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东
【摘要】日记是一种私密、自在、真实、日常的写作方式,但当下的日记教学,往往将其作为一种有规定和规矩的写作任务来进行训练,导致日记写作失真,学生虚与委蛇。因而必须厘清日记教学的边界,将教学定位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与此同时,日记写作与教学还需要与时俱进,可引入网络日记、多媒介日记、跨学科日记等写作方式,以此还原日记写作的本真和本义。
【关键词】日记;日记教学;真实写作;常态写作
步入小学三年级,不少语文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样做,理由一般有两个:一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就是写日记;二是良好的写作习惯须趁早培养,写日记与学习写作应同步进行。于是,日记每日必记,日记每日必改与必评。如此做法,看似理所当然,却说明师生对日记的认识还处在感性层面:将“日记”当成了“习作”,将“写日记”视作学生的基本写作训练。如此认知与实践,原本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度的“真实写作”会沦为规定与规矩并存的写作任务,日记也随之丧失自我抒写的功能,变得索然无味。“这一倾向给中小学生的日记写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亟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改进日记写作教学。”[1]让日记回归记下“鲜活的材料、灵动的思考、真实的体验、独到的感悟”[2]的真实写作面貌,是日记写作与教学的底线。
一、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
日记与习作尽管都属于写作范畴,但从写作动机和读者角度看,则有着显著的区别。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有认识到日记的基本特征,才能知道日记可以记些什么,日记可以怎么记,日记是否具有交际性,这样学生的日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表达与交往功能。
1. 私密性
“凡是文章,都预想有读者;日记是不预借给他人看的,所谓的读者就是作者自己。”[3]由此可见,日记属于纯粹的私人写作,是個人生活比较隐秘的区域。即便是已经出版的名人日记,如《雷锋日记》等,作者写作时的初心也是为了自我回顾、自我倾诉、自我反思。从这个意义上看,日记的交流和分享仅限于作者自己或经作者认可和应允的特殊个体。即便是教师,也不可以将学生的日记像习作一样,随手拿来批阅与讲评。日记的这种私密性一旦因为教学被打破,其真实写作的性质就会发生本质扭转,就会有悖于日记写作的常识,而转变为寻常习作——变为用以学习写作、训练写作技能的练习体。
2. 自在性
习作属于教学范畴的练习体,每次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的目标。而日记则不然,其“写作不受‘写作要求、写作技巧、篇幅大小等限制,在这种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尽情表达的写作环境下,小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会爱上写作”[4]。日记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性,是因为日记的内容是即时的:即时遭遇,当日所读的书、所遇见的人、所经历的事;即时感想,当日的喜怒哀乐、所疑所惑、所思所想,等等。日记的形式是自主的,可以叙述情节,可以描写状态,可以抒情议论,甚至可以将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体。总之,日记“总是无始无终,没有一定的结构,没有谨严的文体,也没有叙述的脉络的”[5]。可以这么认为,日记写作是“随遇而安”的,它竭尽所能地满足写作个体的真实需求,是写作个体真实个性的尽情展现与诠释。
3. 释放性
日记的样貌,就是一个人整体精神状态的基本写照。一个人常常将日常交往中所隐藏起来的真实情绪和想法借助日记“倾泻”出来,以达到舒缓和平复心绪的目的。语文教师经常会听到家长这般夸耀:“我儿子在写一部魔幻小说。”也会听到家长如此“吐槽”:“我家孩子日记上怎么总写除魔呀降妖呀?”学生在日记中自由想象的背后,其实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所积压的情绪真实而尽情的释放。这或许就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描述的“想象是儿童被压抑精神的自由逃逸”。有了日记这样的宣泄口,学生的精神就不会郁结。“人们在抒发自我的情感时,往往易于扩大与强化自我的情感。由于他者的不在场,在一种隔着时空的想象与自我诉说中,浪漫变得更浪漫,怨恨变得更怨恨。人们处于感情的巅峰状态时,仿佛要用尽最恶毒的词语才能让内心减少痛苦,仿佛用最伤感的语气才能表明不可得的内心的忧郁:仿佛任何词语都无法表达你内心的情感。当日记成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工具时,便构成日记‘失真性的一面。”[6]因此,面对学生日记中自我的“过度膨胀”,以及“口无遮拦”,教师和家长不能将其放大为文学表达力,也不能将其误解为“言语暴力”。
4. 日常性
日记可以在将来被查验,更可以在未来作自传。基于日记的自传功能,就得日日记录,使其成为日常的行为习惯。因此,日记必须记录当日的新鲜事,体现“今日事今日记”,不可以“翻旧账”和“炒陈饭”。写日记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魏书生老师将其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即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加以维系。这或许是写日记最为艰难之处,这也是只有少数名家日记能够存世的重要原因。
日记是一个人的真实写作。它的私密性成就了它的自在和自我,从而保证了作者敢于叙写真事,敢于抒发真情,敢于表达真见。因为它的自在和自我,学生才能对日记心有所托、念念不忘,持之以恒地写下去。面对学生的日记,教师要做的是坚守日记的写作常识,恪守其写作常理,维持其写作常态。
二、日记教学的边界厘定
日记作为一种自说自话的独语式写作,任何外在的读者参与都会给它的写作带来被“破坏”的风险。尽管如此,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写作生涯的小学生而言,日记依然是可以教学的。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日记写作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三年级上册习作2《写日记》和四年级上册习作3《写观察日记》。日记写作可以教什么,教的边界在哪里,只有厘清日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日记写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既不会在自说自话中丧失对自然与生活中美的发现,也不会在没有读者关注的情况下走向自生自灭的境地。
1. 日记教学“可以教”的范畴
日记作为写作教学内容编入教材,说明其作为一种特定的写作方式,是可以用以教学的。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明白日记的内涵和功能,为未来自由自在地写日记作铺垫。
教学日记习惯。将“日记”的概念引入写作教学中,本质上是倡导“天天写作”的理念。如果从教学角度给这种写作冠以名称,那就是“练笔日记”。“天天写作”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对日记教学而言,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习作2《写日记》,在学生刚刚学习写作时,就将“写日记”作为习作内容,编者意图非常明确——日记与习作同构共生。日记是一种日常的写作练习方式,学习写作先从学写日记开始。再看本次习作例文后的“和同学交流”,就是日记教学的“新手入门提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日记写作的基本知识。本次习作结语,是对“日记小白”的“热情召唤”——“准备一个日记本,开始写日记吧!坚持写下去,你一定会大有收获。”“坚持写下去”,就是“天天记录”,“‘日记教学是让学生‘天天写作,是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的方式”[7]。四年级上册习作3《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日记习惯的延续,即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来推动“天天写作”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明确提出了“能用日记方式记录个人的见闻、感受和想法”[8]的要求。将天天写作的习惯实实在在地落在学业质量指标上,这是语文教学须臾不怠的教学内容。
养护日记习惯。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而言,影响日记习惯养成的最大阻力是无内容可写。日记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学内容。一是细数“平凡”中的“独特”。学生的日常生活大体上是相似的,但具体到个人,因家庭、个性的差异,则又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细小节点上:起床时有故事吗?吃早飯时有故事吗?上学路上有故事吗?进校园时有故事吗?早读课上有故事吗?上课发言有故事吗?上课听讲有故事吗?小组合作时有故事吗?写课堂作业时有故事吗?课间休息有故事吗?吃午餐时有故事吗?午间阅读时有故事吗?兴趣小组活动时有故事吗?放学路上有故事吗?晚饭桌上有故事吗?写家庭作业时有故事吗?……经过这样细细切分,细细追忆,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时刻”,而这个时刻就是“天天写作”的重要素材。每天经历这样的“细数”时光,学生的观察就会慢下来,沉下去。二是捕捉平静中的微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刻骨铭心的大喜或大悲,但只要外界有出乎寻常的变化,其内心世界就一定会有波澜:一句责骂,内心会生气;一声指责,内心就会委屈;一个温暖举动,内心就会感动;一本新书,内心就会有渴望;一阵香气,内心就会有猜测;一个新人,内心就会有疑惑……将其中任意一个波澜细细记录下来,“今天”就有了意义和痕迹。三是延伸点滴到线面。一个人、一种事物或一个场景在日记中能够延续多长时间,其实与作者的好奇心密切相关。一只小猫突然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写成一篇日记,也可以写成一组日记:这只小猫是从哪里来的?它每天在校园里是怎么生活的?它作为“听课猫”与“家猫”有什么不同?它在校园里有“家人”吗?……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篇日记;问题越长,探究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探究的范围就会越广泛。日记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官“沉静”下来,“拉长”自己的体验,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选材能力,就是在养护学生“天天写作”的习惯。
维持日记习惯。良好日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个班级而言,则需要借助教学力量,不断为学生积蓄“天天写作”的力量。例如,可以在班级进行“最美日记本”评比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挑选具有个性的日记本,甚至鼓励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日记本。爱上写日记,从爱上一个称心如意的日记本开始。看到日记本,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打开日记本,就有情不自禁地要在上面写点什么的冲动。学期中,可以在班级进行“最厚日记本”评选活动,比一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写的日记篇数最多,谁写的单篇日记最长,给优胜者颁发“天天日记奖”,并且让优胜者走上讲台,举行“答记者问”活动,分享自己坚持天天写作的经验,为写日记有困难的同伴答疑解惑。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班级“最佳日记”评选活动,让每个学生挑选一篇写得最得意并且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日记,打印出来,全班同学人手一份,汇编成“班级日记集”。通过相互学习和投票选举,产生5~10 篇班级最佳日记,在颁奖仪式上让每个获奖者分享自己“最佳日记”的故事和写作经验。在学年结束时,举行“坚持日记奖”评选活动,从日记量度、日记长度、日记本厚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确保更多的学生有获奖机会,并将此奖作为评价学生本学年语文学业水平的指标之一。不同阶段的评比,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写日记的经验,使其不断获得写作动力,逐步走上“天天写作”之旅。
日记教学的内核就是培养学生的日记习惯,日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日记教学是学生日记写作最长效的陪伴,是对学生天天写作习惯的养护和维持。
2. 日记教学“不可教”的红线
日记是帮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手段,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更要尊重日记的属性,不能将日记与日常的写作训练进行无缝对接,把其变为课内习作的课外延续。
内容不可规定。如果习作是教材上规定的写作训练,那么日记就是各种规定之外的随笔。日记每天写什么,是由学生的经历决定的,每个学生每天的见闻、感受各不相同,写进日记的内容也会异彩纷呈。即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一天都经历了春游活动,每个学生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有的注意到了湖上景色,有的参与了冲浪活动,有的对户外烧烤比较感兴趣……每个人写进日记的内容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日记写作,教师可以框定一个主题,比如在寒假写春节日记,暑假写旅游日记,等等。但在每个主题之下,每天写什么,每种活动写到什么程度,教师是不能作出结构、篇幅、技法运用上的规定的。因为一旦套上条条框框,学生就会自由全无,写日记就成了写作文,原本的自由叙写、自然抒发则变为练笔任务,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文体不能限定。写日记原本就是“乘兴而来”的,因此,其“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飘忽不定、变动不居”[9]。随手记录下来,就成了日记一则:或是一件无头无尾的小事叙述,或是发自肺腑的真切感言倾诉,或是天马行空的诗行流淌,或是各种文体的相互“穿插”和“混搭”。对于这样的即兴所作,如果用习作视角来观照,一定是经不起推敲与打磨的。所以,常态的日记就是自由体,与习作训练体的风格截然不同,它不需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只要作者自己明白就好;它不需要讲究前言后语之间的语脉关联,不追求段落之间的逻辑衔接,只要作者一吐为快就好。尽管持续地写日记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不是写日记的本义,而是写日记所带来的“附加值”。
情思不能框定。学生的习作,可以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还需要教师进行评改;日记则不具有这样的交流与评价功能。因为作者在写日记时,对言说空间是绝对占有的,会自我屏蔽任何客观的参照和验证,只为纾解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当日记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时,是无视听者、读者和他者的存在的。就像任何体系没有了监督者,人们因无法自律而陷入混乱无序一样,日记文体也因这种自言自语的结构而产生了随意性与无序性。”[10]日记在内容上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其内容有时是学生难以启齿的事情,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因此,不能用教习作的方式来教日记。教师要允许学生写私密日记,即便学生愿意与教师分享,教师也不能将其作为日记的范文或例文,从思想内容上进行“价值观是否健康”的教学讨论与讲评。
日记可教的就是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作的良好习惯,日记不可教的也是为了涵养和保证学生天天写作的习惯。
三、日记写作的动力引擎
要让学生养成天天写作的习惯,除借助评价的激励手段外,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换日记的写作方式,不断改进日记的固有面貌,不断扩展日记的功能,让日记写作与教学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1. 网络日记:从自我表达走向特定读者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纸笔写日记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QQ 等社交软件,逐渐成为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选择。这些社交软件使用的是网名,即便发表,也是自己私密的事情,作者不用太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发现。如果对读者群体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软件中的屏蔽功能,为自己的日记“圈定”具体的读者。当学生在情绪低落、迷茫、无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写日记。一方面,可以获得共情式的精神援助,吸引一些有相同遭遇和经历的人参与互动,互相分享自己类似的体验与思考,在交流中走出迷茫和孤独;另一方面,可以答疑解惑,当学生遇到社交障碍、学业困境时,不妨借助QQ 中的“说说”、微信里的“朋友圈”,将自己遇到的难题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评论区中或许会得到一些有帮助的答案。当然,写网络日记,特别是隐私的求助型日记,必须提醒学生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充分的安全考量,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确切位置和真实的身份信息。
2. 多媒介日记:从文字写作走向媒介融合
在日记写作中,有些日记内容学生是愿意分享的,比如寒假里的春节风俗、暑假里的旅游活动等。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写多媒介日记,如将微信“美篇”引入日记写作,引导学生将每日见闻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根据日记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家长辅助。学生日记从单一的文本写作和纸笔表达方式中走出来,走向文字说明、描绘、叙述、论述与摄影、摄像、音乐等的自然融合,从自我表达走向公共交流与分享。学生会兴味盎然地参与到每一篇日记的写作和制作中,如从“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中,能激发出创作下一篇日记的欲求和冲动。在多媒介日记的创作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更高、目的性更强,媒介更多样化。
3. 跨学科日记:从文本写作走向跨学科学习
“写作除表情达意功能之外,也是学习新知、提高认知、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和生活事务的重要工具。”[11]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贴近學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学习中的活动、思路、想法等,都是日记的常态内容。譬如,学生破解难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写成数学日记;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经历和发现,可以写成科学日记……这些跨学科日记,可以用来记录探究、质疑问难、反思回顾,还可以用来总结归纳。其实,跨学科日记不仅能记录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还能为其未来的学术论文写作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网络日记、多媒介日记、跨学科日记等都是基于学生生活的真实写作,日记写作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学生感受到日记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日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借助日记教学,帮助学生发展个体语言经验,促进跨学科学习。
参考文献
[1][9]何源. 遵循日记写作特征,改进日记写作教学[J]. 语文建设,2021(23).
[2]王寿山. 日记写作的弊端[J]. 语文建设,2011(2).
[3]夏丏尊,叶圣陶. 文话七十二讲[M]. 北京:中华书局,2007:17.
[4]周玉环. 让习作插上日记的翅膀[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7).
[5]吴秀明. 郁达夫全集·第十一卷·文论(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3.
[6][10]张福萍. 日记,一种“失真”的写作状态(上)[J].写作,2007(5).
[7]赵碧君. 日记教学和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上篇)[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9.
[11]魏小娜. 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