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作为教育评价重要手段的教育质量监测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对教育发展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1]。要发挥教育质量监测的价值,发挥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反馈、改进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就必须做好监测结果的解读与应用工作。
教育质量监测应满足教育决策、学校管理和教学改进的需要,这是监测本身具有诊断和问责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2]。然而,在现实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并不鲜见。除了监测结果被教育督导或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所用外,一线教师“看不到”“看不懂”监测结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做好对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工作,帮助一线教师“看到”“看懂”监测结果,进而发挥监测结果对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导向作用,就成为摆在教育质量监测部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设立9个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区,以“浙江省青年评价研究员成长联盟”(简称“青苹果联盟”)为平台,探索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解读与应用机制,推动各地循证改进,也借传播先进理念、共享研修成果的举措,加强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交流碰撞。下面以“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当前,基于教育质量监测数据解读与应用的实践探索并不少见,但很多探索在研修形式和内容开发上并不成功,基本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简单呈现、数值比较、结果提炼和改进建议,依然解决不了教师“读不懂”“不爱读”的问题。因此,丰富监测数据的表现形式,增加其可读性与启迪性,讲好数据背后的故事,成为新的挑战。
当下,“微课”教研在中小学得到广泛运用,在开发、设计、制作、应用和反思方面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创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智慧的内凝,促进专业发展[3]。在这样的背景下,“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以“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制作为载体,帮助研修团队解读数据、应用数据。所谓“‘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制作”,指的是基于对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解读,制作时长5分钟左右、有明确表达目标、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短视频微课。“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将复杂、生涩的监测数据与教育实际情况相结合,可加深研修团队对数据的理解,进而引导其行为的改变。
“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在目标定位上有其显著特点。
一是受众对象更多元。“读数据,讲故事”微课的核心资源是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主要反映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结果,受众对象为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团队、教育管理干部等。研修团队需站在不同角色需求角度分析数据、归纳原因,设计符合其年龄、身份等特征的脚本故事。
二是以理解数据为根本。“读数据,讲故事”微课需要研修团队协作完成数据分析、脚本撰写、动画制作等环节,其本质是借助微课的“形”来演绎数据的“魂”,是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载体。
三是以帮助改进为目的。“读数据,讲故事”微课以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行动建议为终点。研修团队需基于数据开展教育研究,注重结论与措施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如针对学校工作改进的微课要对学校工作有指导意义,针对家庭教育帮扶的微课要以家庭教育中的某个事件作分析,这样才能更具说服力。
1.主题选择角度
(1)社会热点。如2021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制《浙江省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家庭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是家长迫切想要知道的。对此,研修团队制作了“从‘家’出发,爱上劳动”微课,帮助家长科学、阶段性地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2)现实困点。为了帮助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各区县都会组织各种教师研修活动。对此,家长和部分教师会有所担忧:教师参加研修活动,占用了部分教学工作时间,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揭示,教师参加研修活动对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品质有积极影响。研修团队可以此为内容制作微课,消除家长和教师的顾虑。
(3)数据特点。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可能会对传统经验产生强烈冲击,也可能带来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研修团队可以抓住这些“特例数据”,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突破口。例如,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小学生人际关系中困扰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而亲子关系则相对和谐。研修团队可以此为内容制作微课,分析师生、同伴两种关系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提醒家长作为“关系纽带”要多了解、关注孩子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正向理解,积极处理学校里的人际关系。
2.内容结构要求
“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可分为四大板块。
(1)问题(情境)导入,阐述缘起:从与主题有关的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入,使观众对问题及其表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
(2)观点呈现,数据佐证:解释问题或生活情境产生的原因,用证据如数据图表等进行通俗解读。
(3)实践建议,知行合一:给观众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使其掌握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法。
(4)小结提炼,突出重点:用简洁、明了或通俗易懂的方式简要概括,突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加深观众印象。
“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既要考虑提高研修团队在数据分析、图表解读和视频制作上的优势,也要提升其对监测数据的教育理解、掌握实践应用方法。因此,研修活动采用二级活动模式:省级研修主要由省教研员组织区县青苹果联盟成员参加,区县级研修主要由区县青苹果联盟成员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参加,边做边学,边学边教,通过问题驱动、专业引领、多层联动、以评促思4个关键步骤突破难点。“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的行动路径如图1所示。
图1“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的行动路径
“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设定驱动性问题“如何通过5分钟的微课,向社会大众分享监测结果,树立科学教育观”。带着这个问题,研修团队研读《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和外省的相关微课案例,通过“关于微课的已知、须知”问题清单,梳理“已经知道的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信息”“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疑问”,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各问题清单的质性分析,得出“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形成对“受众”“内容”“特点”“框架”四方面的系统认识。
为帮助研修团队理解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掌握实践应用方法,研修活动设计了专题研修,挖掘数据背后的积极意义。研修团队通过对数据的描述、预测、改进和解释,对监测结论作通俗表达,进而提升教师指导实践改进的能力。
在数据分析与问题突破上,研修团队充分了解工具设计的意图、前期的框架与预设;从“这个研究的价值点在哪里”“与这个研究主题有关的问题有哪些”“这个研究主题在哪些群体或是哪些方面存在差异”等角度,研修团队寻找微课制作的突破点,使微课体现更好的价值导向。
在主题选择时,研修团队可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路径,选到好的微课主题。“自上而下”路径从明确的研究问题出发,有成熟的工具框架、清晰的分析思路,它经过数据分析形成结论。“自下而上”路径是从已有数据出发,再聚焦问题,寻找理论模型,尝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形成结果。例如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数据表明,中小学的管理类型有“控制性管理”和“指导性管理”两种[4]。对此,研修团队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路径来制作“怎样的管理更有效?破解优质学校教学管理的密码”微课。在制作过程中,研修团队可以结合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策略,从备课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和评价管理等方面提炼出优质学校的教学管理特征,帮助学校掌握指导性管理的基本方法,从而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
教育质量监测要向下扎根,离不开一线教师、学校的合作共研。研修团队作为省、区县、学校三层联动纽带,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改进结合的关键一环。如何提高社会大众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评价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最佳方式就是让教师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反思与提升,在过程中积淀实践经验、交流行动成效、辐射区域学校,进而萌发出一批教育评价研究“种子”教师。
为了让更多群体了解教育质量监测的关键性结果,“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在区域层面进行了有益延伸,青苹果联盟成员所在区县相继开展数据解读、评价研修活动,近300名一线教师参与区县研修。教师们自发以实践者视角对微课进行复盘,梳理了运用项目化思维制作微课的技巧,形成微课制作思维工具库与素材资源库(详见表1)。
表1 微课制作思维工具库与素材资源库
微课制作一般需要两轮集体研磨。第一轮是区县教研部门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说明设计思路,指导教师利用评价量规以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交流研讨,通过纠错与对比不断修改、完善微课。第二轮是省级教研部门组织区县青苹果联盟成员,对区县教研部门报送的微课进行集体研磨、打分评比并反馈意见。自上而下的研修指导,自下而上的成果交流,形成了“指导—交流—提升—发布”的循环研修模式,打开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修资源。比如:同样是围绕劳动教育主题,城市、城镇、农村地区的现实问题与应对建议迥然不同;同样是围绕亲子关系主题,可以从家长认为角度、孩子想要角度、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理想角度,甚至从解读一生中父母与孩子关系桥梁变化的角度入手。这些研修成果帮助研修团队基于地区现实情况和不同的受众视角完善改进思路,发挥其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以评促思中的“评”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评价量规、评优推广。省级研修中基于对驱动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研修团队对“什么样的微课是好的微课”达成共识,再形成“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内容与形式评价量规,区县研修进一步完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涉及导向性、科学性、组织性、可读性、趣味性、启发性、操作性、视觉感和听觉感等9个维度(详见表2)。它利用评分规则提供及时、持续和有效的描述性信息,帮助研修团队关注与思考微课内容表达是否合理、环节要素是否完整。
表2“读数据,讲故事”微课内容与形式评价量规
评选活动加强了研修在教育评价工作中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助力了监测结论的推广。微课在各平台的传播,不仅是对区域研修团队学习研究的鼓舞与认可,也扩大了教育质量监测的影响力。
“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通过省带区县、区县带学校的二级活动模式,开发时间短、目标明、问题聚焦、改进策略清晰的短视频微课,既让教师深入解读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建立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机制,又搭建了区域评价工作交流平台。“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建立问题驱动、专业引领、多层联动、以评促思的行动路径,在固定主题引导下实现“系列化、深层次、进阶性的深度教研”[5],进而卓有成效地解决有关数据解读和结果改进的低效问题,实现从经验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变。“读数据,讲故事”研修活动,也让数据与结论获得了全新表达,揭开教育质量监测的神秘面纱,从而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并使他们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