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播周报》的史料价值

2023-06-01 20:43:29谢鼎新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周报听众广播

谢鼎新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民国时期随着广播1923 年传入上海,中国由此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同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和出版理念发展,广播类期刊也渐渐成长起来。不同于之前人们长期习惯的纸质媒体报刊,广播传播是“稍纵即逝”“过耳不留”,材料的保存性非常弱,这给后来的广播史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研究需要实证、需要史料说话,直接的声音材料保存困难寻觅不易的情况下,人们的目光自然就投向了同时期出版的老报刊,从其文本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本研究查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文献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曾出版过六十余家广播类期刊,诸如《无线电问答汇刊》《无线电新报》《福音广播季刊》《大美电台周刊》《播音教育月刊》等等,它们对广播史研究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些期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并得以完整保留的,当属当时的《广播周报》。该刊出版长达十五年,以抗战全面爆发为标志,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发展阶段:1934 年9 月在南京创刊,1937 年8月出至150 期后休刊;1939 年1 月在重庆复刊,中间一度因印刷和经费的双重困难改为不定期刊,1941年4月出至第196期后因敌机轰炸,印刷困难而再次休刊;1946 年9 月于南京复刊,以复刊第1期另起编号(原有的序号同时印在刊物上,继续使用),出至116期,1948年12月终刊,共出312期。

与同时期诸多广播的纯技术类和纯娱乐类期刊不同(有的也只流传下来两三期),《广播周报》经过不断的发展、定位,已成为一份普及引导性读物,知识教育与娱乐审美并重的综合型专业期刊,故其史料价值也较高。当年的《无线电》杂志曾刊发《<广播周报>百期纪念征求定(订)户》有“定价五分”“是一个严整而风趣的刊物”“现有定(订)户二万户”等内容,[1]从中可了解其出版的一般状况。其刊登过大量广播方面的专业文章,对广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探讨。

1 广播媒介研究

广播媒介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属电子媒体,围绕着媒介研究,当时国人对这一新生事物还感到新奇,兴趣主要集中在广播的传播特点,以及从播音到收音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所涉及的问题。

1.1 广播传播一大特点是超越时空、听众面广

广播可以不受地域的制约,做到无远弗届,还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对于中国发展广播业有着特殊意义,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比例较高,报刊纸质媒体有阅读方面的限制,而广播则不分文化程度高低,都可以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在《我们对于广播事业的认识和希望》分析到:“无线电广播是现代的宣传利器,她可以适宜地配合着软硬性的养料,来调剂对象——听众——的精神,所以她含孕相对的吸引力,她的效力不限于局部,她的声音,可以散布到远、近、海、陆、空各处,静的、动的、男的、女的、老的、幼的,一切人们的耳朵里,大都市的人们,固多收听机会,即使住在交通阻绝的孤岛,或偏僻村落里的人们,只要你有一部收音机,和几个干电池,也可收听……内地的一切消息随时可以报道到远隔重洋的海外侨胞,当局的政治设施,和政令推行,亦不致与民众发生隔离,是以无线电广播,对于宣传,实有不可思议的助力!”[2]广播纵横时空,广纳听众,这是报刊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2 广播传播另一个特点,强调一个“快”字,讲究先声夺人

上海台在1948年的第七届全运会期间的报道方面,就突出广播的声音传播的这一优势,采访了多名运动员,在其取得优胜成绩之后,请他们在“麦克风”前,第一时间“报告过他们练习的经历,获奖后的感想,使远地的听众,也能听到这胜利者的声音。”[3]为此,周刊上还配发身背短波机,手持话筒的广播记者,现场采访打破百米记录的青岛代表王淑桂的图片,类似现在的体育记者的现场报道,表现出广播从业人员自觉的专业意识,这些和比赛现场的氛围同时传播去处,给人印象留下深刻。

1.3 技术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广播媒介的特点

其中包括电台周率、呼号、功率等,这技术指标涉及广播电台的选择和传播覆盖等问题,《广播周报》发表这方面的大量文章,虽讲的是专业技术问题,但还是通俗易懂。如从第270 期至284 期的“广播常识”栏目中连续发表了十五期《从播音到收音》的文章,介绍广播传播的各个环节,有发音室、控制室、录音、天线、杂声与干扰,到1938 年开罗国际电讯交通会议,规定的长波、中波、短波、业余广播、国际广播等波长范围等有关广播传播的技术专业方面的问题,都一一给予说明阐释,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广播传播的设施和原理,这些无线电广播方面的专业内容也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广播、理解广播的必备常识。

2 广播传播者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播音员(报告员)及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专业素养,以及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所折射出来的广播传播某些特点和规律等。

2.1 广播的职业技能方面

广播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与听众进行交流的,作为声音的发出者,电台的播音员除了有国语纯正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播音专业技巧,这和人们日常说话有所不同,是广播传播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广播周报》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发表了很多的文章,如《播音讲话应注意之点》中,提出要调整好呼吸,“一种自然的呼吸,不受体力的拘束和意志的控制……小心作恬静而自然的呼吸”、“不要使传话器直接受到呼吸的影响,否则收音机里就会发出一种刮大风的声音”,至于语速问题,一般而言“报告新闻述评的人往往每分钟报到二百二十五字之多,播音讲话最适宜的速度是每分钟一百四十字”等等[4],这些电台播音方面的专业问题,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局外人对此还是很好奇,周报都一一给予了解答。

当时广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方面还是比较高的,这点可从当年《广播周报》刊发的人员招聘信息的要求中窥见一斑:如报考技术人员“须国内外大学电信系毕业,绕有电机及无线电工程学识”,且“电学”、“无线电学”为报考技术员的“特考之科目”;报考播音人员也须“国内为大学文理工科毕业”、“国语或英语口齿伶俐,发音纯正,报告之语调,又能抑扬疾徐适得其当者”,复试时,播音员还要做“国语演说二十分钟”[5]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2.2 传播者的日常生活方面

《广播周报》专门开辟了“广播通讯”“微波副刊”栏目,介绍广播界的动态与幕后,如介绍山东台的魏祖东(第244 期)、贵州台的朱美书(第248期),厦门台的黄鼎峰(第256 期)等,还配发了照片,介绍这些公众人物的播音生活,收到读者的喜爱。《广播周报》曾发表《广播人物素描》的文章,介绍“中央电台”几位知名播音员,如“态度严肃的杨迈群”、“擅长交际的靳迈”、“牺牲少校官阶的吴君”等[6],报道了这些个性鲜明且又知名的广播业界人物,产生了一种明星效应,在后来的听众调查“我所最爱报告员”入选人员中得到了印证。这种试图通过关注播音员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广播,进而建立起听众和广播间某种紧密而稳定的联系,也体现广播媒介传播利用“明星化”的某种运作特点。

3 广播听众研究

民国时期的广播有官方办的、有民营的,办台的宗旨各不相同,但各家电台都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做好听众工作,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收听需求,以便改进节目,争取更多的听众,这是广播电台的生存发展之道,听众研究大致有两种类型:

3.1 听众作为个体的主动提供

《广播周报》先后开辟此类栏目就有:编者谈话、听众讯问、听众服务、听众意见、编者小言、编余小言等多种,解答各种疑问、需求、建议,与读者(听众)进行多种形式地交流。因广播当时还是一种新兴媒体,读者(听众)常有许多技术问题求教刊物,如《广播周报》的“听众讯问”专门提供此类服务。还有热心听众,对广播传播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思考,提出一些颇有见的、有价值的节目编排意见。《广播周报》第6 期发表“敖惠陶君来函”,指出:“各种节目分配之时间殊有再加考虑之必要,因中央电台节目日间播音,除首都及其附近各地,可以收听外,其他各处,非完美之收音机,不能收听清晰,故凡有关于全国听众之节目,须尽量移至晚间”等[7]。上述意见结合节目内容、播出时间,以及不同地域听众的收听方式、作息规律,分析得有理有据,对广播电台工作的改进极具参考价值。

此外,有听众指出播音“江浙时调,词句类欠雅正”,提出“普及和推广国语”“减少方言报告”等等,电台方面都非常欣赏和重视,和听众进行互动交流。

3.2 电台主动出击的收集整理

媒体进行的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听众调查,它无疑是听众研究的深化。抗战结束后,为了了解听众的基本状况和对节目意见,改进今后的广播工作,《广播周报》开展过一次听众调查,并有较为完整的资料记载这次活动。1946 年9 月,在第198、199 期上,随刊发放一活页单张的“征求听众意见”表格。活页为双面印刷,外面内折后形成印有回邮地址的信封,内面为调查内容,有十项分别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职业、平日收听最多电台、我所最喜爱听节目、我所最爱报告员、建议、询问事项等。在回答过程中,这十项内容又分主诉填写和选项画圈两部分,后者有三项分别为,“职业”部分:党、政、军、学、农、工、商、持家等;“平日收听最多电台”部分:周率和电台千周率两个方面;“我所最喜爱听节目”部分:西乐、国乐、平剧、话剧、流行歌曲、地方剧、新闻、一般性演讲、教育性演讲等[8]。

在调查表发放两个月后,《广播周报》对这次听众调查内容进行了整理,初步掌握听众的一些基本数据,在周报在第213期发表了《听众意见汇集统计报告》一文。当然,从现代专业受众调查统计的眼光看,这次调查问卷发放有一万份,而回收样本区区177份,不成比例。但广播开展系统的听众调查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其经验与不足都值得总结。

4 广播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广播功能与效果反映在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的。

4.1 政治方面

近代中国区域广阔、关系复杂,往来交通不便,分裂割据的状况严重,国力孱弱且又一盘散沙,备受列强凌辱,这都是现实的状况和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因此,人们格外关心广播的政治功能,对广播寄予厚望,都有这样的共识和期盼:“无线电交通及无线电传播,实于中国有绝大之希望,可以促进其经济社会及政治之发达”[9]。广播具有整合社会,同一协调的媒介属性,抗战时期,中国广播人表现更是将这种政治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在电台上发表抗战广播演讲,《广播周报》大量刊登这些演讲辞,体现了中国军民抗战决心和意志,这是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使命。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无线电在各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吧,美国政府并不像欧洲各国一样去经营广播事业,统制广播事业,然而罗斯福总统所播送的‘围炉闲谈’”,就被视为某种“政治工具”[10],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现代的国家通过广播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来达成政治功能,因为“在广播收听者已遍及全国的今日,广播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必需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影响也充分具有了国家性和社会性,因之,广播事业的经营如何,与国家利益及社会利益,是有极密切的关联。”[11]广播是推行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在引导舆论,振奋国民精神,加强政府与人民的合作,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4.2 文化方面

广播的超时空传播的能力,对于培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涵义。这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至关重要,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前提是要有个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指出“要建设一个统一而立得住的国家,统一的国语也是一个极要紧的条件,在各种促进统一国语的工具当中以无线电广播影响最广,再加上现在各地转播中央电台的帮助,这影响当然一定是很大的”[12]。广播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功不可没。

4.3 教育方面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还很落后,广播引入到中国后,人们非常看重其教育功能,当时就有所谓的“播音教育”一说(类似现在“广播电视教育”“电化教育”),因其不受场地、时间,不受学制、年龄等限制,具有“何处有收音机即何处为学校”“何时开放收音机即何时入学”“广播之功效为最大,以时间空间师资与工具之便利,设备之简单,而收效之宏言之,非其他教育方式所能望其项背,故播音设备,实为教育上一最有效的利器也”[13]等特点,广播在改变中国教育现状方面被寄予了厚望。

此外,广播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方面,还表现在培养人的情操、品行、修养等方面。“广播对于听众的影响很大。人民与广播接触的时间长久之后,自会被广播所同化,听众的思想与行为很容易受广播所左右,广播中的评论、演讲、新闻,甚至歌咏、音乐、戏剧,没有一样不具有教育性的,也没有一样不与人生发生密切关系的……因为广播既能启发人民的思想,更能移风易俗,它的教育性可以说是太大了,如果我们说广播是广义的社会教育,实在是当之无愧。”[14]这些也都是广播教育的应有之义。

4.4 军事方面

抗战是中国近代社会一大主题,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的资源,包括广播资源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当时的电台开设“国民军事常识”广播讲座,该讲座从1933 年5 月至1936 年4 月,持续三年。主要内容有:国内外的情形,海陆空军建设状况,军国民应知应习的军事必要常识,各兵种的性能,各兵种联合战斗方法动员的计划等等。在《广播周报》刊登这类文章达二十多篇,如《日本军备之大体》(第72 期)《再谈日本军备》(第92 期)等等,为应对抗战的全面爆发,做了必要的国民军事教育的准备,为抗战事业做出一份广播所特有的贡献。

5 介绍国外广播业发展动态

广播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从国外引进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向广播业发达国家学习。《广播周报》在这方面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视野,其文章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5.1 直接介绍国外广播业的发展

这些文章大都以叙述为主,间或议论,其内容相对如实客观。如《最近日本广播事业之发展》(第104 期)、《世界广播动态之一斑》(第195 期)、《漫谈法国广播事业》(第205 期)、《加拿大广播公司》(第229 期)、《美国的电视广播》(第229 期)、《英国无线电广播沿革》(第231期)等有关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广播的动态和节目编排。

其中《列强广播事业与中国》(第13期)介绍列强因国力富实、技术精良对广播事业发展都极为重视,“继续不断地增加其固有之电力,以冀扩展其播音时所占有之空间,换言之,即设法获得较多数之听众,以发展各该电台之效力,说以欧洲各国间之所谓广播战争,播音壁垒——犹之关税壁垒——已莫肯相让,而成洋洋乎大观矣。”[15]还将中外广播进行了比较,承认差距,表示要奋起直追,期盼有朝一日中国广播对外发言也有强大喉舌。

5.2 发表有大量的译稿之作

这部分相当丰富,有《广播的政治作用》(第188期)、《运用灵活德国的广播》(第189期)、《英法广播的角色》(第191 期)、《播音讲话的形式问题》(第193 期);此外,慈涵译《希忒(特)勒的广播攻势》(第195 期)、朱荣生译《美苏广播战》(第247期)、吴彤译《英国广播公司的听众调查组》(第249期)等等,表明广播界密切关注世界广播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有许多资料的原文来自“国际广播公会”,中国于1936年加入该组织。抗战时期物力维艰,《广播周报》曾有中断,当时广播事业管理处编印过较为简单些的《广播通讯》,作为内部临时刊物替代《广播周报》,发表了《漫谈国际广播公会及其与本处之关系》一文,提到:“公会日常的事务为调查登记各国广播电台的电力,波长,播音时间,节目配排,听众人数,收音机数量,广播法规节目交换,组织和人事,刊物名称和内容,以及其他有关广播的一切,无不在收集之列,然后编印为月报,暨各种报表,分寄各会员,互为参考”[16]。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国人在认知方面跟上了广播事业先进国家的发展步伐。

5.3 国人在外考察广播的见闻

这部分数量虽不多,但意义不凡,标志国人走出国门,近距离观察世界广播的发展态势。民国时期有一批留学欧美无线电专家,或是出国考察、参加国际会议等,他们把在国外的经历和见闻整理出来以飨国人。《广播周报》在第202、203、204期连续三期,发表钱凤章的《美国广播事业之进展》专论,分析美国广播业的状况,认为:“美国广播事业发达,电台众多(全国计有900 余台),收音机装置普遍(每二人有一架),其成功之原因,虽由于电台组织完善,广播节目活跃,而技术之优良、设备之完备,其功不可没。”等[17],钱凤章是无线电技术专家,曾担任过电台的总工程师,多次出国考察、参加国际无线电会议,在把握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动向方面视野开阔,见解深刻。《广播周报》第293、294期还上发表郑崇武、王洛如、孙文海的《英国广播公司参观记》,将其亲身感受记录下来,报告国人等。因为这些文章的真切感更为突出,阅读起来使人对国外广播业的发展印象更加深刻。

6 结语

《广播周报》在其存续的十五年期间,发表了大量关于广播专业方面的文章,上述仅为有代表性的五个方面,它们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广播的认识和思考。民国时期的广播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6.1 研究起步开展比较早

许多面上的问题已展开讨论,如听众调查、奥运会转播等都有所涉及,但广播研究的系统性、条理性还显不够,这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广播才引进到中国,广播学的内容还有待深化。

6.2 从本体的角度研究广播

从这一时期研究人员多为有专业技术知识背景的人可以看出,其对解释广播是什么的问题及原理性的问题较为擅长,对广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实务等诸多问题有认识、把握的还有个过程。而理想的局面是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还需更多元化,以实现研究的互补。

6.3 研究多有学习模仿的痕迹

有许多资料都是来自国外广播发达国家的,因他们有较成熟的广播经历,诸如听众反馈,节目开发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总结,所以便直接借鉴过来。当然,这种学习是个必要的阶段,在先了解别人,学习别人长处的基础上,需要慢慢消化吸收,再开始有自己本土化的内容,有自主创新的东西,这也是符合广播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广播研究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18]。其中,有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学理性,有些内容是在当时环境下的有意或无意记录,开拓了研究新领域。广播的探讨及广播学的架构是一步步累积起来的,这些探索对于了解当时的人们如何把握广播及其演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作为广播史料更显弥足珍贵的,这方面还有待研究者去认真地挖掘整理,以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学科内容。

猜你喜欢
周报听众广播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第一财经(2021年4期)2021-04-13 19:15:29
画与理
画与理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