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困境与路径探赜

2023-06-01 18:19孙思远李国锋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

孙思远,李国锋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乡村生态振兴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农村生态问题具有积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全面实施,仍是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任务。为此,必须剖析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着力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支撑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便将失去发展的根基。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系统性工程,其中生态振兴是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财富和希望,居于基础性地位。乡村生态恶化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存,阻碍乡村生态振兴步伐。换言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便无法成功,即便能够成功,也无法长时间维系下去。只有打牢生态基础,才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振兴以良好生态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生态振兴能够为产业振兴打好生态基础,促使农村产业之间产生良好链性关系,促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能够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的平台机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模式吸引人才上山下乡,促进人才振兴。生态振兴能够培育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方面的绿色发展,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绿色转型,促进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能够为组织振兴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推动政府部门重新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生态组织机制,促进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生态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生态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振兴是充分发挥乡村特有功能的内在要求

唯物史观要求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在合理范围内开发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农村占比达97%以上①陈锡文.乡村振兴要突出乡村特有功能[J].农业知识,2021(4):1.,乡村常住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36.11%②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 -05 -11). http:/ /www. stats. gov. 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因此,农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职能。广大农村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更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功能,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求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功能,能够更好地彰显乡村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一方面,良好的乡村生态能够保障乡村的生产功能。乡村生态振兴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更能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障乡村生产功能,发挥好乡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才能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良好的乡村生态能够保障乡村的文化功能。乡村是传承一个国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生态振兴能够为更好地保存原始乡村文化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乡村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乡村和村民在传承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关键和重点在于乡村。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功能,能够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也能够更好地彰显乡村的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农村。

(三)乡村生态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效保障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三农”问题短板和生态文明建设短板亟需解决。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短板和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补齐“三农”问题短板,乡村生态振兴是要点。“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现阶段,我国仍有近5 亿的农村常住人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决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决不能让亿万农民掉队。因此,“三农”问题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生态振兴是补齐“三农”问题短板的重要抓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乡村生态振兴,能够助力农业产能提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痛点问题。因此,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是补齐“三农”问题短板的客观需要。

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乡村生态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③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 -19.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乡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职能,始终为群众提供美丽清洁的人居环境及生态屏障。因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必然选择。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振兴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互融互补,才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后援。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乡村生态振兴,没有乡村生态振兴,便无法实现一系列伟大目标。乡村生态振兴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乡村。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关乎人民幸福和产业兴旺,关乎文化传承与民族未来;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对于更好地彰显乡村特有功能、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新时代“两山”理论为指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制度,在“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基础与支撑,是农民对生活环境与居住环境的内在要求,是城乡差距缩小的重要表现。因而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应对改善生态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尤其是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58 亿元,支持15 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75%和80%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乡村生态振兴[EB/OL].[2023 -04 -21].https:/ /www.mee.qov.cn/zcjd/202111/t20211115 -960409.shtml.。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各地政府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合理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二)乡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乡村生态经济是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于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朝着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中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农业转型升级则是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在乡村生态振兴的道路上坚持打好“生态牌”,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农业污染治理、对乡村高污染产业的整治以及“小散乱”乡村企业的关停来擦亮生态底色。通过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资源,发掘自然和人文景观,建立生态品牌,创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和高端民宿等,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通过“美丽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的转变。通过土地入股、环境入股和资产入股等方式,推动村庄经营,以达到投资企业盈利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局面,并促进新型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稳步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三)村民生态意识不断提高

村民是我国进行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体,是激活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村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随着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果不断凸显,村民们因发展而受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因此使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村民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第二,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村民们开始运用生态农业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效率。第三,生态旅游的兴起。村民们开始将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开展生态观光园、生态渔庄、生态度假村等活动,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第四,生态教育的普及逐渐增加。村民们开始关注生态教育,通过村委组织的生态教育培训会、学习资料等方式来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之中。

三、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一系列“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然而,基于历史、经济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方面仍存在亟需解决的生态难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亟待解决

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农药污染。作为现代化农业中的重要农用物资,农药在杀灭害虫、铲除杂草、保障农作物生长增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对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农药污染,影响了农产品安全,威胁了村民身体健康。具体来看,农药污染农作物、污染水土环境、污染空气质量,还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削弱、野生动物的死亡及病菌害虫的抗药性增强等恶果。据相关调查显示,土壤中农药含量普遍超标,各种有毒重金属如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①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4 -04 -17). https:/ /www. mee. gov. cn/gkml/sthjbgw/qt/201404/t20140417_270670_wh.htm.。农药的过量使用危害动植物、危害环境、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解决农药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业污染。化肥在现代农业中已成为增产促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现代农业对化肥过度依赖导致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肥力以及地下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具体来看,过度的化肥使用加重了土壤板结、削弱了土壤肥力及土壤本身的调节能力,破坏了土地生态结构,同时导致粮食质量大不如前。据有关资料报道,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比达到了400 千克/公顷,是世界警戒线的1.8 倍、欧美国家的4 倍以上。在东部平原地区甚至达到了600 千克/公顷。

测定病毒载量的常用方法有逆转录PCR (RT-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Real-time PCR)。病毒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为预测疾病进程、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也可作为HIV感染诊断的补充试验,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诊断、晚期患者诊断、HIV感染诊断和小于18月龄的婴幼儿HIV感染诊断。

工业产品的过度使用破坏了农村土壤结构,造成了土壤污染。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门和土地资源部门指出,目前的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仍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单单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工矿业的开采也对周围土壤造成大量污染,许多有毒重金属、炸药残留物被遗留并扩散至周围土壤中。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地膜作为一种不易降解的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收获后大多被遗弃在土壤中。2017年,农村地膜使用量141.93 万吨,多年累积残留量118.48 万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2020 -06 -16).https:/ /www.mee.gov.cn/home/ztbd/rdzl/wrypc.,也对土壤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

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焚烧秸秆的习惯。焚烧秸秆是一种错误的秸秆利用方式,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大气污染。2017年,秸秆产生量为8.05 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74 亿吨,秸秆利用量5.85 亿吨③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N].人民日报,2018 -12 -29(01).。秸秆有多种回收利用途径,但部分地区贪图方便直接在田地里进行焚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造成空气污染。

(二)农村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有待改善。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消耗大量物资。然而,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产生的生活垃圾却难以得到妥善回收处理,随意堆放、到处丢弃生活垃圾的乱象时有发生。据统计,有近1/4 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农村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中部、西部为12%,东北地区仅为7.8%①方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EB/OL].(2019 -07 -08). http:/ /www. ddcpc. cn/sh/201907/t20190708_513724.shtml.。加之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较差,生活污水同样直接排放。现阶段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仍较稀少,导致垃圾污水随意排放,产生严重污染。

传统旱厕有待改善。近年来,乡村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旱厕污染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为改善旱厕污染,国家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旱厕改造,推行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第八个世界厕所日,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②央视新闻.世界厕所日:小厕所,大民生,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EB/OL].(2020 -11 -19).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683767921620293359&wfr =spider&for =pc.。“厕所革命”极大改善了传统旱厕粪便堆积、难于清洁、臭气熏天、污染水土、滋生蚊虫病菌等痛点。但截至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区使用传统旱厕,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会危害村民健康,“厕所革命”仍需继续推进。

村民身体健康状况有待改善。近年来,部分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大病怪病频发,且多发于落后乡村地区。究其原因,落后乡村地区的土壤污染、水源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恶劣影响。自1954年起,我国开始陆续出现“癌症村”,2011年底已增至351 个,2000 -2009年间新增186 个。据统计,我国“癌症村”的产生95.16%为化学致癌因子所致,1.99%为病毒致癌因子所致,1.14%为物理致癌因子所致。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是导致“癌症村”的罪魁祸首③龚胜生,张涛.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9):156 -164.。

(三)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改善

村民环保意识较为匮乏。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及群众缺乏规划意识、环保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与破坏。村庄的合理规划是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部分乡村缺乏合理规划,房屋、旱厕四处乱建,对地形地貌、水源植被造成了破坏。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存在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对乡村改造过程中开山伐树、填塘拆房、大拆大建,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村容村貌,更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受损。

部分农村基建设施较为落后。我国约1/3 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多是泥泞坑洼的泥路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极为不便。还有一部分道路虽然实现了硬化,但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道路过窄、质量堪忧、维护困难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更有部分乡村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都难以得到保障,村民的正常饮食起居受到严重困扰,正常生活难以维系。

农村常住人口流失。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涌入,部分乡村常住人口迅速流失,产生了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导致乡村的其他资源,如教育、医疗、购物等资源愈发衰落,乡村吸引力再次降级,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村庄的衰落,甚至消失。相关数据显示,自然村在10年间减少了90 多万个,每天都有大量蕴含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消失。除了在数量上不断锐减,部分传统村落毁坏现象也持续“上演”。④王晶.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EB/OL].(2017 -12 -11).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586459078353810551&wfr =spider&for =pc.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已经严重破坏了乡村的人口平衡与生态平衡,造成了恶劣影响,成为乡村生态振兴路上必须铲除的棘手难题。

四、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美丽乡村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然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积累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彻底解决乡村生态振兴仍需进一步明晰方向,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活环境,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培育绿色生态产业

开发农村生态产品。在生态资源紧缺的现代社会,生态产品的价值日益凸显。开发农村生态产品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例如,在乡村特有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利用优美环境及多样地貌开展观光旅游、生态采摘;种植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备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推广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及养生保健功效等。在开发生态产品的同时深耕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互惠共赢。

扶持农业碳中和产业。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异常,温度不断攀升,物种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面对温室效应导致的世界性危机,中国充分展现了大国精神和大国担当,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双碳目标)。农业内生的生态属性(主要指林业、草业、种植业在生长过程中的碳汇功能)使其在碳中和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利用好市场机制扶持农业碳中和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碳汇功能价值将成为碳中和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农业碳中和产业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构建农村产业链性关系。现代产业体系的高度分工决定了彼此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和依赖性,在农业产业中具体表现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和农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衔接。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构建农村产业之间的链性关系,打造良性生态经济体系。例如依托乡村优美生态环境及季节性作物开发旅游业、采摘业,带动服务业及第三产业,进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展示乡村的地域优势和生态优势,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不断激发乡村产业的内在价值,促使价值链条不断延伸,并最终形成生态产业链与价值链互融互补、高效运行的乡村产业链经济系统。

(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当前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农村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倡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两型农业”成为解决农业生产污染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当加快农业绿色发展,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开展全方位测土施肥,推进养殖畜牧业粪便无害化处理、秸秆无烟化处理;建立生态导向的绿色农业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搭建科学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引导搭建节水型农业生产,构建长效节水机制及政策体系,节约农业生产用水等,逐步夯实农业绿色生产的生态基础。

倡导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奠定良好乡村生活环境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为此,应在广大农村地区培植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系列奖惩机制激发村民的环保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的绿化美化工作中来,将绿色生活方式打造成人们自觉践行的基本准则。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构建科学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为乡村生态振兴夯实基础。

倡导农村消费方式绿色化。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在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乱象。奢侈的高消费生活产生了大量生活消费垃圾,对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长此以往,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侵害。为此,必须从内在心理机制建设入手,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构建绿色消费氛围。例如,鼓励村民使用绿色节能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发展农村垃圾处理回收机构等,维护好美丽乡村环境。

(三)构建绿色生态环境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但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仍有待加强。部分偏远地区村落治理水平较为滞后,地域隔阂仍然存在。面对这种现象,就需要从外部条件和内部理念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从外部条件来看,可以在农村修建垃圾回收和处理装置,由政府牵头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内部理念出发,则需要对农村群众进行生态理念培育,帮助村民形成良好环保意识,逐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

改善农村污水治理条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村地下水资源迅速恶化,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改善农村污水治理条件迫在眉睫。为此,应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乡镇整体规划中,加大农村污水处理硬件投入,把改善农村污水治理条件落到实处;结合各区域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水处理方案,采用高性价比的污水处理设备和处理技术;推动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构建简洁高效的污水处理机制;培育节水意识,减少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及时清理河塘沟渠,恢复农村水体生态;制定有关农村污水处理的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奖惩机制,使农村污水治理体系化、规范化,切实提升农村污水治理水平。

实施农村绿化净化工程。美丽清洁的生存环境是群众的合理诉求,更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实施农村绿化净化工程不仅能够巩固乡村生态治理成果,更为乡村生态振兴设下坚实基础。具体来看,可以利用农村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对农村电路水路以及排污管道进行改造,加强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植树造林、管道铺设、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手段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农村居民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生态层面的需求,让农村居民享受幸福的乡村生活。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