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的鲨鱼形象研究

2023-05-31 04:07阮世勤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怪物鲨鱼

【摘要】 鲨鱼是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异质化建构。该类型电影对鲨鱼的异质化建构也是多元化的,其建构的发生经常与人类的科学实践活动相关。这种异质化的建构使得鲨鱼成为怪物,成为了电影里恐惧视觉体验的源头。在电影中,对鲨鱼的屠杀是作为人类男性主体英雄主义实现的有机组成。究其本质,鲨鱼的异质化建构其实也是对人类科学对自然生态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思。

【关键词】鲨鱼;怪物;异质化;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1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34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现代美国科幻电影的城市建构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153)。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鲨鱼原本只是海洋生态中的生物个体之一,但因其具有的独特血盆大口与三角形牙齿等特征,被称为“海霸王”,与凶恶残暴等品质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鲨鱼也成了科幻惊悚电影中制造恐惧的重要叙事因子。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导演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各种天马行空的令人惊悚的鲨鱼形象,如《大白鲨》系列电影、《深海狂鲨》系列、《毒鲨》 (2017)、《巨齿鲨》(2018)、《夺命鲨鱼》系列、《鲨旋风》系列等等。这些电影有的制作精良,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1975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也有制作相对粗糙,以血腥场面等吸引眼球的低成本电影,如《鲨旋风》系列。评论界对这类科幻惊悚电影的评论,大多关注的是电影中的人物,对鲨鱼形象建构的关注甚少。总的说来,在这些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的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凶猛的鲨鱼都是作为“怪物”的形象建构出现。

一、鲨鱼的怪物形象建构

怪物的形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从人类原初阶段的信仰,如各种神话传说,到人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等等。玛丽-赫蕾娜·胡特在《怪物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通过呈现与个体所没有关联的物种的相似性,怪物模糊了种属之间的差异,打破了自然严苛的秩序。”[1]因此,怪物之所以为怪物,异质性是一个重要的定义因素,特别是通过杂糅不同种属的特征所呈现出来的异质性。在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怪物应该是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无名人造怪物。在小说中,因为其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与常人外部特征的异质性,而被多次直接成为“怪物(monster)”,其异质性建构给小说中的人物带来无尽的恐惧,也成现代人类社会恐怖叙事的源头。沿袭这一异质性建构的传统,对鲨鱼的异质性建构在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也是不断地在被复刻着。

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对鲨鱼的异质性建构是一种多元化的杂糅呈现。美国现代科幻惊悚电影对鲨鱼的异质性建构最基本的运作就是对鲨鱼个体进行直接地异质性建构,通过将鲨鱼个体形象或者属性进行直接改造,使得电影里的鲨鱼个体呈现出与自然生态中常规鲨鱼个体不同的外在特征。如在《深海狂鲨》(1999)中,鲨鱼的异质化建构来自于其脑部结构的变化,这种脑部结构的异质化,使得这些鲨鱼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然個体鲨鱼,拥有了甚至超越人类的高级智商。在《毒鲨》(2017)中,这种异质化建构则是通过将毒性赋予鲨鱼个体,使得鲨鱼个体具有其种属所不具有的喷射毒性的特质。而这种对个体特质的直接异质性建构,在《夺命鲨鱼》系列中,更是被应用到了极致。《夺命鲨鱼》系列,虽然制作粗糙,叙事逻辑异想天开,在专业的影评网站上评分都很低,但是却广受观众的追捧,从《夺命双头鲨》(2012)开始却一共拍摄了四部,包括《夺命双头鲨》(2012)、《夺命三头鲨》(2015)、《夺命五头鲨》(2017)、《夺命六头鲨》(2018)。与普通鲨鱼比,在《夺命鲨鱼》系列电影中,拥有多个头部的鲨鱼个体存在特征是其个体异质性的直接表现。对多个头部的鲨鱼的异质性建构叙述也是这一系列低分电影能持续获得关注的关键点之一。在《夺命六头鲨》(2018)中,个体外在的异质性甚至催生了个体存在形式的异质性。原本生活在海洋的鲨鱼,被建构成了使用四个头部走上陆地的鲨鱼怪物,具有与普通鲨鱼相异质的类似两栖动物的生存方式,突破了电影观众的常规认知,令人叹为观止,形成了奇观。

除了个体外在的直接异质性建构,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对鲨鱼的异质性建构还呈现基于时空的异质性之上的特征,即鲨鱼所存在的时空与电影所叙述的时空不相一致的建构,例如电影《史前狂鲨》(2002)、《远古食人鲨》(2010)与《巨齿鲨》(2018)。这三部电影中的鲨鱼都是来自人类未知的封闭空间内。与电影里的现实世界不同,在那个封闭的空间内,物种的进化出现了停滞,这种停滞也使得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的远古鲨鱼物种显示出了与现代鲨鱼不同的异质性。除了基于时空差异的异质性建构,对鲨鱼的异质性建构,有时候还是具有跨学科的属性杂糅。在《鬼鲨》(2013)中的鲨鱼就是一种基于泛灵论的异质性建构,具有民俗学等跨学科的特征。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认为:“整个泛灵论体系最核心就是有关灵魂的观念,它们包括了相信动物、植物及物质也具有和人类灵魂相类似的结构”[2]。《鬼鲨》中的鲨鱼在被人类屠杀之后,其怨念异质化成为灵魂,对电影里的人类实施报复行为,因而成为电影恐怖惊悚的视觉体验的源头。对鲨鱼的跨学科异质化建构在《鲨卷风》系列电影中独树一帜。《鲨卷风》系列电影中的鲨鱼建构将气象学等因素引入,将龙卷风与鲨鱼结合,使得电影里的鲨鱼呈现了一种群体性的狂欢化的异质化特征。异质性的鲨鱼群体因此也就可以脱离海洋,以群体狂欢化的姿态,在空中飞翔,跨越了生物学对鲨鱼本体的空间限制,形成视觉奇观。而在《鲨卷风6》的结局部分中,对鲨鱼的形象的异质性建构已经演化到彻底摆脱了生物学基础,电影里未来世界的鲨鱼是受人类操控、飘浮在空中的机械鲨鱼,彻底地摆脱了生物学的外在限制。

在《科幻电影导论》一书中,约翰斯顿认为:“玛丽·雪莱所描写的那个有着坚定目标和强烈控制欲的科学家形象(以及他那恶魔般的创造物)启迪了很多早期电影”[3]。美国科幻惊悚片中的这些鲨鱼形象的异质性建构,基本上与现代人类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相关,而且多数是源于类似于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样的疯狂科学家的实验实践。在《史前狂鲨》(2002)、《远古食人鲨》(2010)与《巨齿鲨》(2018)中的鲨鱼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狂妄的科学考察活动打破了远古鲨鱼原本所居住的异质化空间。时间不对等的异质性空间,使得原本在异质化空间里的鲨鱼,越过了时空的隔阂,进入了异质性的空间,成为了具有异质性建构的鲨鱼,打破了人类社会原本的时空平衡,形成了电影里叙事的冲突的源头。《深海狂鲨》系列与《夺命鲨》系列中的作为怪物的鲨鱼的异质性则是人类科学家以原生的鲨鱼自然个体为客体,意图超越自然规律,进行满足自身欲望的现代科学实验所造成的。这些电影中,人类科学家并不一定有具像化的在场,有时他们的在场是以其他的间接形式出现,如《夺命鲨》系列的第六部《夺命六头鲨》中的科学家的在场起先是以电影人物之间口口相传的口头叙述中,最后电影在以角色人物们找到的科学实验研究笔记来呈现电影里的疯狂科学家的在场。而不论在不在场,这些人类科学家在以鲨鱼为客体对象的科学实验中所体现的人类欲望与《弗兰肯斯坦》中的疯狂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有异曲同工之妙。《弗兰肯斯坦》中的维克托·弗兰肯斯坦:“试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僭越社会伦理以及自然规律”[4]。而《深海狂鲨》(1999)里的科学家利用鲨鱼进行的是抗老年痴呆症的实验,企图颠覆生命体衰老的自然进程,延续人类自然个体的生命;《夺命六头鲨》里的科学家利用鲨鱼进行的是自体再生的实验,企图颠覆自然生老病死的进程;《鲨卷风6》(2018)中女主人公的克隆体,利用鲨卷风和机械鲨鱼以及未来科技技术,意图创造男主人公的克隆体,从而实现与男主人公永生的个体欲望,企图彻底摆脱自然生老病死规律的束缚。正是这些具有企图颠覆自然的欲望的人类科学家的个体实践,将鲨鱼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异质性建构,使得它们成了脱离自然种群特征的异质性怪物,成为了电影观众的恐怖之源。

二、对鲨鱼怪物的屠杀叙事

“我们熟悉的异化造就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种神秘而恐怖的联系”[5]。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里的鲨鱼怪物由于具有异质性,脱离了自然规律,属于非自然形态的怪物,通常具有超自然的个体能力,不受人类力量甚至是自然法则的约束,因而对自然生态现实形成威胁,特别是对生活在自然生态现实中的人类存在会造成威胁。这一类威胁性恐怖氛围的场面营造是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前期叙事的重点。拥有让人战栗的布满尖牙的血盆大口的鲨鱼经常出现在这一类以鲨鱼为怪物的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的海报或者预告片中,并且经常是占据中心位置,给观影的观众先预设了电影里视觉暴力美学建构的关键。在电影叙事里,嗜血成性的鲨鱼怪物也正是制造恐怖观影体验的暴力美学的关键主体。这些鲨鱼怪物通常以人类为主要的攻击对象,以吞噬人类、消除人类的存在作为其主要的个体价值实现。《深海狂鲨》系列、《夺命鲨》系列电影等等,电影里经常会有鲨鱼撕咬人类个体的身体的场景,庞大的体型、血盆大口、如锯状排列的尖牙、被撕裂的身体、残缺的肢体、被咬碎的船只以及被鲜血浸泡了的海水,都是电影里暴力美学的典型视觉呈现。具有这些典型的视觉呈现的血淋淋的电影场景在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里不断建构,一遍遍地在强化鲨鱼怪物对人类的个体存在的威胁,通过不断地直接呈现鲨鱼对人类个体身体所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使得对鲨鱼怪物的威胁感的感受不断得到固化,形成一种视觉刺激的范式。这些血腥场面的视觉冲击通过与激烈的电影音乐的配合,虽然千篇一律,但却始终能激发观众内心对鲨鱼怪物的恐惧体验。

罗伯特·寇克尔在评论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时指出:“此片给观看者带来的当然不是安全、惬意感——除非我们指的是观看者被操纵着、经历种种不祥预感和恐惧但却始终安然无恙的这种惬意感”[6]。以鲨鱼作为怪物的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的这种惬意感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对鲨鱼怪物的屠杀来实现的,因为“这些怪物的存在被认为是损害到了人类利益,因此必须要被人类消灭”[7]。而屠杀鲨鱼怪物的人类通常是由电影中的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男性角色来完成。所有的现代叙事文本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最著名的与鲨鱼相关的又塑造了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男性角色文本之一:“在桑迪亚哥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正体现了他那坚韧的硬汉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气”[8]。而在这一类型的现代美国惊悚电影中,也通常会塑造一个具有发展性特征的男性英雄人物。

從神话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类型的现代美国惊悚电影的男性英雄人物的叙事模式具有神话学特征。著名的神话学家乔瑟夫·坎贝尔提出:“英雄的神话历险标准路径是成长仪式准则的放大,即‘隔离——启蒙——回归,这一路径或许可以称为单一神话的原子核模式”[9]。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的男性主人公的建构也经常是按照这一模式来进行展开。起先具有英雄主义的男性人物通常在电影的伊始会被出于窘境,处于个体的自我隔离的状态。而在面对鲨鱼怪物的威胁初期,个体仅仅只是以躲避的方式来应对,但在见证了人类利益与个体存在受到了鲨鱼怪物的威胁与损害之后,男性人物受到了启蒙,其“英雄主义”的主体意识也就此觉醒,能主动积极地利用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去应对鲨鱼,并且最终屠杀掉鲨鱼怪物,恢复自然生态原来的平衡,保障人类个体的存在,而男性个体也由此实现了对自我的回归。这一叙事模式在《深海狂鲨》(1999)中特别的典型。《深海狂鲨》中的男性角色卡特作为驯鲨人,虽然具有强壮的体魄等父权男性英雄的特征,但在电影伊始,出于经济原因,甘于在海洋实验室为科学实验驯养作为实验客体的鲨鱼。在整个海洋实验室的权力空间里,卡特处于相对低的阶层,他的话语是相对无力的,其男性英雄主义处于一种自我的隔离。而随着电影叙事的推进,作为客体的鲨鱼开始对作为主体的人类进行侵扰,企图通过吞噬人类主体,颠覆其作为人类实践的客体命运。而卡特在应用自己对鲨鱼客体的认知,对抗鲨鱼的颠覆性实践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挑战实验室里的话语权力主宰,最后通过双重的对抗叙事,带领幸存的人逃出了海洋实验室在海底空间,个体也从原本处于权力空间的底层转化成了具有主动性的男性主体,自我得到了启蒙,并且在海上的对决中,利用自己的智慧炸掉鲨鱼,完成了“屠杀鲨鱼怪物”壮举,实现了个人对男性英雄主义的回归。

这种“屠杀鲨鱼怪物”的个体建构模式也不断地在《夺命六头鲨》的男主角杰克等的身上被复刻着,有所不同的是转换了空间、参与的人物以及场景,出现了异质性建构不同的鲨鱼怪物。而不论被如何异质性建构,作为怪物的鲨鱼逃脱不了被男性英雄人物被屠杀的命运,逃脱不了成为男性人物建构英雄主义的客体。对于观众而言,鲨鱼怪物的屠杀也使得观众视觉所激发的恐怖感得到平复。通过屠杀鲨鱼怪物,电影帮观众客体解决了其视觉里恐怖的源泉,观众个体在观影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也得到了舒缓,观影结束后达到了安然无恙的惬意感,再次对征服怪物的人类个体力量充满了肯定与自信。

三、结语

“从‘科技崇拜与‘技术恐惧,科幻电影一以贯之的是对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反思”[10]。虽然艺术水平良莠不齐,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的鲨鱼的异质性建构给观众带来无数的恐怖惊悚的视觉体验。对鲨鱼怪物的屠杀叙事,不仅是电影中男性人物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必然,也是帮助观众从恐怖的视觉体验到安然无恙的惬意感的心理让渡的必然。透过这些表层的叙事,作为怪物的鲨鱼的异质性建构所反映的是一种对“技术恐惧”的深层追问。鲨鱼原本只是自然生态个体。是基于人类欲望的失控的科学技术或者人类对海洋等自然环境无所畏惧的科学探索实践,将鲨鱼异质化成了怪物,从而对人类的存在造成了损害,因此,这种鲨鱼的异质化表征着人类科学技术实践对自然规律的僭越而产生的恐惧,也表达的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反思。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人类只有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规训自己的欲望,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科技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Marie-Helene Huet.Monstrous Imagination[M].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4.

[2]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82.

[3]凯斯·M·约翰斯顿.科幻电影导论[M].夏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65-66.

[4]阮世勤.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化叙事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3):90-94.

[5]沃尔夫冈·凯泽尔.美人与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M].曾忠禄,钟翔荔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129.

[6]罗伯特·寇克尔,顾良.恐龍、欲望和奇观——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J].当代电影,2001,(3):44-49.

[7]阮世勤.恐怖背后:论欧美科幻惊悚电影中的怪物形象[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4):90-93.

[8]刘曼.从电影《老人与海》探讨海明威对人的精神认识[J].电影文学,2014,(21):134-135.

[9]Joseph Campbell.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28.

[10]杨吉.弗兰肯斯坦的阴影:科幻电影的套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143.

作者简介:

阮世勤,男,汉族,福建南安人,硕士,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小说、电影批评、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怪物鲨鱼
鲨鱼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失踪的怪物等
背负恶名的鲨鱼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Women in the Workplace, Fighting Spam, Money in the Museum, and the Mood for Food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曾被误认为怪物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