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东
摘 要: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公权力及职责,因而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要以审计全覆盖的视角剖析现阶段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从审计制度、资源、技术方法等角度入手,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积极提高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全覆盖;审计数据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3-017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3.177
1 前言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审计工作全覆盖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及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审计机关有权监督本级其他部门及下属部门预算资金的执行结果,而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工作效率、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国家财政审计对于政府部门预算、管理、执行等的监督效果[1]。因而,积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审计机关预算管理水平等,对国家财政资金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将从审计全覆盖视角下预算执行审计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探析。
2 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概念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主要是指各级审计部门,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本级各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及审计,以实现对国有资源、国有财产、国家公共资金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内容进行全面覆盖的审计,并应审尽审不留审计工作死角和盲区,做到审计工作横向全覆盖。同时,通过审计预算、资金拨付、资金使用情况、资金调整、财政给予及整体性等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纵向全覆盖。此外,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有深度及广度,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需要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资源、国家公共资金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并做到深度审查及透彻审查。其次是有重点内容,在审计工作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及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情况,并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做到重点审计,为人民提供满意的答复。再次是有步骤,相关审计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当中要做到实事求是,稳步地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全方位进行各级部门统筹规划情况,再对重点审计对象及部门进行固定的审计、核查工作,以及对其他审计单位及对象采用轮流审计或是抽查的方式进行审计。最后是有成效,在开展审计工作当中,要准确、深入地对各项审计内容进行审核,找到相关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审计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3 现阶段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情况
3.1 健全了审计项目的计划安排
不同于传统的随机审计安排工作形式,当前为了更好地展开审计工作,健全了审计项目的计划安排。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到抽审、论审及常审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年度定期审计工作,在每年年初时制订当年的审计工作计划及内容,并进行审计工作安排,以合理、科学安排预算执行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实际内容、项目,保障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地开展。
3.2 建立了数据定期报送机制
当前,审计署为保障各级审计部门更好地做好全国财政预算审计工作及监测、审查各部门预算执行工作等,相应地建立数据定期报送机制。定期报送机制主要以年度工作为单位,分为年中进行半年资料报送及年初对上一年整年资料进行报送的形式,报送数据内容包括各级财务一体化数据及本级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财务数据资料。因此,开展数据定期采集及报送工作机制,对及时掌握国家整体财政运行状况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进而为下一步各级政府部门开展财政预算、执行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审计工作全覆盖。
4 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预算执行审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是绩效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就当前我国整体绩效审计机制而言,还存在缺乏完善的预算执行绩效指标体系及考察标准,导致各级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价及审查时出现各自为政现象,造成审计工作混乱,甚至是无法正常开展,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预算执行绩效指标体系及考察标准的不完善影响对重大项目、重要部门及重点行业进行多维度评价,进而导致整体审计工作效率降低,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工作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其次是缺乏完善的问题整改机制,审计问题整改被称为审计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要性。但由于当前受到审计问题整改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面临可操作性不强、跟踪检查力度不足及审计整改意识薄弱等问题,进而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导致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无法进一步落实及推进,严重影响日常正常审计工作开展[2]。
4.2 预算执行审计覆盖面不足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虽随着审计预算执行工作的开展,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及工作成效,但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地方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并暴露出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覆盖率偏低等问题。同时,当前我国预算执行审计覆盖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结构改革、民生、三农及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因而对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横向全覆盖尚存在較大距离。此外,由于审计工作较为复杂烦琐,并且当前的审计工作日益趋于复杂化及综合化,大型审计工作不仅需要相关审计人员精通财会审计工作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关计算机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及工程知识等,而由于受到人才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审计工作人员与其工作任务量不匹配,且部分审计人员明显存在知识、专业力量不足或是知识结构单一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覆盖。
4.3 审计技术方法有待改善
由于受到传统审计工作的影响,导致我国审计工作长期以来属于一种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模式,采用该种方式开展审计管理工作虽能较好地统一部署、统一执行,但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审计管理,不仅会造成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工作独立性变差,难以独立执行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审计工作,还存在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等现象,进而导致在项目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后不同部门相互推诿情况,阻碍了正常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在进行跨部门、跨地区审计项目审查时,各部门之间有效地沟通及协作是保障审计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而缺乏相应的协作、交流、沟通等,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项目的进度,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当前审计组织技术方法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审计项目安排不合理。在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当中,均会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先制定相应的审计项目,以便能侧重于服务地方政府的实际发展需求。但在实际审计项目安排、制定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或是缺乏统筹合理安排,便难以凸显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和调度功能,进而无法有效保障后续审计项目安排、制定,导致在审计项目安排时出现衔接上的不足及工作内容缺乏合理性等情况,造成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目标无法实现。其次是社会对于审计工作支持力量有限。部分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且较为繁杂,审计机关为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量,通常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中介机构辅助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以作为审计机关工作内容的补充,保障审计工作正常开展。但由于社会审计与政府部门审计之间的工作内容、目标、服务对象、方式、数据取证过程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政府部分审计机关能得到社会审计机构的有效支持往往有限,并且因审计目标等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可能导致最后审计结果与实际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不仅不具备相应的参考价值,还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监督的质量。最后是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信息化水平不高。由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及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导致我国目前出现信息化水平不高情况,主要表现在现有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及信息化层次不高,相关审计工作软件、系统得不到有效开发及投入使用,部分审计机关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展信息化审计处理工作主要是用于对审查对象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核查,而未对该审查对象进行全面的业务数据分析,进而导致整体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开展效率不高。同时,部分审计机关还存在未建立长效的数据采集机制情况,导致收集数据过程中时效性较差,存在碎片化及数据静止化等问题,进而导致在审计工作中,无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严重影响了整体审计工作的进度及效率。
5 审计全覆盖视角下预算执行的对策
5.1 完善预算执行审计保障机制
预算执行审计保障机制是保障日常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因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保障机制对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完善绩效审计工作监督机制。当前,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审计工作新形势这一大环境中,为有效保障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正常开展,首先要做到完善绩效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构建起科学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以便根据审计目标、要求,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单位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估及考察,进而保障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其次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及反馈机制,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后,要积极做好对被审计对象、单位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督及审查,并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价信息公示制度及健全的绩效问责制度形成良好的约束,这样不仅能警示相关审计人员根据相关要求、规定、制度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完成相应的预算執行审计任务,减少不同部门、审计人员因时间相互推诿情况发生,还能更好地监督对被审查对象、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最后是加强绩效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保障在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工作监督机制后,能具体落实及制定相关制度及机制。如通过组织相关审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到上级优秀审计机关考察学习及展开业务交流等形式,提升审计人才队伍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及解决当前绩效审计工作开展中人才短缺、紧张这一困境,保障相关绩效审计工作高效开展。
二是优化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内容。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对完成审计工作及保障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开展审计工作中,要更为全面地优化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监督、核查意识及整改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及可操作性强的审计问题建议,必要时还可相应地生成审计问题改进建议工作报告,便于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对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进而对存在的审计问题进行整改。同时,沟通、交流是审计单位开展审计问题审查工作的一种有力工具,因而在开展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相关审计机关可积极与其他部门共同进行审查整改工作,以构建起审计问题整改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及整改相关审计问题、内容。如在实际工作中,连同监察部门、组织部门、纪委部门及财政部门等整改责任单位共同开展审查整改工作;或是积极借助地方人大、政府的力量,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跟踪、监督,以确保深究问题整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得到有效整改。此外,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建立审计问题容错免责机制,或是完善好容错纠错机制及完善相关奖励机制,重点把握好审计问题容错免责的基本尺度,强化审计机关的审慎甄别能力,在审查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以更好地完善及规范审计保障机制。
三是强化经济责任问责机制。问责制度建立的根本意义不只是简单地在出现问题后进行事故责任追究,而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有效避免相关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滥用权力或是懒政、工作不负责任等情况发生,故建立责任审计机关、服务审计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审计机关必须增强经济问责意识,做好相关经济问责工作,督促相关领导干部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及问责,尤其是对财政资金责任进行问责,如对重大财政项目资金流向、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及财政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问责,并且在审计工作中还需要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合理性进行问责,对领导干部对预算执行审计管理能力进行问责,对被审计对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进行问责,以确保预算工作的实效性,有效规避国有资源、资产浪费及损失等情况发生。同时,相关审计单位要积极做好经济责任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及畅通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经济决策监督过程中,形成审计机关及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对被审计对象、单位经济责任进行动态监督,以达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5.2 不断优化及整合审计资源
一是优化整合审计内部资源。审计资源是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因而为了保障审计工作正常的开展,审计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要积极转变传统审计资源割裂情况,积极优化及不断地整合审计内部资源,以实现对同一项目,不同区域、不同审计人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积极发挥“团体作战”优势,打破传统审计机关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审计资源共享。同时,还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不同层级之间审计数据的传输与共享,打破传统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审计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全覆盖的广度及深度;或是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展开互联网审计工作,以1拖N实现审计内部资源共享,包括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财政存量资金上年结转、收入征缴、政府采购及年末结余处理等审计内容,以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及运用层次,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及扩大审计工作覆盖范围。
二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开展审计项目安排工作是审计单位开展工作的前提,因而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要积极建立起相应的审计项目库,内容涵盖国有资产、国有资金、公共资金、相关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职尽责情况等,积极做到对相关审计项目、内容应审尽审。城市在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及全面梳理审计工作的重点,通过采用抽查审计、轮流审计及重点审计等方式,积极做好对重点被审查对象部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工作,整体上厘清、了解、掌握被审计对象单位组织结构管理情况、资产及资金流向等内容,以科学地建立审计项目工作台账,实现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动态化管理,进而提升整体审计工作质量、效率。
三是统筹整合审计外部资源。积极借助外部社会审计工作力量,能有效助力及推动审计项目工作的开展,但不规范的社会外部审计力量可能会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因而,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要规范借助社会审计力量以及规范聘请社会相关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并进一步完善及修改审计工作中社会审计机构参与相关审计项目制度、规定,以强化社会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及降低审计工作的風险,保障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四是积极做好审计机关内部挖潜工作。在内部人才挖潜当中,不仅需要积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优秀的绩效审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及技能型人才等,确保其能更好胜任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积极推动审计工作全覆盖,还需要积极推动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成果交流,包括相关审计工作经验、先进的审计方法等,促使较为落后审计机关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审计工作方法,进而提升整体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
5.3 创新审计工作的方法
不断地创新、改进审计方法及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变化,要求在审计工作中审计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以积极应对审计工作新要求。因而,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一是搭建起大数据平台。在被审计对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要想推动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必然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并且国家审计机关要求各级审计单位对本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进行审计全覆盖,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过程中,便需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大数据联动审计平台,来支撑审计信息量的巨幅增加及处理繁杂的审计数据,进而加强数据、资料之间的联动性,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大数据联动平台的构建,主要致力于打造被审计对象、单位与审计机关之间的数据对接系统,服务于审计实务,因而需要积极将审计数据扩大到电子化信息,以被审计对象的管理数据、业务数据及财务数据等作为线索,构建起预算数据解析模型,以实现数据的公开化及透明化。这样便能保证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把不同部委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横纵对比,进而在数据处理中根据异常点、逻辑问题确定风险点,并加强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此外,构建起大数据联动平台能有效提升公检法系统与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对称性,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及提升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整改的动力,因而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也应积极结合审计工作本身的特点开发出统一的政府审计软件,涵盖审计署下各类审计工作、资源,以实现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互通。
二是完善审计信息化制度。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主要是通过信息标准化、数字化审计管理制度及信息化考核等途径来完善审计信息化制度,明确相关审计工作管理规定。因此,在实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积极利用审计软件系统,以实现审计系统与电子政务外网之间联通,如开发联网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及移动办公系统等,并形成数据长效采集机制,以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的预算、指标、支付、核算、决算等过程。同时,考虑到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时,需要审查项目众多、审查时间长久,因而还可构建起综合性基础数据库,涵盖审计项目、审计问题、审计流程及案例等,以提升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质量和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要实现审计纵横向全覆盖,必须深入解析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以更好地推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黄德汉.基于审计全覆盖视角下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22(19):77-79.
[2]张哲.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