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以修身,动以养德

2023-05-31 11:39:45王媛媛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王媛媛

摘要: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体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将部编版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研读对象,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尝试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寻找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教学形式。希望通过此项探究,让劳动教育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根发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課程与劳动教育双轨并行式教学育人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阶段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重点指出:“其他学科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成为本学科教师的一项研究热点。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习的知识内容、接受的教育理念对其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多方面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密切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融合性和综合性,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当的生活技能,培养科学的道德认知,这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相一致。而劳动贯穿着人的一生,是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小学学段作为最初阶段,劳动教育的意义重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并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相互渗透融合。同时,小学学段的劳动教育在不同年级之间也需各有侧重的培养模式。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教师要形成符合自身能力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理念,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目标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十二册,教育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涉及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针对同一生活领域内,根据其自身学习难度的情况,采用逐步递增的编排方式。同时,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的逐步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不断拓展延伸。

一、丰富教学形式,用以培养劳动热情

培养劳动热情,不仅是在劳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劳动态度,更在于培养者对劳动自身的自觉性。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标,寻找教学过程中教材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如阅读资料、分享经验、展示成果、小组活动、亲子活动等,提高学生兴趣,养成爱做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教学实践中,在执教《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一课时,恰逢端午节前夕。教师首先让学生探寻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然后带领学生开展“包粽子”体验活动。从处理粽叶开始,到放糯米、取红枣,再到裹粽叶,最后煮粽子、一起尝粽香。从亲身活动中,认识传统节日端午节,品味端午的情趣,在传统文化节日的浸润中,逐渐养成劳动意识,点燃劳动热情。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抓住传统文化的劳动价值要点,设计出相应的特色活动或教学形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树立文化自信,又能让其在学习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寓教于乐。

二、拓展课程资源,用以开阔劳动视野

(一)来源在生活

劳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生活瞬间都能成为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录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将其汇编成课堂教学的素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劳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更能正确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我劳动、我光荣”的劳动价值观。

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的课堂“家务擂台赛”环节,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将自己在家中做家务的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寻找班级的“家务小能手”,然后采访这些“家务小能手”,请他们分享劳动技巧和在做家务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样,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自豪感,也能够体会劳动带来的收获。

(二)学科间融合

《道德与法治》教材通常为主题单元模式的内容形式,教师可以整合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寻找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浸润于学科课程中,组合搭建起跨学科的劳动知识标准体系,助力学生从单纯的手工劳动模式和体力劳动模式逐渐转变为视域更广的劳动体验,使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两课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联系紧密,老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来丰富教材资源。如拍摄“家务小能手”短片,开展“到底要不要做家务”亲子辩论赛,“与家务活签约”“今天餐桌我安排”这些活动,将单元课程拓展成主题式的体验活动。在劳动中学生既锻炼了劳动技能,又能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计算运用和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劳动课程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情境巧创设

小学阶段的儿童更倾向于在愉悦欢快的教育教学劳动活动中汲取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获得劳动成长。因而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创设多样的劳动情境,丰富劳动体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场景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乐于劳动,在行动上勤于劳动,创新地拓展教材,发挥育人价值。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和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内容为例,教材中蕴含着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凝聚着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班级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式的体验活动,如低学段可以组织学生养蚕,种植大蒜、番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芒种节气去农田体验插秧,在白露节气去体验水稻的收割等。融合教材中的劳动教育教学相关内容,寻找对应的劳动教育教学价值点,既能夯实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又能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生活,因此更能在劳动体验中去真实感知劳动的价值,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热爱。

三、立足课程实践,用以达成育人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是劳动育人的思想基础,只有具有科学的劳动意识,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劳动实践,达成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课堂中,通过研究我们从中会发现,在这单元中《生活离不开他们》及本课的“感谢他们的劳动”小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劳动者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我们的劳动者。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着我们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树立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劳动者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进而更能对劳动者直接产生尊敬之情的共鸣。

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员”“五一致敬劳动者”两个活动,走进我们的社会生活,真实体验不同劳动者的艰辛,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实质,促使学生从小树立劳动价值观,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其进行单纯的劳动理论的知识灌输,教育效果远不如实践体验直观、深刻,也不利于其劳动习惯的养成。如何更好地养成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自立的习惯,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价值观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设計了“让我自己来整理”的课后实践表,让学生依据表中内容逐一完成一周的家务劳动课程,由其父母帮助记录。学生回到家后,劳动热情很高,能够根据课堂所学的整理方法,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家里的鞋柜和衣橱。有些学生甚至还拓展了表格内容,帮助家长整理阳台、冰箱等。据家长反馈,一周的实践时间结束后,学生回到家会主动整理物品,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要从养德、立德入手,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做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劳动教育如果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是用形式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方式,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育人效果的。教师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劳动技能。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为例,教师利用班级的“雏鹰小队”开展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入社会。每月安排队员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社区做小志愿者,给防疫工作人员送水,整理社区环境角,为孤寡老人整理房间。通过中低年级时的劳动教育,学生已经习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既实践了学生的服务技能,又树立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劳动精神。

四、开展多元评价,用以发展劳动素养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给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以启发,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标准体系进行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的一次正向评价就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能激发他自身的内驱力。尤其在劳动教育中,来自教师、同伴和家长的正向评价,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课程中的评价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先用语言评价同伴,如“你整理的书桌可真干净!”“你整理的速度真快,我要向你学习。”肯定同伴的劳动,并通过对他人劳动过程的评价,激发自身的劳动意愿。接着,教师通过送上小星星,登上光荣榜,发劳动之星奖状等评价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劳动教育中,应坚持多元评价主体原则,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让教师、社会、家长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要做到教会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并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逐渐学会总结自身成长,形成规划美好未来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由低中高三个学段组成,劳动教育共涉及5个年级17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含学生的劳动图片、文字相关记载、小组各项活动、个人奖赏等,还包含自己、同伴、老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的评语。档案袋不仅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实践反馈成果,更能展现综合性劳动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材《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教师请学生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搜集家乡的变化,在课堂上请学生诉说自己的搜集过程、照片内容和自身感受,体会家乡的变化,埋下建设家乡的种子。通过展示活动,学生更能亲身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成果,劳动造就生活方式,助力学生形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作为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们要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深化对劳动教育价值追求的认识,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现代的整体教育观,勤学多思,拓展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宽教学途径,改进教学策略,逐渐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养德,在劳动中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5-49.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7.

[4]刘向兵,等.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