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要求,着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安市裕安区雷锋路小学融合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充分运用乡土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了“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校本课程,实现了美育、劳动教育和“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学科课程劳动教育乡土资源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科学命题。可以说,人类社会千百年实践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和美育是互相促进、相互包含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六安市裕安区雷锋路小学(以下简称雷锋路小学)作为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示范校,多年来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融合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了“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竹编技艺的过程中,在提高美育素养的同时,了解民间艺人的坚守与执着,体会民间工艺美术蕴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通过工匠精神创造出来的物质之美、文化之美,真切体会劳动创造美、美蕴含于劳动之中的道理,落实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教育要求。
一、运用乡土资源开发“非遗”课程的背景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非遗”传承工作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学校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等蕴含的劳动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
雷锋路小学为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确定了以下总体思路:一是充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开发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为抓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推进与传播,借此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二是以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注重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借助“非遗进校园”项目,努力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工作模式;三是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融合美术课程与劳动教育,创新美育方法,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二)著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提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必须秉持开发的课程资源观。这对美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发掘其蕴含的课程教学价值,创新性地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促进美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雷锋路小学所处的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所辖裕安区也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乡土资源:如苏埠的麻、独山的竹、蝙蝠洞的茶叶、大别山盆景等。除了上述自然资源以外,广大农村地区还保存了许多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这些都可以作为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成为小学劳动教育的载体。如何有效依托这些乡土资源开发“非遗”课程,实现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无疑对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具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缘由,雷锋路小学在“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上勇于探索,创新性地在校内成立竹编艺术实践工作坊:含彩独青青——竹·艺工坊(以下简称“竹·艺工坊”),并以该艺术实践工作坊为平台,从社会引进“非遗”文化传人资源——竹编艺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基于本地民间“竹编”工艺,融合学校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出台后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实际需要,改为融合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与劳动课程教学)教学,开发并实施了“六安竹编”校本课程。
“六安竹编”系选用裕安区特有的竹节长且平的大别山“贵竹”为主要原料,充分运用“贵竹”特有的肌理、色彩,用不同编织技法制作成的花纹样式丰富的竹工艺品,其成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雷锋路小学将此“非遗”工艺引入学校,以学校“竹·艺工坊”活动为平台,创造性地将其作为美术学科拓展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之传统工艺制作任务教学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渠道,另一方面在加强美育、劳动教育的同时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二、“六安竹编”非遗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理清课程建设思路
如何开发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全面领悟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课程标准,为“非遗”课程建设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关、政治关和科学关。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政策依据,以“非遗进校园”项目为依托,广泛调研,全面摸排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童趣系列特色美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建设思路:
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五育并举,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突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美育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持文化自信,以实现塑造美好心灵。
2.坚持根植大别山本土资源,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开发大别山地方文化资源,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发扬大别山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劳动教育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
4.遵循艺术学习和劳动教育规律,科学组织课程内容,优化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有机联结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活。
(二)探索课程实施方法
1.搭平台——建好阵地
根据学校“非遗进校园”项目总体工作思路,雷锋路小学创新性地建立了竹编艺术实践工作坊——竹·艺工坊。工作坊主要任务是以此为主阵地开发并实施“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校本课程。为确保工作坊工作有效开展,学校一是安排了200平方米的两个专业教室,配备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设备,用于工作坊校内教学与各项活动的开展;二是争取地方支持,在本地政府支持下精心选择了位于独山镇的“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康宁竹编厂作为学校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以美术学科教师为主体,融入部分在手工制作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兼任劳动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建立了教学团队。
2.请进来——培育队伍
“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校本课程,其教学团队由部分美术学科教师和部分在手工制作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兼任劳动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在有关竹编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相关精神,一方面把“六安竹编”非遗传承人请进工作坊,直接参与“六安竹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开展坊内教师拜非遗传承人为师学艺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还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加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名师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单元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等主题的成果推广,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互动交流”指导性意见,由崔仲琼名师工作室牵头,经常性组织本区域手工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包括“六安竹编”在内的手工教学方法与途径,为本课程教师团队创造了开放、协作、互动、提高的平台,促进了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3.走出去——研学体验
“六安竹编”课程亮点之一是将其作为美术学科拓展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之传统工艺制作任务教学的融合。因此,我们在以“竹·艺工坊”为平台,不断丰富该课程校内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同时,一方面让师生深入社会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开展“走访民间艺人”等调研活动,为丰富课程内容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走进康宁竹编厂,开展研学实践,把课堂搬到竹编工厂,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通过亲近自然、审美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等途径去感受家乡的自然美、人文美、劳动美、精神美,形成丰富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提升劳动能力。
4.做中学——美劳融合
“六安竹编”课程又一亮点是落实“双减”政策需要,配合课后延时服务,由“竹·艺工坊”教学团队采用“12311”课程模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所谓“12311”课程模式,即:1条主线——竹工艺内涵理解与技能掌握;2类教师——非遗传承人+美术教师,双师示范教学;3点半课堂——利用课后延时服务,以课后3点半社团活动形式开展;1人1文创——每一位学生编制一件竹编文创作品。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编制竹编文创作品为共同任务中心将教学分为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要求、动手完成、即时评价五个过程,将美术课程中的手工教学与劳动教育中的传统工艺制作教学有机融合。这种方法将教学内容隐含于任务中,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完成任务的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中学”:学会“竹编”手工工艺技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享受劳动的成功与喜悦,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三、“六安竹编”非遗课程开发与实施问题与思考
(一)如何进一步实现融入体系
如何将“六安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有机融入“童趣系列特色美育校本課程”体系,这是我们在“六安竹编”课程建设与实施时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具体思路是根据“童趣系列特色美育校本课程”总体要求,进一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层面完善并编制“六安竹编”课程实施指南,开发“童趣系列特色美育校本教材之《童趣·竹风》篇”,促进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再上新台阶。
(二)如何进一步实现分层教学
“六安竹编”是学生自主选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选修的学生遍布各年级,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身心发展程度,还是在知识与技能接受程度,或是在动手与操作基本能力上都有明显的差距。如何正视这些差距,根据学生发展情况不同,分层实施教学,这也是我们在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一直重点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如竹编课程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均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竹编的过程中难免有被竹篾扎手的情况。为了使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操作,方便学生用更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编织技法的入门练习,我们探索了不同的材料,终于找到了用纸藤替代竹篾的有效方法。纸藤,因其丰富的色彩和特有的可塑性成为我们“六安竹编”非遗课程入门阶段的替代材料,为此我们面向低年级学生新增了纸藤特色课程,为刚入门的学生拓宽思路,激发他们探索编织的兴趣,以便为今后晋级学习“六安竹编”非遗课程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一步实现以美促劳
作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融合的产物,如何在“六安竹编”非遗课程实施中进一步体现以美促劳的课程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又一个问题。目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彩色的竹篾编织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扇子、杯垫、桌垫、笔筒、小挂件等文创产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带着自己编织的文创产品参加义卖日活动,在涵养学生扶危济困价值观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义卖劳动充分享受劳动的成功和喜悦,体会劳动的价值,真正体现以美促劳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8.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8/t20210813_55091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4]周信达,薛倩琳.从美术到艺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6/7):18-19.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