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本太 张怡 张爱萍
摘 要: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可以看出,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较为成熟。但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从研究对象看,多数学者主要以大众普及农产品为例,而关于像小白杏这种特色小众农产品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区域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对省市一级的大区域进行研究,而对县乡镇一级的小区域研究较少;在影响因素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是采用省市一级的宏观数据和因素变量,而对县乡镇的小区域实地调查访谈所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文章不仅发现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为找出影响小白杏产值的因素提供指引,并为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提供方向。
关键词:小白杏;库车市;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3-006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3.066
1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4年至今,中央已连续发布十九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必须振兴。只有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杏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全世界杏属共10种,我国就有其中9个,目前世界各国栽培的杏都起源于我国。同时我国也是鲜杏生产大国,拥有90%的杏种植资源,由于适应性强,深根性,喜光,耐旱,抗寒,抗风,而且对土地的要求不严格,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带的主要栽培果树。西北、华北、东北为主要种植区,并形成了从西到东的“三北”杏树产业带。杏也是较早成熟的核果类水果之一。
新疆是世界杏属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及世界的重要杏产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资源丰富,果实品种优异。截至2020年年底,新疆杏栽培面积约300万亩,年产量100多万吨,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新疆杏树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和田地区。新疆杏与内地杏品种相比,果实的品质特点是含糖量高,含酸量低,味极香甜,优势突出。
库车小白杏因生长在库车而得名,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因素影响,加上优质天山雪水灌溉,又名“白色蜂蜜”。新疆的杏子数库车历史最为悠久,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保留下来的优质品种就有20多个。库车市小白杏主要分布在乌恰镇、依西哈拉镇、玉其吾斯塘乡、阿拉哈格镇、齐满镇、哈尼喀塔木乡、墩阔塘镇、牙哈镇、吾尊镇、阿克斯塘乡、塔里木乡、阿格乡等12个乡镇。2019年,库车市有挂果杏树9.5万亩,其中小白杏有6万多亩,每年杏子产量达10万吨左右;全市有林果业专业合作社168家,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2.78万户,其中小白杏合作社76个,深加工企业5家,建有400余座杏子烘干房,从业人员3000余人。1999年、2006年,库车市分别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白杏之乡”。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库车小白杏”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1年12月22日,入选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无论单产、总产、品种、种植面积和产品品质等,库车杏子在整个新疆乃至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白杏之乡”。
2 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国外没有“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与我国农业产业化内涵较为接近的概念是“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契约农业(contract agriculture),下面文章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概述。
“农业一体化”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很快便传入了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并得到了普遍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J H Davis和R A Goldberg等(1957)在他们的著作《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出“农工商一体化”概念。他们以系统的方式看待“农工商一体化”,以有机的方式将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这些不同的部分被他们定义为“子系统”或“部门”。他们将子系统分为四种,依次是农业供应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加工子系统和农业分销子系统,最后将农业一体化系统中的子系统相互结合,使农业成为从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的联合经营。D K Desai(1974)在《Evolution of 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 and its Application》一文中在J H Davis和R A Goldberg的“農工商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以印度和菲律宾为例分析发现,菲律宾的农业加工部门对消费者总支出的贡献高于印度,这是因为印度的农工商一体化不发达,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就出售给消费者,使得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经济总量较低,循环生产、加工和销售部门尚未形成。S Sigh(2007)笔者从南亚农业一体化的性质、概况和职能分析了南亚不同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状况,认为农业一体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单一经济部门,发展迅速,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M A Akuriba(2021)认为农业产业的主要功能是增值。将农产品加工成适合储存和消费的其他形式,除了在商品价值链上创造的就业机会外,农业产业还与农民直接联系,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M Popat(2022)使用矢量自回归(VAR)和矢量纠错(VEC)模型,对莫桑比克的国内和区域市场一体化,重点是作为该国主要作物的玉米市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莫桑比克的玉米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对玉米价格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由于当地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相关政策不健全所导致的,可通过投资、培训和激励措施,将农民从目前的自给农业转向商业化程度更高的耕作制度,对当地落后的农业一体化状况有较大改善。
在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从研究的不同角度看,学者张中正和赵庆蔚(2021)从生态农业的角度对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和实践中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面临日益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仍然存在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使得生态农产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提出应该从制度和技术等方面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促进协调发展。姜惠宸等(2021)从龙头企业政策扶持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政策扶持状况,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辩证的思维和眼光看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向服务型转型。邱婷(2022)以鲁西南农村的农业产业振兴情况为实例,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鲁西南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情况,提出要想实现就地城镇化发展均衡,必须使农民和农村有机结合,并且依托于农业产业化路径来实现。
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现状看,杨海滨等(2021)通过对新疆焉耆县的辣椒产业化联合体的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对辣椒产业化联合体的满意程度,得出家庭收入、联合体的运营分工及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对联合体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建发展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等为新疆的农业产业化更为广式的发展奠定基础。杨香军(2022)通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郴州市临武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发现临武县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加工水平低等情况,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和推进深加工技术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发挥政府职能等建议,以促进临武县的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张延龙等(2022)通过研究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园是否可以增加企业经营绩效,对全国593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入驻产业园对养殖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提高,而对加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提高,对区域而言,对市一级的经营绩效为负,而对省一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正向作用。最后提出农业产业园建设要稳步推进,各企业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根据本地优势特色农业及企业类型选择是否入驻农业产业园;同时,企业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选择是否入驻农业产业园。
3 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A Abbas(2017)对1990—201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选择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功率、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作为影响因素。Y Danko(2022)通过对基辅(乌克兰)五家超市的250名受访者进行专家调查,在比较常规品牌和绿色品牌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综合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绿色品牌对生态市场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发现消费者对生态品牌的忠诚度比消费者对常规品牌的忠诚度高出3%。绿色品牌价格溢价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忠诚度、有机证书的可用性、绿色广告成本、有机产品的额外成本、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和消费者的平均收入等因素。A Zorn(2022)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瑞士乳品产业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出年龄是农场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奶牛场的专业程度,而农场规模以及遵守有机或动物福利标准降低了退出概率。Y Vecchio(2022)探讨了复杂性感知与采用精密农业工具(PAT)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通过假设农民的感知复杂性是影响其创新倾向的主要因素。为了验证假设的有效性,运用FACOPA模型,对285名农民进行了一项有目的的调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社会结构变量与感知复杂性存在逻辑关系,年龄、农场规模、信息强度和工作强度显著。规划者对复杂性的感知低于非采用者,复杂性由财务和网络方面决定[20]。
国内关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学者张卉(2019)为了进一步研究乡村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程度,以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因素主要为与农耕有关的资源,具体表现在机械使用和水电使用方面,因此增加农业总产值。李天琪等(2019)采用SEM模型构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分别从从业人员观念素质、政府引导与约束、硬件设施环境、物流配送情况、销售模式和售后、产业附加值等因素分析“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张倩等(2019)运用TOPSIS-GAR组合模型、变异系数确定权重法、健康度模型相结合分析研究2006—2016年兵团一师阿拉尔红枣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健康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得出主产区降水量与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影响红枣产业经济发展最大的两个因素。王瑞峰等(2021)运用PLS回归方法从规模、效率、效益三个维度分析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得出我国粮食产业的规模、效率、效益的重要性差异日趋平衡,外贸效率及效益、流通效率、科技效率、农业生态保障是影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王瑞峰(2022)运用聚类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因素、区域因素、创新因素、品牌因素和目标因素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华琳等(2022)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山西省农业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得出山西省农业和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但农业发展子系统整体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据研究对象区域的不同,陈红(2019)基于7个主产省份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影响苹果总产值的单产、种植面积、成本、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其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察苹果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制约因素,得出结论:高人工成本是生产者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苹果品种与品质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苹果价格难以提高,这是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黄峰华(2020)针对黑龙江果树产业中规模小、流通分散、缺少品牌等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倡导果树上山下滩、建立智慧流通体系、打造寒地特色品牌的建议。陈玉鑫等(2021)以辽宁省清原县5个典型村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和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分析農村产业发展脆弱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标差异,探讨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对清原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影响程度最大,环境风险、老龄化率对脆弱性也有较大影响;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业是目前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拉动效果最明显的产业,可依托其推动富民进程。宋丽萍(2021)通过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产业发展的机遇,并深入分析发展饲料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应当从优化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改善营商环境、拓宽饲料企业业务模式、扩大市场前景、利用现代化技术为饲料产业发展加速等方面进行改进。
4 杏产业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杏产业的研究较少,Fabian(2016)对以色列开展杏新品种成熟参数研究中发现:新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成熟控制机制,在不同树成熟或成熟的果实采收后,产生的挥发物及其变异性可能有利于未来育种过程的应用。Rakhshanda Kousar等(2019)通过随机抽样技术收集了200名受访者的横截面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找出杏生产的制约因素,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杏生产对研究区农业社区的影响。得出在杏产业增长中最重要的一组制约因素是意识,接下来是生产、政策和营销限制,最不重要的是加工技术。此外,结果显示,杏生产对降低家庭的贫困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关于杏产业的研究也较少,在关于小白杏的生产方面的研究中,王维等(2019)提出杏原产我国,已有2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杏树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种和类型,其中既有极早、早、中、晚熟优良鲜食杏品种,又有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张春有等(2019)通过对繁峙县繁城镇赵家庄村白水大杏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目前白水大杏发展中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深加工项目短缺等问题。谭一婷等(2019)对山西省仁用杏的发展现状、品种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山西省的仁用杏作为经济林,对当地生态环境、减贫效果、节约劳动力都有所改善。石悦琦(2021)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对承德市山杏产业的脱贫状况依据其权重,由大到小,确定了政府支持、扶贫企业、农户企业合作方式、农户自身、山杏资源等五大影响因素,分析出影响承德市山杏产业持续助力脱贫因素的重要程度,并依此提出山杏产业持续助力脱贫的重点发展方向。苏博伟等(2021)通过入户调查,对北京市平谷区北寨村红杏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地果农年龄在45~84岁,投入和果农收入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关于杏产业的加工与销售研究中,王雨等(2019)对鄂尔多斯地区山杏产业中山杏树木、山杏叶、山杏蛋白等山杏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陈玉玲等(2019)提出杏果可加工杏干(脯)、浓缩果酱,杏仁可加工杏仁片、杏仁油、杏蛋白粉、杏仁糖等,同时根据杏的易软化、不耐贮藏和运输的特征,提出应大力加强耐贮藏杏新品种的选育和保鲜等方面的研发力度。胡巧凤等(2021)从杏产業的包装设计角度提出徐州市吕梁风景区伊庄镇马集村杏产业包装设计必须坚持创新包装的原则,切实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杏产业和景区的知名度和享誉度。许柯然等(2021)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杏产业为考察对象,提出将杏树种植、杏的采摘、杏产业深加工、杏产业销售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特色资源打造成特色产业,打造属于当地品牌的绿色生态产品,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杨怡康等(2021)提出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以阳高县杏产业为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与认知评估理论,探究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发现脱贫农户对于风险意识与自保能力较为敏感,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是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国林轩等(2021)提出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拉动、民企联动的方式全力推进河北省平泉市山杏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
在新疆关于杏产业的研究中,谢辉等(2019)提出新疆的杏产业的收益和规模经历了从大到稳的发展历程,在新疆杏产业可持续发展历程中,存在田间栽培管理粗放、加工和销售模式单一、杏自身品质特性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杏产业效益低下、竞争力较弱的现状。胡东宇等(202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疆小白杏产业进行调研,发现从种植端到消费端中间各环节仍存在老旧果园更新慢、储藏设施少、运输费用高、交易市场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应从种植、管理、加工、运输和销售几个环节做出改进。
参考文献:
[1]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张中正,赵庆蔚.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8):38-40.
[3]姜惠宸,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21(4):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