医学、声学、人体骨骼学等学科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舞台表演方面,声乐能够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建立服务机制,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帮助表演者运用能够抓住观众内心的肢体语言来进行歌曲展示,等等。这一系列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都将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起点,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将民族声乐教学具象化、扩大化、专业化。

(二)助力文化外交的民族性

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声乐艺术节、国际声乐比赛、国际声乐论坛等方式,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艺术交流,特别是在艺术学理论相关知识的指导下,使得民族声乐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其特色。

2021 年9 月,宋才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在访谈中提到:“党的文化外交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嬗变过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貌。文化外交是以外交文化为其基本内容和方式,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基本途径开展外交活动的。”而声乐舞台活动对于助力文化外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22 年春晚亮相的歌曲《灯火里的中国》受到了广大中外朋友的喜爱,展现了新中国百年的艰苦历程和富强道路……这些民族声乐作品不仅仅展示出较高的艺术创作价值,加强了我国在外交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铸就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性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近几年来,我国在文艺文化方面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2020 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多地启动,旨在通过文艺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满足新时代新征程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再比如2021 年,在建党100 周年的文艺晚会中,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主办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盛世开幕,该演出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呈现,运用舞蹈、情景、戏剧、视频等方式,全面歌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光明前景。其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湖南民歌《秋收起义歌》、鄂豫皖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英雄赞歌》等等,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给人以振奋人心的感觉。

四、结语

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业余角度,民族声乐的传承面都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分割,在高校教学中的针对性训练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表演能力的提升,都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社会性。在新文科的背景下,让艺术学理论指导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艺术学理论科研、创作水平,拓展高水平学术平台,[4]更加能够推动我国在弘扬声乐艺术方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作为一名民族声乐的从业者和教育者,一方面更要深深的了解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让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与平坦,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将艺术学理论更好的融入日常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中,让我国民族声乐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走向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