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全域学习新空间的创建实践

2023-06-01 13:20杨水生浙江省杭州市青春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科学馆全域青春

杨水生∣浙江省杭州市青春中学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已处于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阶段。老城区老校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办适合的教育?因地、因校制宜是根本。杭州市青春中学抓住杭州市推进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的契机,启动了“校园扩建”和“老旧校园提升改造”两项工程。学校根据“让每一个生命走向幸福”的办学理念,从改造物理空间、涵养文化空间、培育行为空间三个维度创建“三进”空间,形成了“六个场域”,将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素养和深化价值的过程贯通起来,形成了全域学习新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学校的发展。

一、创建全域学习新空间的背景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浙江省启动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市青春中学的办学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始,学校实施了两项工程:一是食堂、活动室扩建工程,由政府投资建设一幢四千多平方米的综合楼;二是老旧校园提升改造工程,由政府出资对校园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2020年3月,杭州市启动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各县(市、区)纷纷出台各种提振公办初中办学质量的措施。2020 年11 月,杭州市青春中学被确认为杭州市拱墅区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试点校。

总的来说,学校处在新大楼、新班子、新招生、新中考、新改造、新机遇、新面貌和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处于公民同招、重点高中指标到校比例提高、老旧校园改造、“双减”政策实施、中考难度降低、现代化学校创建的相关政策调整期,还处于区域教育爬坡期和学校师资新旧交替挑战期。对学校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创建全域学习新空间的实践

学校积极参与省、市、区提振公办初中“壮腰”行动和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试点行动。学校地处老城区中心,校内有两幢教学楼、一个科学馆、两幢已联为一体的综合楼,还建有两幢连体的食堂、活动室综合楼。学校最老的建筑是1964年建成的一幢三层教学楼(经危房加固改造)。学校建筑年代不一、风格不一,外贴瓷砖色彩不一、窗户色彩不一,加上有些墙面老化脱落、锈迹斑斑,校园显得有些破旧和杂乱。经过争取,区委区政府对学校启动了扩建和提升工程。

学校应该怎么改造?学校的硬件该如何助力学生学习?整体改造如何促进学校品质的提升?整体改造与发展特色文化如何关联?未来的学校应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教室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学习空间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基于以上思考,学校提出了“中式园林、智慧校园、青春活力、全面提升”十六字改造思路。其中,“中式园林”体现在学校食堂、活动室综合楼的建设上。同时,学校围墙和大门的设计均采用中式风格。此外,学校增加连廊,把七幢建筑连成一个整体。“智慧校园”的定位基于学校原有的基础。2011年,时任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为学校题词——“智慧青春”。基于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智慧校园”应是当前学校的标配。此外,学校还倡导开展智慧教育、做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青春活力”是基于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十二至十五岁青少年而提出的。培养“阳光活力少年”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根据这一改造思路,学校和专业设计师反复讨论、修改,提出要创建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全域学习新空间。

(一)改造物理空间,提升校园品质

改造从保留、优化和创新三方面入手。学校的三个庭院被改造成“三进”空间格局。

“一进”是青春广场,以动为主。这是学校的进门广场。学校的校名由潘云鹤校友题写,大门上方挂着一块青绿色行楷“青春学堂”牌匾。进学校大门,正面是科学馆和电子屏,左边是钱江楼,右边是状元楼。科学馆前有一座太湖石假山,旁边有一棵老樟树。太湖石前有写着“青春,你好!”的雕塑,其造型如一艘准备远航的船。

“二进”是望幽花园,以静为主。穿过青春广场,在科学馆、钱江楼和前进楼的中间,有一座花园。花园内有“教人求真”文化石、三棵高耸入云的松树、两棵樟树,还有水泥长廊(取名为“望幽长廊”)、小桥、池塘、云鹤亭。池塘把花园大致分成相连的三部分。云鹤亭在最里面,也最安静。当年,潘云鹤校友来访,并和学弟学妹在此合影、对话。这亭子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好场景。

“三进”是田径场,以活力为主。穿过体育馆,在居民区的包围中,有一个田径场。田径场内有百米直道、沙坑、单杠、双杠、篮球架、乒乓球桌等。

同时,学校对七幢建筑的功能分区进行了分析,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造,形成了三大功能空间。

一是普通教室集体学习空间。学校将钱江楼、状元楼定位为教学楼,保留普通教室三十六间、自修教室四间。教师办公室则设在距教室最近的区域,方便师生交流。每间教室配备最新的希沃系统和一百寸背投。

二是专业教室个性学习空间。专业教室有三十多间,且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科学馆、前进楼和青春馆。科学馆的一楼为校史馆,二楼为生化实验室,三楼为物理实验室,四楼为计算机房,五楼为报告厅。前进楼的一楼为心理辅导室,三楼为美术馆,四楼为音乐馆。青春馆(新建的两栋连体综合楼)的三楼为图书馆,四楼为创客空间等。

三是公共区域交流赋能空间。除教室外,学校也为跨班、跨年级开展学习活动的师生提供了课余社交空间。在钱江楼、科学馆、状元楼等区域,学校还设置了开放的入户大厅,并在每层设置开放共享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赋能的开放公共空间。

(二)涵养文化空间,构建精神家园

1.挖掘校史文化

在收集整理校史资料的过程中,学校把重点工作放在“五法”上。所谓“五法”即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方法、优秀班主任的带班方法、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优秀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优秀学子的学习方法。

2.规划墙面文化

学校的围墙是白色的,建筑外立面采用米黄带白陶板,以素淡为主;学校建筑内墙与桌椅以青色为主,尽显中国风与杭州味。学校还请校友、学生书写每幢楼的楼名,如“钱江楼”“前进楼”“状元楼”“科学馆”“图书馆”和“青春馆”。每天,师生都能感受中国书法之美。七幢楼选择三幅标语上墙,校训“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上状元楼墙面,办学愿景“让每一个生命走向幸福”上前进楼墙面,学校精神“无奋斗不青春”上图书馆墙面。

3.引导行为文化

学校根据“双减”精神,推迟学生早上进校门的时间,同时学生可选择晚托到20:30。学校重新安排作息时间,提高作业精准度,调控学生课外时间。课程经历就是人生经历。学校的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按国家规定开设,并保证音、体、美的课时。拓展性课程有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知识拓展类课程有“国学经典”等,让学生感受国学魅力,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社团活动课程和科学实验课程等,学生可以在此展现自身才能,体验动手的快乐;实践活动类课程整合德育内容,包括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和生理健康等。学校每年还开设20多门学科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

此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生命走向幸福,如三月的“生命健康节”、四月的“谷雨读书节”、五月的“青春达人秀”、六月的“感恩节”、九月的“科技节”、十月的“体育节”、十一月的“学科节”和十二月的“艺术节”等。

(三)培育行为空间,赋能学生成长

学校创设了开放空间与跨班、跨年级的交流平台,形成动态集体,并形成无边界学习的风貌。

一是打造校内动态空间。在学生入校、进班、体育锻炼、就餐、参加社团活动、晚托自由活动等时间点,校园会生成一些新的动态集体。学校营造全域育人氛围:学生在清晨进校时排队入校;学校开门时间没到,先到的学生会自觉拿出书本进行晨读……

二是打造社团特长空间。除传统的班级授课外,学校还组建了学生会、志愿者、广播站等学生组织,为学生成长赋能。同时,学校开设拓展课,组建社团、竞赛队等,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又一平台。

三是打造校外行走空间。学校引导学生组建研学伙伴圈、假日小队、读书小组、运动小组等,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的临时动态组织。

四是打造网络互联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开始关注学生校友圈、朋友圈、新老同学圈、网络空间网友圈等网络组织,以打造网络互联空间。

三、创建全域学习新空间的成效

学校通过改造物理空间、涵养文化空间、培育行为空间,形成了“六个场域”,将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素养和深化价值的过程贯通起来。

一是兴趣激发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建有光伏太阳能电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无人机操控训练场、5G 基站、创客空间、木工工坊等,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二是文化浸润场。学校的每幢楼的名字都有来历、有故事,具有纪念意义。学校通过建立校史馆并将校史融入课程,让学生在承载文化的空间中触摸与体验传统。

三是高雅审美场。学校的设计崇尚极简主义审美原则,外观简约大气。同时,校内建筑功能分区,园林小景移步换景。这让学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愉悦感。

四是想象起飞场。学校通过打造学科阅览室、博物馆、班级书吧、第三空间、天文台、探究中心等场景化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延展知识、启迪思维的效果。

五是赋能实践场。学校遵循“学习空间也是生产空间”理念,把新大楼建设的主要过程拍摄下来。同时,学校配有多种智能制造设备,让学生能够将想法变成作品,并将环节一一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六是自学提升场。学校建立了学科阅览室、自习室、读书角、录音室等,并配备了相应的自助机、休闲椅等,为学生的全域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馆全域青春
细胞迷宫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中国科学馆教育活动的早期探索
民国时期“馆校结合”的早期探索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