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嘉,尹兴尉,冯黎莎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技能型人才并非重实践轻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后上升为理论持续指导实践,以培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当代人才。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特点、需求来开展育人育心育才工作,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期实现“为国育才”这一重要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成效是高职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学校发展要以学生成才数量为依托,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不仅仅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校自身发展、对青年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2]从整体来看,人才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专项培养,避免被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专利限制,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可调控性,实现全方位人才覆盖,达到才尽其用。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确保高职院校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2019年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巩固专科高职教育主体地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随着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建设释放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构世界经济结构,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为此,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在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必须实现高数量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转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据教育部统计:中高职院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占比较高,且多为一线人员,而能否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否刻苦钻研技术本领,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不免难以保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教育质量衡量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如何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5]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是多元的,在青年追求个性的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为其提供广阔的舞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能够不断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提升专业本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高职院校学生正值青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实现社会价值不仅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初心,也是学校的建设目标、国家的殷切期盼。
人才培养要由学校、教师、学生相互联动有机配合,为了解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是否面临困境及面临怎样困境,课题组通过线上随机邀请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等共10所高职院校200 名同学参与非结构与半结构访谈,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划分、结合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特点,访谈学生尽可能涵盖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等专科门类,根据互动谈话、运用扎根理论、关键词抓取得出,当前高职学生成才之路相较以往更加艰难。受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冲击,学生对学习的初心与使命日渐模糊,更多倾向短期回报,对中长远目标规划较少,教师在正向引导上乏力,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不断,致使高职学生的社会价值无法充分展现。
高职学生选择继续求学,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调查中也发现,175 名高职学生热衷于实践课,高职院校教师本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好育人工作,但是多数高校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主线开展教学,课程设置缺乏条理性、趣味性,甚至部分专业课与社会需求脱节,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教师授课理论枯燥、学生对专业前景未知迷茫、就业所需技能本领掌握不牢等问题都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随着“抖音”等短视频的火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特别是“嫁入豪门,一夜翻身”“网红带货,年入百万”的不良风气出现,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极大影响,其中39%表示崇拜,40%保持中立,仅有21%人不予理睬,特别是“学习无用论”的涌现,均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扩招,高校未能做到多元化培养,加之学生就业后收入偏低,因而当网络出现不劳而获的价值导向时,就会极大程度引发高职学生争相效仿,致使学生不愿提升专业技术、缺乏职业认同感、产生自我怀疑、学习动力不足。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传道解惑责任重大。但是据调查发现,40.5%学生认为授课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关心,24.5%学生认为教师多侧重自身职业发展,课程脱离实际,导致听课收获甚微。还有21%学生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是新入职年轻教师,虽然他们学历高,但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内容缺乏实践性,脱离实际,缺乏一定的信服度,同时对于专业发展的前沿缺乏了解,课堂收获不大。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多停留在常规教学中,难以胜任新时代高质量多元化人才培养需要,直接从企业引进教育人才更是困难。教师是高校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如果因为私利忽视人才培养,因能力不足缺乏正向引导,将对高校人才建设工作造成巨大影响。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高,认为学历低等同技术不过硬,所以部分学生更倾向直接就业,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增加。高职院校的定位是技术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创新平台搭建,但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对于当前就业的技术要求、技能水平、企业实践不够了解,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虽然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合作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企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次数较少,即使推荐就业也无法覆盖大多数毕业生,达不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如果企业的核心资源、最新技术无法普及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那么这种校企合作就是“两层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前只覆盖21个城市63家企业,数量上远不够满足每年千万高职毕业生,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并不理想,在就业双向选择中多表现为“被动接受”,只有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职业教育质量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关键,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6]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是利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也利于学生自身成才的三赢举措,把控人才质量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分析当前所处困境的情况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明确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论国家、企业还是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如果学生内心不认同,教育就无法达到效果。如何学?怎么学?一定要从理论出发,先明白原理,再运用于实践,最后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保持高职学生对实践课的喜爱热情,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实践来证明理论,知其所以然方能行稳致远。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学生更需要高效率的学习成长,可以通过网课来弥补线下授课的知识遗漏,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实践来弥补课堂授课的局限,不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强化特长优势,促进特长变现。高职院校学生性格多样、特点各异。千篇一律显然不适合人才的自主培养模式,所以需要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特长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自身优势。理论知识过硬的学生可以专升本提升学历,专业技术好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参军入伍报效国家,这才是全方位的人才成长路线。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技能培训、技能比赛、资格认定等方式来树立信心,做擅长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即使与所学专业有偏差,只要是擅长领域,都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技能型人才不局限于本专业技能,还包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发现的更符合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将所学技能不断精进,最终在社会变现、实现其社会价值。
第三,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记得入学的初心是什么,三年后定下的目标,如何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脚踏实地,以奋斗书写青春。“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7]高职学生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提早认识社会的发展状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学历或许不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强项,但是社会的发展一定不仅仅只依靠学历,专业技术同样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高为师,教师需要教授的是学习方法而非固有知识点。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准确了解学生的需要,打造全方位高水平教师队伍。
第一,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培养人才首先要有高水平教师团队。高职院校教师团队要摒除唯品德、唯学历招聘思想,要打造一支全方位覆盖的教师人才队伍,以专业技能为载体,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广泛吸纳企业、社会各领域人才。团队既要有科研精英,也要包含行业专家,还要包括改革创新领域人才,为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做好基础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整体授课本领。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典型案例编入教材、融入课堂、充实科研、完善晋升的完整流程。做好青年教师的帮带工作,以赛促教,将中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灵活思路相融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逻辑、深化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发挥教师先锋示范作用。身正为范,实现人才自主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就要主动走出课堂,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组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在拉近学生距离的同时,寓教于乐,让学生认同学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实现自我认同。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正视短期功利思想不可取,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这种合作一定区别于以往的“蜻蜓点水”,而是全方位多领域全过程的合作,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优化人才自主培养方案。人才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开设专业为依托,结合高职人才成长规律,个性规律,时代特征等,来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保障教学完整性和逻辑性,一年级要构建理论框架,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二年级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1+X”培训,技能大赛训练等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三年级要进企业开展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企业全程参与,同时建议普及法律法规课程,遵守职业底线,让学生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恪守职业道德,为高质量人才创新培育奠定基础。
第二,丰富培训实践基地。结合国家战略部署,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创新培育基地、创业孵化产业基地等,促进优质企业资源开放共享,争取涵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来满足多元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创业基地,依托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和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如果孵化成功可以为社会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即使未能成功,也同样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成长环境,将创新意识运用于后来的岗位发展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三,保障毕业后的顺畅发展。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方式是学生能否找到心仪发展路径,不论是专升本学历提升,还是企业人才技术锻炼,高职院校都应落实毕业责任制、访企拓岗,与企业签约定向招聘,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不断激励人才成长。解决高职学生的前途发展,就等于给学生吃了定心丸,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有益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一篇大文章,是每一所高校、科研单位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谨记于心的使命担当。”[9]高职院校充分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引导不够、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下,在树立学生自信方面、特色专业开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方面、校企深入融合等方面做出优化调整,持续发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但是本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研究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动力除了社会校园影响外,自身层面也很重要,高职院校仅起到搭建平台、辅助推动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内而外的提升才能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力社会的人才输送,国家的有序建设。接下来,笔者将继续在该方面深入研究,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