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

2023-05-31 04:07邹梦园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马克思

邹梦园

【摘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他指出所有商品中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源做出了揭示以及对劳动价值二重性进行了研究,进而阐述了劳动世界价值结构的演变过程、价值源泉的生产劳动价格的基本原理等。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思想意义和研究劳动力价值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并由此来比较清晰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9

一、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与分工所产生了的各种现象造成了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分配不均,并由此导致了人们总想要去获得外来物品,国家和社会性的行为也都伴随着这种行为而出现。由于社会性行为的固定性,人们创造的环境随即也逐渐地变成了人们的外在利用工具。而资本主义的世界都是异化后的社会,人的劳动也都是异化后的自然表现,想克服这种异化后的种种状况,就一定得去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以生产出的产品即商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从剖析商品的角度出发并通过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问题,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制造过程、商品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的总问题,并由此发现了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人的劳动作用于特定对象从而形成商品,但是為了可以获得他人的商品,逐渐衍生出了交换价值。在交易活动中,某种物品会变成一般等价物,并从所有物品中被剥离出来,从而形成了公众所认可的交换价值。交易价值就好比能折射出产品市场价值的一面镜子,而作为交易市场价值的物品本来就并不需要太值钱。不过在实际中,交易价值往往急需真正的“市场价值”来支撑,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货币成了交换价值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于是人们往往会误认为货币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并由此掩盖了货币成为价格的“中介”——交换价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所有货币的实质价值是人们社会劳动的体现。而商品本身是不能到市场上交换的,其中必须要通过人来交换。在不影响社会生产水平的情况下,如果尝试用商品来看待价值,则会使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值不相符,因此价格与价值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往往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标价,例如诚信、智慧等都可能有标价,只要能由主人出售或交换等价物,它们就能产生出商品的形式和价值。

在人类历史发展最初的时代,资本还没有可以代替一切的条件,而物与物的关系也尚没有发展到能够彻底代替人与人的关系的程度。当时的人类社会仍然依照原来的经济形式在进行社会活动。而在这种阶段人类进行商品交易同时也仍然是在交换商品的价值,社会资本的诸多形态也仍然是贴切自然形态的社会资本,而这些资源又是与土地所有者以及上层统治阶级所固定的经济劳动联系中的一种资源。后来由于商人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达,各个地区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加上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增长,货币在这时就具有了交换价值。因此货币进一步巩固了在财富积累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此时货币就变成了社会财力的代表性产物,持有货币的同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社交权利,由此而所衍生出的贮藏货币的行为,就是最初信贷产生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货币也逐渐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部门,从而逐渐成为“契约上的一般商品”。但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进一步的控制后,货币达到体现社会功能的程度后,又开始体现为异化的物质,从而对社会实施全面的统治。当人在社会交际中彻底迷失于要以自己的资本价值来衡量社会价值的异化性存在时,生产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利而存在了。而此时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又被自身的实际劳动所遮蔽,其在社会上的价值需求又被经济学上的价值所遮蔽,人的社会身份与意义也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成熟,资本所获得的社会价值就愈多,人也会显得越来越关注于自身的社会利益得失,从而失去了社会性,也就越来越同自身固有的社会本性所异化。

通过追溯交换价值概念的历史起源,可以知道“价值”这种概念最先是是由人所提供并进行计量的。在《资本论》中提到,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的行动其实反映了所有的社会价值,当人开始拥有他人所提供的生产对象以后,人的劳动方式便开始产生了差异。在社会历史发展初期只产生了物质的异化,当时也因此有些人并没有被确认为是人,而资本也只是固定的自然形态的低等级资本。再后来,由于货币资本又进一步的掌握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交易价值的增加便成了人类生产的首要目的,于是也因此产生了人的异化,所以在这种时候社会经济价值也就完全被物来加以体现了。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上,资金操控着所有人,由于资本追逐利益的特殊性质导致所有使用价值的出现都是基于获利,商品出现的意义也只是在于获取收益,其所兑换用的只是以货币所表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利益提供生产的商业产品既背离了市场经济价值,也产生了泡沫般的社会需求的价值。例如,近些年来通过各种社会平台所孵化出来的网红,虽然是资本为了获利所做出的形象包装,但却让青少年群体对之趋之如鹜。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为寻找职业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并指出只有为人性的完善和满意所从事的事业才是真正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快乐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阶层或等级,因为大家都有相同的物质生活特点和对快乐要求的强烈希望。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人们活着的目的也是为了赚钱发财,除此之外便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所以人类命运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上”。

正是通过这样的问题,马克思开始反思人的本性和人的异化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本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而在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再经过生产劳动对象化的活动而在达到个人的意义,在整个的活动中都是真、善、美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不触碰到或改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对幸福空有其谈和臆造一个可以使社会每个阶层都可以得到的“协调和福利的社会制度”是荒谬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让制造劳工成为不幸。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对现实社会加以批判,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却把资本主义方式作为人类自己所具有的方式来看待,而且还在理解这些异化了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经济问题中设定了人的本质上是自私的这么一条件,于是就把一切的社会生产活动都变成了为一己私利而不注重社会福利的生产活动。正因为怀着这样对人的幸福的追求,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意识到幸福并非靠虚伪的妥协和联合就能达到的,应当建设在一种“靠平等交流和共同协作”而且可以“进行劳作、交流和消费”的民族文化之上。因为,唯有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获得对人的主导,才能扭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对劳动人民以及人本身的异化,从而真正地达到人的幸福。

二、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的本质探明了价值源泉的劳动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指出商品的两个因素都是由人们劳动的特点所引起的。

第一,人类劳动都是具体劳动。而具体劳动中的具体指劳动的要求都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统一的一个规范。包括了纺织工人和农业劳作的具体条件。工人在厂房里操作着纺织机,而农业则是带着肥料、杀虫剂、种子等与农田打交道。所以,各行各业劳作的具体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行业的工人,劳动要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马克思就把在不同的具体的劳动要求下进行的劳动,叫作具体劳动。具体劳动表现的就是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如农业的具体劳动就表现的是人和土壤之间的关系,人们通过在土壤上播种植物的种子而得到劳动产品,而这种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可以满足人的某一方面的需求。

其次,通常人们劳作还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中的抽象化具体意义是什么呢?而具体劳动又指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具体劳动?这些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就是说人们抛开了劳动的具体条件而把握了劳动的最高共同点,即都是对人的体能和脑力的消耗,是无形的存在。而这种人体能和脑力的消耗并不是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因而劳动的最高抽象意义是抛开了劳动的具体条件,把握了无形之相的无区别的普通人体劳动。从而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使用人员都能以抽象劳动为载体进行信息交流。所以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人在进行相互交易,但其实是在进行抽象劳动的相互交换,所以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所以,人类的劳动包括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时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生产交换物品的二因素。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抽象劳动价值并非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而是通过抽象劳动所提供的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分析并非到此止步,马克思又更深入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实质。经济学家将劳动价值作为理论的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推演,得出了薪资、地租、利率等经济范畴。从而指明了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则是价值的物化形式,这也是现代社会财富的真实象征,因而亚当·斯密把他的作品定名为《国富论》是绝对正当合理的。但马克思深切的洞察到社会价值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社会权力,是对群众的控制和管理。马克思认为:“人行使控制他人的行为或控制社会财富的能力,只因为他是财富的主人。他的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财富和与其他劳动人民的关系。”但这个社会权力的价值常常被当作市场经济范围的价格所蒙蔽和掩饰,因为市场经济范围价格说明了个人是可以成为市场经济参与者,在市场经济上以价格为基准实行等价交换,如果市场经济价格或劳动价值进入了商品生产领域,公平就会消失。

三、勞动价值论的意义

在新时代,我们特别强调学习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价值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价值论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核心。只要掌握了劳动价值理论,就能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施过程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法国共同编辑了《神圣国家》,并对青少年黑格尔学派展开了批评,特别对青少年黑格尔学派所主张的“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批判”进行批判。在青年黑格尔派,历史是由脱离现实的人的“积极的精神力量”创造的,与现实力量的创造无关,作为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化身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年黑格尔派以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思辨逻辑贬低群众的历史地。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既“不屑与群众为伍”又不得不借“救群众于苦难之中”而树立光辉形象的虚伪。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如果民众的精神思维活动及其物质生产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财产和物力财产,那么在人类历史上一切举世瞩目的社会活动中就能够激发民众更高的热忱。那么,伟大的历史活动就将会在民众的巨大力量得到唤醒并获得成功,人民便是历史主体的缔造者。

通过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是他们各种各样的劳动(社会分工使其从事不同的劳动,成为财富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的劳动者)创造出供人们享用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劳动价值论印证 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二)劳动价值论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在劳动价值观基础上,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理论即剩余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工人所创造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大于工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超出工人自身的这部分价值经过不断转化从而形成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又由于资本家通过自身的原始积累占有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因此从工人处剥削所得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所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告诉广大劳动阶级即工人阶级,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从而增加了工人阶级革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突出表现在借助劳动价值论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及其革命的方向。由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将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让位于工人阶级,因此革命便是一个实现“剥夺剥夺者”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吸取劳动价值理论所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关系,即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间的利益问题。由此展现了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显要地位。

(三)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制度的不合理性即过渡性,得出未来社会制度的大致构想,并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这将通过革命的形式来实现。为什么革命的主导力量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论证得出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剥夺剥夺者”使物归原主,具有道德上、经济上的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只是其主张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带来社会的公平,而主要是相对于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依靠力量和现实途径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发现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并由此找到了人类社会的方向和过渡到未来社会的依靠力量和路径。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让工人相信共产主义的信念,使工人阶级有了组织起来的自觉。因此,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