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当下,如何将开放大学文化有效结合在大学治理过程之中,形成共享的治理观念与集体意识,这既是对开放大学文化的进一步探讨,也能促进共赢治理格局的形成。[1]
1.开放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狭义上的大学文化强调精神文化的研究,广义上的大学文化则认为物质、制度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开放大学是以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新型高校,强调在教育观念、办学方式、学习对象、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全面开放,使得“开放性”成为开放大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2.大学治理。大学治理是指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过程,主要通过民主协商、探讨等方式,以实现共享、共治、共建,达到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目标。随着时代变迁,大学治理的主体也随职能的扩展变得更加广泛,不仅涵盖了学生和社会组织,还包括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等,这种不同利益主体民主参与的模式,逐步成为大学治理的特色。
3.开放大学文化治理。大学文化治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发展上说,大学文化治理是大学文化、文化治理与大学治理三个概念的子集,以大学文化来规范大学行为,将其运用于大学治理的过程中,强调共同治理价值和集体意识,从而提高大学治理效能的一种治理模式。开放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其“共享”的参与治理模式,强调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建立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3]
文化本就与治理息息相关,从治理角度来研究开放大学文化的发展,能够为其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内涵及发展路径。
1.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文化是引领大学发展的“精神灯塔”。如何建设好大学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治理价值”的客观需要。正如众多学者呼吁,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文化治理”手段对大学文化进行改造和重塑,以实现从传统思维向现代化精神的转变和创新。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面临着复杂的生存和发展情况,要立足于现实发展,深入集中自身文化资源,考虑其生存之道,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相融合,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2.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兴旺与否的重要表现,重视和发展大学文化治理功能已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呼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出表现就是高校文化现代化,目标是希望能让更多、更大范围的社会人群受到教育,而这与开放大学“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治学理念不谋而合。开放大学肩负着普及社会教育的任务,需要建立高效的大学文化治理模式和开放教育体系,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是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也是塑造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开放大学文化治理是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软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柔性工具。大学治理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制度来推动其改革,以形成创新高效的制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治理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改革往往难以跨越到新的模式,同时也无法实现稳定发展。从这一现象看出,大学治理的这种困境迫切需要思考出更加创新的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两个方面的结合,而文化力量则以柔性工具的方式参与其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大学治理的内部活力,走出大学治理“内卷化”的困境。开放大学文化治理因其教育对象包括社会普遍人群,对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例如“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等,这使得开放大学文化治理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独具一格的作用。
江苏开放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坚持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办学宗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开放本专科教育、全日制高职教育和社会教育。
1.围绕“江苏人民的大学”办学定位。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为积极打造“江苏人民的大学”这一办学定位,在多方面进行实践和改革,包括顶层设计、设施设备改善、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等方面。江苏开放大学围绕“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校训,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获得自我发展、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的能力,将“有教无类”真正贯彻到教育始终。
2.打造统一化的形象识别系统UIS。2022年3 月,学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学第三次会议审议提出江苏开放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确定从理念识别系统(MI)到视觉识别系统(VI),从行为识别系统(BI)到环境识别系统(EI),以其系统为抓手,促进全体江苏开大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发挥新型大学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积极作用。
3.营造“创新、开放、融合、共享”教育生态。江苏开放大学办学40 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江苏开放大学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变,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主体的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开放大学始终坚持“开放”的基本特质,通过打破学习时空和校园疆界,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推动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合作,以此推进高质量发展。[4]学校发挥信息技术和体系办学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三类教育融合,推动办学体系一体化建设。为了实现教育共享,江苏开放大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教育支持服务,让人们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4.建设“三区联动”的融合发展模式。江苏开放大学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开放大学新校区,以大学校区、科技园(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之间的联动式发展,形成因地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多方联动、共同发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从而形成三方共赢的“飞轮效应”。江苏开放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开放大学的步伐,凝练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持续不断地丰富大学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可以看出,转型发展中的江苏开放大学将大学治理与文化精神相融合,打造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市县(区)开放大学为骨干,覆盖江苏全省域的终身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在增强办学体系的粘合度与整体合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办学体系整体优势与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江苏开放大学在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后,从跨越式发展到内涵式提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文化治理主体与内涵不清晰。传统观念中,大学文化治理的建设主体通常是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参与。然而,文化产生的根本主体必然不是相关行政部门,尤其是像江苏开放大学这样有着73所市县开大相连的系统庞大的新型大学,仅靠行政层面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从学校自身层面来说,文化建设主体不清导致师生无法清晰理解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涵。在调研过程中,多次听到部分师生表示很难具体阐释开放大学的本质是什么,更不用说在大学建设过程中具备主动融入大学文化治理的自觉性。此外,很多师生认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宣传部门,对文化参与的途径知之甚少。
2.去行政化模式尚未彻底实施。大学本应是崇尚学术和追求真理的发源地,现代大学治理过程中,行政化思维成为大学发展与变革的主要模式,这种行政化思维导致大学治理模式僵化,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同时,行政化思维往往会损害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学术自由,限制教师的学术热情,导致权力失衡的现象出现,最终损害了大学的学术价值和使命。此外,由于开放大学的定位长期是对普通高校的补充,对高层次学术研究的探讨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本就略微薄弱,更容易导致学术短板的形成。
3.文化治理体系协同力不足。开放大学文化治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共性层面的文化治理,另一个是个性层面的文化治理。共性层面上,开放大学的文化应当具有一致性,表现为不同地域开放大学具有一致的办学理念、校风和学风等,这是开放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进教育教学的必要前提。个性层面上,不同地域的开放大学应当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文化和发展历史,形成独特的文化模式。总的来说,目前江苏开放大学缺乏顶层设计规划,没有系统的方式来传播其文化。学校下设的73个市县开放大学之间缺乏统一的文化规划和联系,文化建设体系缺乏协同性,整体认同感不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4.线上线下教学关系混淆。江苏开放大学主要实行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从实际运行来看,线上线下教学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独特教学模式本是开放大学的特色文化,是与普通大学区分的重要标志。然而,近三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各大高校都开始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放大学的线上教学不再具有独特性。相较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在线下教育方面又略逊一筹,导致开放教育的线上教学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与普通高校难以区分,不利于建设具有开放特色的大学文化治理模式。
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文化嵌入来重塑大学治理体系及结构,赋予大学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
当下,学校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行政意志的执行效力上,大学文化在治理过程中参与度低,导致了“文化缺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大学文化的精神理念。
一方面,注重大学文化对治理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虽然迅速,质量建设却未能匹配,精神文化落了人后。大学文化是大学治理的重要源头,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大学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治理和服务学术活动的重要支撑,与行政相结合。协调好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5]另一方面,提升大学治理的文化自觉。大学文化治理的成效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只有当大学的师生员工具备了对学校文化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和反省能力,对学校倡导的文化理念和目标高度认同,并积极参与其中,大学文化治理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6]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开放大学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应对自身文化发展及趋向有着清醒的认知。治理主体只有在文化自觉意识比较充分的治理环境中,才能够辨析自身优缺点,更加有效地推动和引领全校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满足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和需求。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高校权力结构的两个重要部分,行政系统以院校组织为依托,学术系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二者互不可替。学术与行政权力若能协同发展,则形成一股合力;反之,则会形成一种离散力。
当下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行政权力远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虽然高校一再强调“去行政化”,但成效甚微。高校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这是行政系统无法替代的。两者应该是一种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关系,共同协助完成大学里的各项治理活动。一方面,要对大学治理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确保学者在学术事务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发挥学术权力在学科治理上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有效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培育优质学科文化。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学科团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大学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总之,行政权力需和学科权力团结协作,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和管理体系,保障学术权力的独立性,形成平等的对话格局,共同承担大学发展的责任,从而实现高校的核心使命。
大学文化治理的好坏直接表现在其生态环境的发展上,提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的美化,建设美丽和谐的现代化校园同样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校园的美化程度直接影响师生对学校的印象,也是大学治理的外在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治理需要每个大学人都参与其中,形成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提升软硬件设施,打造完善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开放大学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个性化需求繁多,更加需要打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技术也应列于各大普通高校之前,但开放大学有时却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搭建师生共治平台,人人参与治理。以文化的形式将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教师而言,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将大学治理嵌入到课堂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其主体地位,增加师生对大学的紧密联系。
一是继续发挥线上教学的主体作用。开放大学作为成人教育的主力军,要紧跟数字革命步伐,依托网络传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建立“AI+教育”“元宇宙+教育”等新模式,将“共享”“开放”的理念通过网络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根植于每一个开大人心中,开拓数字赋能线上教育的新“蓝海”。二是灵活调整线下教学模式。开放大学应丰富线下教学的授课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教学、现地教学,听名师授课,了解学校历史,感受校园氛围,让学生感受、了解、参与开放大学文化,成为传播开放大学文化的一份子。三是开放大学应妥善协调好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方式,秉持“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让“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风内化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当中,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文化与制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制度只有体现公平公正,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学校师生,形成制度上的治理模式;文化作为一种软制度,能够熏陶大学师生去共同遵守一些无形制度。完善的制度保障能够促进大学文化治理的稳定发展,即使是同等条件下的制度设计,在不同大学文化氛围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因此,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大学文化治理体系,就需要完善好制度方面的建设。
首先,打造系统性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大学文化治理功能的重要依托,分为直接性的组织引导与间接性的环境熏陶。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能够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的过度重复和资源浪费,实现高校工作协同和高效运转。其次,完善制度支撑。组织的保障与制度的支撑能够促进大学治理的不断完善,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一定要与其制度设计相吻合,协同并进。[7]在设计制度时,管理层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实际发展,还要考虑师生层面,发挥制度的效力以推动治理工作有序展开。同时,管理层还应该注重开放教育的相关政策,形成人性化、灵动化、柔性化的制度模式。最后,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院校,都需要秉持制度的公平性与原则性。开放大学因其受教主体数量庞大、个性多样等情况,在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应注意疏导,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