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将耕读教育课程开始设置为涉农高校必修课,全面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3 -07 -15](2021 -02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s:/ /www.gov.cn/zhengce/2021 -02/23/content_5588496.htm.2022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将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意见[EB/OL].[2023 -07 -15](2022 -0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s:/ /www.gov.cn/zhengce/2022 -02/22/content_5675035.htm.
中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极其漫长的农耕历史。古代的耕士在繁重的农耕劳动之余,仍然挑灯阅读修身养性,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探索生命真谛,进而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耕读文化,历经千年不衰。新时期国家从发挥农耕文明的育人价值出发作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决定。“耕”是指通过劳动创造物质产品,而“读”则是通过阅读丰富精神内涵,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知行合一让生命素养的提升成为可能。高校实施耕读教育,挖掘耕读教育新内涵,是国家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期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功能的路径选择。地方高校承接着服务地方的重任,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三农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地方高校更需要构建完善的耕读教育体系,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与传统的农耕社会不同,现代社会个体通过农耕劳动满足生计的基本需求在逐渐削弱。①姜沛民.把握耕读新时代内涵,构建“三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22(05):3 -4.尤其是青少年接触农耕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甚至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对新时期地方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我们国家的耕读教育源远流长,“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思想,提倡农耕技能和知识讲授并重的耕读教育。②孙乾晶.耕读教育与耕读文化考析[J].艺术科技,2012(3):165 -168.“耕”通过劳作产生物质产品维持生计,是人的生活之本;“读”通过读书追求生命真谛,是人的精神之需,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功利性的需求促进了耕读教育的产生,而精神性需求提高了耕读教育的品质。③初金哲,庄卫东,葛淼.三维涵育——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05):50 -61.千百年来,耕读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新时期耕读教育有了创造性的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逐步丰富。新时期的耕读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进行有效衔接,综合育人。
耕读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通过耕读教育,可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知识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耕读教育同时是一种带有农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提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而耕读教育就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耕读教育可以让学生走进田野乡间,通过真实的劳作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耕读教育还是一场真实的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耕作实践,学生可以真切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也可与乡村民俗、乡村文化进行直接接触,感受人文之美。耕读教育以美化人,以美聚神,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
地方高校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开展耕读教育具有多维价值。首先,开展耕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耕读教育就是将农耕劳作与读书学习相结合,起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④曾秀兰,石玉强,孙林.农科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多维价值及路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10 -14.通过耕读教育,大学生亲自劳作,既可以锻炼其体魄,又可以培养其对劳动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具有显著的育人价值。
地方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农耕文化既有实物文化,如农作物、耕作方式、耕作器具等;又有意识文化,如农耕礼仪、节日、习俗等。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需要传承和发扬。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冷落被淘汰,农耕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高校开展耕读教育,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农耕文化之“器”,另一方面可以传授农耕文化之“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高校开展农耕文化有助于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但从近些年高校招生情况来看,涉农专业的学科偏冷门,报考的人数较少。而毕业后专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偏少。这是因为涉农工作普遍较为辛苦且报酬低,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不高。地方高校通过开展耕读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农业工作的了解,增进学生对“三农”的情感,为乡村输送人才,有助于乡村振兴。
近些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纷纷开展耕读教育,耕读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耕读教育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耕读教育,但地方高校中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对耕读教育的认知存在不足。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耕读教育,认为农耕劳作距离自己很遥远。有些学生甚至对农耕存在歧视,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传统的农耕劳作,他们也不愿意参加田间劳动,认为农业依靠科技和机器就行,不劳动才是幸福的。而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极少加入耕读教育,对耕读教育不够重视。耕读教育需要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学生对于耕读教育的认知和了解以及教师对耕读教育的实施均不够深入。
耕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不是一场简单的劳动形式。耕读教育涉及农学、艺术学、文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整体设计。但很多高校对于耕读教育的设计并不充分,没有整合相关的师资力量进行整体规划,导致耕读教育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对于耕读教育的相关课程、实践等活动安排较少,侧重于“读”,而“耕”的体验不足。顶层设计不充分,具体实施的育人效果就不强。
耕读教育依附于土地、自然环境和本地文化,高校进行耕读教育需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但整体看来,地方高校对耕读教育的资源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高校应着重考虑如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耕读教育资源,与相关部门联合授课,从而高质量开展耕读教育活动。
一些地方高校实施耕读教育没有设置完善的保障机制,导致即便开展耕读教育也受到经费不足、资源无法整合、场地受限等各种问题,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对于耕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高校开展耕读教育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开展耕读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始终把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层次人才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其次,开展耕读教育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资源,提炼相关的耕读教育元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梳理好“耕”与“读”的关系,构建耕读教育的实践课程。最后,开展耕读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注重体现农业新科技,让学生探寻创新性耕读模式,这是新时期耕读教育的显著特色。
地方高校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耕读教育体系。首先要将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课程思政是如今高校课程建设的大趋势,二者可以进行有机融合。农耕文化承载着较高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能够满足高校课程思政的需要。将农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将其农业价值转换为承载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思政案例,应用于课堂讲述中,这是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①曾芳芳.价值、嵌入、实践:农业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J].高等农业教育,2023(03):40 -46.其次,耕读教育要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耕读教育在强调思政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耕读元素不仅存在于农学专业中,其他专业也可深挖耕读元素。耕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会贯通,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耕读元素,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建设耕读教育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实现育人的基础,首先,耕读教育元素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撰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关乡村振兴、农业管理、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耕读教材,加强师生对于耕读文明的认知和了解。其次,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增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知,以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加强与外界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带领学生实习实践,促进第三课堂的开展。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汶阳田农作系统,是以大北方平原农业为特色的农业文化系统,汶阳田农作系统采用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土壤肥力提高,这里还有特色农居,以及延绵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其蕴含的耕读教育资源特别丰富。学校既可带领地理、环境等相关专业学生探究其土壤肥力、作物高产、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还可以带领历史学、文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探究大汶口文化、汉族特色农耕文化;学习绘画、摄影的同学可以去乡间采风,感受农田之美;经管学院学生可以对经济作物种植收益问题进行探究。通过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凸显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农业情怀。此外,高校还可以搭建耕读教育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并不断累积,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研发优质的耕读教育课程。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关键。地方高校实施耕读教育,要打造一支“能文”“能武”的师资队伍。“能文”是指理论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能指引学生耕读教育的前进方向。“能武”是指农林专家、技术人员、乡村工匠等兼职师资,能充分指导学生的耕读实践,实现两类师资队伍有机统一。高校要构建一支知行合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探究耕读教育时,决不能仅停留于表层问题,而应当深入探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避免理论与实践相割裂。②李东青,朱成科.我国耕读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23(25):75 -80.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深入本专业研究,挖掘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讲授中。只有打造一只自身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耕读教育。
高校进行耕读教育,还需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在校园营造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地方高校可以以“耕读”为主题,设置艺术活动、教育活动、论坛讲座、体育活动、展览陈列等各类活动,既可以设置影响面广的传统活动,也可以设置主题鲜明前卫的新型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耕读文化的了解,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快餐文化盛行,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学校开展各类耕读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将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解救出来,以其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耕读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
除了开展各类耕读活动,地方高校还需做好耕读教育的校园宣传工作。一方面在线下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等进行耕读教育的介绍和宣传,另一方面学校各媒体平台也要设置耕读教育专区,及时更进耕读教育的相关活动和案例,对发挥典型带头作用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宣扬,鼓励学生学习。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生活,达成润物细无声育人效果。
耕读教育实施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全方面的保障。首先,地方高校要确定耕读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发各方的重视,从制度上保障耕读教育的实施。①曾秀兰,石玉强,孙林.农科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多维价值及路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10 -14.其次,高校要全方位、多渠道扩展耕读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资源,联合相关企业,依托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产学研基地等社会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耕读基地,保障耕读教育的实施。再次,高校要设置耕读教育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耕读教育相关项目,对优秀的耕读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只有高校大力支持,各项保障措施到位,才能保证耕读教育的育人效果。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宝贵财富。新时期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耕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地方高校通过践行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当前高校耕读教育实施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相关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全面保障耕读教育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