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

2023-06-01 20:43:29刘光明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方位词唐诗方位

刘光明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唐代是由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特殊时期,是语言变化较为剧烈的时代,对其词汇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全唐诗》是传世最重要的唐代文献之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 卷,语言形态丰富,其中存有大量鲜活的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无疑是研究唐代词汇极为珍贵的语料库。正如蒋绍愚先生所言:“晚唐五代时出现的新词语,其中很多应在初唐到中唐就出现了。而初唐到中唐时缺乏像敦煌变文那样典型的集中反映口语词汇的作品,因此,唐诗就成为研究唐代口语词汇的一项重要资料。”[1]本文运用方位词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唐诗中19 个典型方位词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揭橥其使用特点,以反映唐代方位词的基本状况,并以此管窥唐代方位词在整个汉语史上的面貌与发展趋势。所据底本为(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 唐诗方位词概述

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词。唐诗中的方位词按其构成特性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大类。

一类,单纯方位词是最基本的方位词,都是单音节的,共有19 个: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中、里、内、外、旁(傍)、间、侧、边、表。

二类,合成方位词73个,有如下4种类型:

(1)两个单纯方位词复合而成的合成方位词21个:东南、东西、东北、南北、南中、西东、西南、西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左南、中外、中间、中表、内外、内里、内中、表里、表外。

(2)单纯方位词后加“边”“面”“头”构成的合成词方位词26 个:东边、南边、西边、北边、左边、右边、外边、旁(傍)边、侧边、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上面、前面、里面、外面、东头、南头、西头、北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外头。

(3)单纯方位词前加“以(已)”“之”构成的合成词方位词16 个:以(已)前、以(已)后、之东、之南、之西、之北、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中、之内、之外、之间、之侧、之表。

(4)单纯方位词后加“方”构成的合成词方位词10个: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中方、外方、西南方、上下方。

2 唐诗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唐诗中合成方位词的语法功能较为简单,下面仅考察单纯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唐诗中单纯方位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较强,可以充当除补语以外的所有句子成分。

2.1 做主语

唐诗中的方位词,除“间”“边”“表”以外,都能够在句中单独做主语,其中“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内”与“外”做主语时常常对举出现。例如:

(1)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2)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如城。(沈颜《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

(3)左有佽飞落霜翮,右有孤儿贯犀革。(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三首·其三》)

(4)外无枭獍援,内有熊罴驱。(元稹《捉捕歌》)

2.2 做谓语

除“右”“中”“里”“内”以外,唐诗中的方位词均可以活用为动词,做句子的谓语或述宾短语的述语,既可以表示动作的趋向,又可以表示动作。例如:

(5)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白居易《青龙寺早夏》)

(6)僧家胜景瞰平川,雾重岚深马不前。(牟融《题寺壁》)

(7)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李治《九月九日》)

(8)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李约《江南春》)

(9)晚出看田亩,先行旁村落。(白居易《观稼》)

(10)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2.3 做宾语

唐诗中的方位词可以做动词的宾语,例如:

(11)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杜甫《寄韩谏议》)

(12)从此夫妻相际会,欢娱踊跃情无外。(吕岩《赠乔二郎》)

(13)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张籍《永嘉行》)

(14)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李颀《杂曲歌辞·行路难》)

也可以做介词的宾语,介宾词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例如:

(15)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白居易《思妇眉》)

(16)过客来自北,大军居在西。(储光羲《留别安庆李太守》)

2.4 做定语

唐诗中的方位词除“间”“侧”“边”“表”以外,均可充当定语。例如:

(17)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进。杨希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

(18)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19)外形坚绿壳,中味敌璚英。(陆龟蒙《四明山诗·青棂子》)

(20)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王维《华岳》)

(21)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闲扉。(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

2.5 做状语

唐诗中的方位词位于动词前做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之所向、之所在、之所自,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等。例如:

(22)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李衍《幸秦川上梓潼山》)

(23)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白居易《赠杓直》)

(24)日下西塞山,南来洞庭客。(张祜《西江行》)

(25)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张彪《古别离》)

3 唐诗方位短语及其语法功能

3.1 方位短语类型

唐诗中的方位短语共有以下6种类型:

3.1.1 名词+方位词 这是唐诗中最为典型、运用最为广泛的方位形式,其中的名词性成分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还有多音节的。例如:

(26)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

(2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8)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1.2 介词+方位词 由介词与方位词组合而成的方位短语,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范围等。唐诗中用于方位词前面的介词主要有“在”“自”“于”、“从”“由”“朝”“向”等。例如:

(29)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岑参《送魏四落第还乡》)

(30)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韩愈《秋怀诗十一首》)

(31)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李白《独漉篇》)

(32)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3.1.3 代词+方位词 唐诗中的人称代词“我”“汝”,指示代词“此”“其”“这”“那”“然”“厥”,疑问代词“谁”等,都能与方位词组合成方位短语。例如:

(33)损之在我左,顺之在我右。(白居易《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

(34)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35)千峰映碧湘,真叟此中藏。(孟郊《怀南岳隐士》)

(36)其下琛怪之所产,其上灵栖复无限。(顾况《曲龙山歌》)

(37)青嶂这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齐己《道林寓居》)

(38)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柳宗元《古东门行》)

(39)女萝依松柏,然后得长存。(李华《杂诗六首》)

(40)克昌厥后,百禄是荷。(《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明舞》)

(41)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李白《清平乐(一名忆萝月)》)

3.1.4 数词+方位词 唐诗中只有“旁”“边”“表”等方位词能与数词组合成数量式方位短语,且其前的数词很受限制,只有“一”“两”“四”“八”等四个。例如:

(42)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43)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柳公绰《题梓州牛头寺》)

(44)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王建《凉州行》)

(45)八表顺风惊雨露,四溟随剑息波涛。(杜光庭《赠将军》)

唐诗中还有许多其他数量式方位短语形式,如:百代下、十年后、九月中、五百里内、三年外、千里外、三五年间、七步间、千门侧,等等。

3.1.5 谓词+方位词 唐诗中“前”“后”“中”“里”“内”“外”“间”等方位词可以与谓词或谓词性短语组合成方位短语。例如:

(46)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宋之问《留别之望舍弟》)

(47)望中厌朱绂,俗内探玄牝。(孙逖《和登会稽山》)

(48)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白居易《别韦苏州》)

(49)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顾况《鄱阳大云寺一公房》)

(50)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杜荀鹤《与友人话别》)

3.1.6 方位词+名词 上古文献中,方位词“中”和名词结合成方位短语主要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共出现63 次,其中“名词+中”(含“之中”)只有7 次,而“中+名词”却有51 次[2]。毛亨、孔颖达、朱熹等对这种特殊语序都作了注解。如:“施于中谷(诗经·周南·葛覃)”,毛传:“中谷,谷中也。”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朱注:“中谷,谷中也。”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古和近代,储泽祥等认为是出于押韵的需要[3],邢公畹等认为是原始汉藏语特点的遗留[4]。唐诗中的例子如:

(51)昨夜明月满,中心如鹊惊。(钱起《县内水亭晨兴听讼》)

(52)移舸浮中沚,清宵彻晓河。(无可《官池上》)

(53)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鲍溶《子规》)

(54)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苏颋《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55)中庭有奇树,荣早衰复疾。(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56)新交意虽密,中道生怨尤。(戴叔伦《感怀二首》)

(57)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钱起《观村人牧山田》)

(58)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以上例句中,“中心”即“心中”,“中沚”即“沚中”,“中林”即“林中”,“中谷”即“谷中”,“中庭”即“庭中”,“中道”即“道中”,“中田”即“田中”,“中途”即“途中”。

3.2 方位短语的语法功能

3.2.1 做主语

方位短语可以单独做句子的主语,可以做句子主语的中心语,还可以做主谓词组的主语。例如:

(59)阙下无朝籍,林间有诏书。(姚合《寄九华费冠卿》)

(60)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

(61)对此空惭圣明代,忍教缨上有尘埃。(罗隐《汉江上作》)

3.2.2 做宾语

(62)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李端《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63)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

方位短语除了做动词的宾语外,还可以做介词的宾语,介宾词组在句中做状语或补语。例如:

(64)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

(65)过客来自北,大军居在西。(储光羲《留别安庆李太守》)

3.2.3做定语

(66)不行山下地,唯种山上田。(孟郊《山老吟》)

(67)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

(68)当时信有壶中景,今日亲来洞里天。(徐氏《丈人观》)

3.2.4 做状语

(69)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

(7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71)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3.2.5 做补语

(72)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李端《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73)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李世民《秋日翠微宫》)

(74)归奏丹墀左,骞能俟来哲。(苏颋《夜发三泉即事》)

4 唐诗方位词语义分析

空间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也是人类认识其他抽象关系的重要基础之一。空间关系隐喻投射到时间、顺序、等级、社会关系、精神意识等各种抽象的认知域中,使空间语义由具体而抽象泛化,也使得不同的方位词能够表示相同的方位语义。唐诗中方位词的语义主要分布在空间、时间、社会等级等几个认知域中。

4.1 空间位置义

唐诗方位词既可以表示具体位置义,也可以表示抽象位置义。具体位置义表示的方位指称较为具体、定位性较强,抽象位置义只表示参照物所处的空间、范围。例如:

(75)腰间悬两绶,转眄生光辉。(崔颢《杂曲歌辞·游侠篇》)

(76)云对石上塔,风吹松下路。(张说《游龙山静胜寺》)

(77)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78)有客怀兔园,吟诗绕城内。(曹邺《贺雪寄本府尚书》)

(79)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李绅《重别西湖》)

(80)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刘长卿《感怀》)

(81)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82)从此更投人境外,生涯应在有无间。(张均《流合浦岭外作》)

上述空间位置语义中,例(75)-(78)指具体位置义,例(79)-(82)指抽象位置义。

4.2 时间位置义

方位词表示时间位置语义是具体空间关系在时间域中隐喻投射的结果,从而使方位词具有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语义特征。唐诗中表示时间语义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中”“里”“内”“外”“间”等。例如:

(83)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杜甫《三绝句》)

(84)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张籍《白纻歌》)

(85)往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张说《杂曲歌辞·苏摩遮》)

(86)半雨半风三月内,多愁多病百年中。(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

(87)历山居处当天半,夏里松风尽足听。(皮日休《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88)仙家异人代,俄顷千年外。(李幼卿《游烂柯山四首》)

(89)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4.3 等级位置义

方位词用于表示等级位置语义,是其空间关系的隐喻。这类方位词既有等级语义,也含有一定的空间语义。唐诗中表示等级位置语义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中”等。例如:

(90)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李世民《赋房玄龄》)

(91)雷雨垂膏泽,金钱赐下人。(杜审言《杂曲歌辞·大酺乐》)

(92)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93)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94)才出时人右,家贫湘水头。(刘长卿《题魏万成江亭》)

(95)上将发文昌,中军静朔方。(卢从愿《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4.4 泛化义

方位词的泛化义是指不同的方位词可以表达相同的方位意义的语义现象,郭绍虞先生称之为“方名之虚义”[5],吕叔湘先生则称之为方位词的“泛向性”,与“定向性”相对[6]。唐诗中这种现象非常突出。例如:

(96)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王维《淇上田园即事》)

(97)云间听弄鸟,烟上摘初英。(王琚《游灉湖上寺》)

(98)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99)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白居易《引泉》)

(100)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

(101)人生百年中,会合能几时。(戴叔伦《感怀二首》)

(102)顾于韩蔡内,辨眼工小字。(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103)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郭震《塞上》)

(104)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张籍《夏日闲居》)

(105)建牙之塞表,鸣鼓接云中。(王丘《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例(96)中的“上”与“边”义通,例(97)中的“间”“上”与“中”义通,例(98)中的“下”与“中、里”义通,例(99)中的“下”与“旁”“边”义通,例(100)中的“里”与“中、间”义通、“前”与“中、里”义通,例(101)中的“中”与“间”义通,例(102)中的“内”与“间”义通,例(103)中的“外”与“北”义通,例(104)中的“边”与“前”义通,例(105)中的“表”与“外”义通。

5 从唐诗看方位词系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发展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方位词在意义与用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方位词形式的增加、虚化程度高、词汇化程度高,唐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期方位词使用上的这几个特征。

5.1 方位词形式的增加

唐诗中19个单纯方位词以及合成方位词中的前加型派生方位词、后加型派生方位词均由魏晋南北朝沿袭而来,唐诗中方位词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复合方位词的增加上。唐诗中的复合方位词类型多样,共有20 个,其中沿袭魏晋南北朝的有东南、东西、东北、南北、西东、西南、西北、上下、前后(后前)、左右、中外、中间、内外、表里等14个,新出现的有南中、北中、左南、内里、内中、表外等6 个,虽然这些新出现的复合方位词在唐诗中用例不多,南中25 例(诗歌标题24 例)、北中1 例(诗歌标题3例)、左南1 例、内里3 例、内中1 例、表外1 例,但体现了唐代方位词形式系统的变化。依据刘叔新的统计[7],“内里”、“内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南中”、“北中”、“左南”、“表外”等复合方位词则在现代汉语方位词系统中已经消失。

5.2 方位词虚化程度高

唐诗方位词虚化程度高,主要表现为方位词意义的泛化、虚化和方位词语法化为虚词。《晋诗》中具有泛化义的方位词主要有“上”“下”“中”等[8],而唐 诗19 个 单 纯 方 位 词 中,“上”“下”“前”“中”“里”“内”“外”“间”“边”“表”等10个方位词的语义均具有泛化特征,不仅表示本身所属的方位意义,还可以表示抽象的空间意义,如“上”可以表示“中”“内”“里”“边”义,“前”可以表示“里”“内”“下”“边”义,“外”可以表示“里”“中”“前”义等,正是因为方位词意义的泛化,才出现了相同的空间位置由不同的方位词表达的语义现象。例如:

(106)园中花巧笑,林里鸟能歌。(袁晖《二月闺情》)

(107)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韩愈《幽怀》)

(108)林间鸟鸣唤,户外花相待。(刘希夷《代闺人春日》)

(109)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寒山《诗三百三首》)

上例中的“林里”“、林中”“、林间”“、林内”同义。

在唐诗里,出现了“后”虚化为语气助词的用法。例如:

(110)把酒问春因底意,为谁来后为谁归?(王周《问春》)

“后”虚化为假设助词是江蓝生先生提出来的,论述时他举了《祖堂集》的两个例子:

僧问:“只如达摩是祖师不?”师云:“不是祖。”僧曰:“既不是祖,又来东土作什摩?”师云:“为汝不荐祖。”僧曰:“荐后如何?”师云:“方知不是祖。”(《祖堂集》3.15;荐祖:祭祀祖先)

问:“如何是无刃之剑?”师云:“非烹炼之所成也。”僧云:“用者如何?”师云:“来者皆尽。”僧云:“不来者如何?”师云:“亦须尽也。”僧云:“不来者为什摩却须尽也?”师云:“不见道‘能尽一切’?”僧云:“尽后如何?”师云:“方知有此剑。”(同上,2.142)

江先生认为“荐后如何”、“尽后如何”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祭祀之后怎么样”、“铲除尽后怎么样”,也可以理解为“祭祀了怎么样”、“铲除尽了怎么样”。“后”类似于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不管作何理解“,后”的意义发生虚化是显见的[9]。刘艳红认为,当“后”用于非假设句中时“,后”就成了语气助词[10],如例(110)。

唐诗里还出现了“里”语法化为代词后缀的用法。例如:

(111)那里朝日才出,还应先照西楼。(韩偓《六言三首》)

(112)年不永,代君惊,一报身终那里生。(吕岩《渔父词一十八首·作甚物》)

“里”出现在指示代词“那”之后组成“那里”,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再表示事物的内部空间,而是表示处所概念。这种用法的“里”相当于一个代词后缀,是一个构词词素,它和代词的结合紧密,和中古的“其里”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即由此发展而来[11]。

5.3 方位词词汇化程度高

唐诗方位词词汇化程度高主要表现为由“单纯方位词+边/面/头”和“以(已)+前/后”派生而成的合成词已经词汇化。蔡言胜判断,以“边”、“面”、“头”为后缀的合成方位词东汉开始出现,中古时期得到广泛使用,最迟在唐代,已经完全发展成熟[12]137。唐诗中,“边”“面”“头”均已语法化成方位后缀,“~边、~面、~头”类合成方位词已普遍词汇化。例如:

(113)如人当一身,有左无右边。(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14)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丘丹《奉使过石门观瀑》)

(115)云涛万里最东头,射马台深玉署秋。(皮日休《重送》)

(116)丹梯石路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欧阳詹《送闻上人游嵩山》)

例(115)的“东头”和例(116)的“上头”由于受到程度副词“最”的限制,其词汇化程度高,已然成词。

在唐诗里,我们还发现了“以(已)前“”以(已)后”独用的用法。蔡言胜认为,方位词“以前”“、以后”在中古以前多以后置为主,到晚唐五代才出现独立运用作谓前状语的[12]143。但在唐诗里“,以(已)前”“、以(已)后”已有独用作状语和宾语的用例。例如:

(117)以前虽被愁将去,向后须教醉领来。(皮日休《奉酬鲁望惜春见寄》)

(118)头白女冠犹说得,蔷薇不似已前春。(王建《题应圣观(观即李林甫旧宅)》)

(119)既砺既攻,以后厥刃。(柳宗元《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平淮右》)

(120)今朝此地成惆怅,已后逢春更莫来。(韩琮《二月二日游洛源》)

(121)小时无大伤,习性防已后。(卢仝《寄男抱孙》)

对于“以(已)十方位词”是否是一个词尚不能确定,但当“以(已)前”“以(已)后”出现独用的用法,不再附着在其它名词之后时,则已经完全词汇化为一个复合词,具备了与现代汉语复合方位词“以前”“以后”相同的语义、语法特征。

6 结语

与魏晋南北朝相较,唐诗中的方位词在形式、语义和功能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唐代方位词系统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也标志着唐代方位表达系统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基本上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它们较为成熟的用法。

猜你喜欢
方位词唐诗方位
认方位
幼儿园(2021年12期)2021-11-06 05:10:20
有讲究的方位词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动物们的聚会
唐诗赏读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2
说方位
幼儿100(2016年28期)2016-02-28 21:26:17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