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提升国民素养以及书香社会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全民阅读要继续长效发展,还需要在其保障体系中不断优化建设。本文在梳理全民阅读的相关理念和发展过程的同时,介绍了现阶段全民阅读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全民阅读力保障现状、读物供给保障现状、居民的读物支出现状,据此分析了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给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旨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关键词:全民阅读;保障体系;阅读推广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养的要求逐步提高。无论是国家治理、维持社会稳定,还是提升经济、增强国民竞争力,公民的自我学习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全民阅读是指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促进阅读推广,建立全民阅读保障体系或非正规学习,旨在以精神文化提升公民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伟大的新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精神文明那根坚实的支柱,阅读将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勾勒出更为丰富的底色。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势必需要有相应政策支持。从2014年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到2017年的“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再到2022年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閱读连续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如今,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计划和民生保障工程,全国各省市区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陆续出台了专门的支持性文件,如《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标志着全民阅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1.全民阅读力保障现状
首先,是阅读时间。大多数人的时间构成分为劳动、生活,在这个时间构成中进行生产劳动,获取物质资源,以及满足生活和生理需求。若要享受生活,则需要从劳动时间和生活时间挤压出娱乐时间,方能从事其他娱乐性活动。娱乐时间是满足公民阅读的基本条件,过去20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提升,这也意味着所需求的娱乐时间越来越多。根据人民数据研究院所发布的《2022年2月中国国民阅读方式占比》,国民选择电子书阅读占比达到59.4%,纸质书阅读占比42.6%,“听”书占比达到32.4%,由此可以看出,人们通过电子书阅读的时间占比要明显多于传统阅读方式。此外,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大力推进,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打造“24小时书店”,如被CNN评为全球最酷书店之一的广州“1200book shop”、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厦门“不在书店”,还有重庆的“南之山书店”、长沙的“德思勤24小时书店”、武汉的“文泽尔私人图书馆”等,这种经营模式无疑为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提供了充分保障,对全民阅读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其次,是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决定了阅读的成效,是阅读力的重要体现层面,不同主体对象的阅读方法均有所不同,如速读、精读、深读、浅读。就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快;另一方面,各种数字产品的出现,人们基本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和各种电子设备完成信息阅读,即“速读”和“浅读”,尽管能帮助人们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精准的信息,但其阅读深度和精度显然是不够的。许多书籍需要通过细读和慢读才能领略其中要义,对个人思考能力和性情修养都是一个提升过程,同时,也是全民阅读深入推广所要达到的效果。
最后,是阅读率。根据202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1.3%,较2019年提升0.20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5%,较2019年的59.3%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较2019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这也为全民阅读深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读物供给保障现状
根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显示,2020年出版图书共103.7亿册,受新冠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2.1%。尽管如此,但整体看也能够满足国民阅读需求。报告还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图书出版的种类也已经基本饱和,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占比41%,工业技术占比11%,文学占比10%,经济占比7%,艺术与医学、卫生分别占比5%,这几类图书领先于其他品类。可见在读物供给方面,各学科覆盖面基本已经触底,未来还需要在品类创新上下功夫,方能在深化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带来更符合时代发展和知识更迭的优质内容。
3.读物支出现状
根据《2022图书出版行业营销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来看,以抖音平台为主,2021年,其日活跃用户达到6亿,图书用户数量呈现逐渐上涨趋势,且覆盖面广,中青年女性成为图书消费的核心人群,儿童读物、教辅和励志书籍在各个年龄段的消费占据榜首。从当年下半年开始,有过图书消费记录的抖音用户数量基本稳定在千万量级上下,这意味着每个月有1000万左右的抖音用户通过平台购买图书,月均消费在60元左右,4月份“读书日”月人均图书消费达到74元。这也是全民阅读深入推进的基础保障之一。
二、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困境
1.泛娱乐化阅读行为冲击
一方面,是国民阅读兴趣整体不高,且没有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这主要与当下的新媒体环境有关,在电子产品的普及下,从儿童到青年,再到中老年人,纷纷加入了数字阅读队伍,习惯在碎片时间中完成信息获取,随处可见“低头族”。
从表象来看,数字阅读以图文结合、内容丰富,且篇幅精短的优势,确实能够吸引更多读者,但细窥人们的阅读内容,未见得尽是优质信息,绝大多数是在浏览娱乐八卦、奇闻趣事、短视频、网络爽文等,这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但时至今日,仍然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点还是考试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不太注重阅读兴趣的引导和习惯的培养。尤其在家庭教育环节,鲜少有家长能够做到亲子阅读陪伴,这无疑就错失了阅读习惯培养的良好时机。
2.不重视阅读方法,形式单一
所谓“一人一法”,每个人的阅读方法各有不同,如毛泽东的“三复四温”读书法;鲁迅提倡的“随便翻翻—硬看—专精”;苏步青主张的多读、精读;华罗庚的“由薄到厚”;钱钟书的“先博后约,由博返约”等。在教育系统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学生阅读方法的课程,只能在语文课堂中稍做提及。高校教育中也缺乏必修课性质的阅读与写作课程。在公共图书馆中会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但同样也缺少对阅读方法的介绍和指导,可以看出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并不被看重。
3.阅读内容趋向同质化
一是部分图书出现大量重复出版的现象,如某一本畅销图书会纷纷被各大出版社出版,除了出版社署名不同,其内容相差不多,这不仅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还会挤占正常的图书配置资源。二是过于追求图书“精美”,花太多精力在图书的包装、封面设计等方面,看似别出心裁,其内容实则殊途同归。还有部分出版社倾向于将图书分册出版,实则一本就可出版的圖书分册多达十多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层次考虑,太多分装的图书反而使得读者丧失阅读兴趣。三是跟风现象严重,如某一题材畅销后,会在短时期内出现大量同质化图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经上市,马上《奶酪,够了》《我能动谁的奶酪》等各类“奶酪”系列的图书陆续出现,还有类似的“哈佛”系列、“黄冈”系列等,跟风严重,没有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质量堪忧。四是数字阅读,这一阅读群体主要以青年为主,虽然现有的数字资源丰富,但一方面数字出版门槛低,另一方面,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对于提升国民阅读素养,以及深化阅读保障建设来说都极为不利。
三、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优化路径
1.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兴趣与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为儿童期,因此,在优化全民阅读保障体系过程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不可忽略。首先,公共图书馆可针对这一群体,尽可能多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结合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兴趣点,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或是以亲子形式开展,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时同步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来,形成良好习惯。对于其他读者,图书馆则可持续开展阅读沙龙、读者交流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一是为了维系原有的阅读群体,二是以活动形式吸引到更多新的阅读群体。其次,学校场所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同时,也是履行责任。那么,围绕阅读开展的活动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除了常规化的读书会,还可以将阅读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中,在正式的课堂中进行阅读,以此养成一种习惯。
2.加强阅读指导
读书若不得法,则是徒劳。方法不仅是一种经验技巧的提炼和总结,在阅读中更是自身思想、精神、态度的一种展现。这里所说的阅读指导,除了“技巧”上的正确引导,更多的还在于“思想”层面的指导,让人们通过阅读去改变思想、精神、品质等,与其说是阅读方法指导,不如说是对人们阅读思想的一个培养过程。
思想的启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时,除了量的积累,还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阅读习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则是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的提高,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指导,例如,喜爱古籍名著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采取精读,养成学习型阅读;喜爱散文、诗歌的学生则可以指导他们采用泛读,采取修身怡情型的阅读方法等。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精神、知识等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其阅读指导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与写作结合,开设专门的“阅读与写作”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程中。社会公共图书馆肩负社会教育职责,因此,其阅读指导功能不能单单只是书籍查找、借还等,还应当包括阅读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帮助。比如,得知读者的阅读方向后,可以主动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或阅读方法指导,在做好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引导读者进入阅读深层。
3.推动全民阅读保障工作,制定考核指标
事实上,全民阅读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所面对的主体尤为庞杂,既然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优化保障体系,就应该建立常态化机制,要有具体的指标,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得到工作是否在推进,是否取得了成效。例如,《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的出台,就对大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用地与服务人口的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国家还对各级图书馆年度开展读者服务活动次数、入馆人数、总分馆制建设等提出了可以具体考核的指标要求。因此,全民阅读既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法律层面已经确定要保障国民的巩固文化权益,那么,就必须制定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全民阅读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事实上,我国有不少城市已经在以当地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制定了测评指标作为工作保障。
例如,江苏省制定的“江苏全民阅读指数”指标体系,在着重提高全省的综合阅读率时,国民对阅读活动和阅读设施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公共阅读服务指数的权重提高,更加突出了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要求。在江苏省全民阅读指数考评的推动下,江苏许多地方创造性地开展自主考评,如张家港市在“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中就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其中有阅读设施、阅读资源、阅读组织、阅读活动、阅读环境、阅读成效及保障条件等一级指标7个,还有44个二级指标和87个三级指标,形成了对各部门全民阅读工作的综合考核评价,对全民阅读保障体系的优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完善内容质量保障与公共阅读场所的网络化建设
第一,出版社作为图书源头供给主体,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内容为王,结合不同阅读群体需求提供优质读物,改变“浮夸”的图书包装,贴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可尝试小册、薄书的装订形式,便于读者携带,在碎片时间也可进行纸质图书阅读。第二,不断提升编校人员的业务素养,内部搭建编校培训平台或交流平台,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公共责任心,专注打造更多精品图书。第三,继续扩大公共阅读场域覆盖面,从省会到地方区县、乡镇,再到社区,以总馆—分馆—服务店的模式,层层建设,全面覆盖,形成阅读场所一体化网络建设。
五、结语
全民阅读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可建设环节诸多,如若要做到统筹兼顾,未来还需要将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化,本文提出的建议措施虽不能说足够全面完善,但也可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邬书林.把全民阅读引向深入[J].中国出版,2022(09):6-7.
[2]徐升国,汤雪梅.全民阅读走向体系化新时代——“十四五”时期全民阅读发展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1(05):6-11.
[3]刘俊芳.全民阅读新时代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与提高对策[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7):90-94.
[4]叶江永.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建设和发展[J].传媒论坛,2020,3(15):118-119.
[5]张 之.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战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6):99-101.
[6]刘巧婵.4C/ID模式下皮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阅读理解教学研究[J].中国皮革,2021(09):50-53.
[7]韩 迪.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10—16.
[8]孟 磊,王 枫.文化权益保障视域下全民阅读立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1):99-103.
[9]刘灵芝,陈书梅.全民阅读推广与书香社会建设主体责任解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11):173-174.
(作者单位:莆田市图书馆 )
作者简介:林琦萍(1975—),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