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 张鑫钰 李芮
摘要:乡村振兴自提出以来,已进入发展关键时期。为了探究乡村振兴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陕西省11个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资源与产业优势网络、产业规划网络,借助于UCINET工具分析了产业的基础资源与产业培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1个县域优势资源集中在畜牧养殖、菌类、林果类、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方向体现在产业融合、旅游+、康养+,优势资源是产业培育发展的基础,资源突出的县域产业发展方向与资源结合更为紧密,发展方向更为明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社会网络分析;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4-0000-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4.000
1 引言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振兴自十九大提出以来,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推进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时代发展而提出来的适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方针[1]。乡村振兴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不同学者从不同国家现状、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领域对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乡村振兴研究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自1970年起,国外就迎来了乡村振兴研究的热潮,最开始研究集中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刺激农业增长、消除农村贫穷等实践方面,后来经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发展演变,更关注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等理论方面[3]。
国内乡村振兴的研究是从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始,最初研究主要关注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组织框架、实施路径等宏观研究,之后随着各地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展开,研究关注点转移到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等[1]。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深度及广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丰富的乡村振兴研究中,促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都是产业。产业振兴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吴晓婷[4](2022),宋黎娜[5](2021))。刘璐靓[6](2022)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产业发展是提升乡村振兴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导向。吴晓婷[4](2022)认为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纵观产业振兴相关研究,研究关注点可归纳为两个方向,一是特定产业延伸,二是地区产业融合,视点均为已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而缺少产业前端即优势资源与产业培育规划间的关系研究。
对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而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很多帮扶县只是顺应政策进行乡村振兴,对于如何落地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本研究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立脚点,从产业的源头出发,将研究视点聚焦于优势资源整理、挖掘、拓展,通过对陕西省11个国家重点帮扶县现有资源条件整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判断地域资源优势,根据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实证分析优势资源与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以产业振兴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2 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确定
2021年8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共公布160个乡村振兴帮扶县,主要分布在四川、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自治区)。其中,陕西省有11个县(区)被确定为重点帮扶县,具体为:略阳县、镇巴县、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本项目以陕西省国家层面11个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对11个重点帮扶县资源优势、产业规划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其中商南县因缺乏产业规划相关资料,剔除商南县,选用其余10个县为研究对象。
2.2研究工具及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对网络关系结构及属性进行量化的一种研究方法[7],广泛应用于图书情报学、企业经济、社会学及统计学、教育理论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在乡村振兴中,社会网络分析主要用于宏观模型构建、研究热点分析、政策演进研究、关系评价体系设计及测算等。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对陕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及产业规划网络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陕西省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对10个县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等关键信息提炼枚举,基于同一区域产业相互关联角度建立资源及产业与产业规划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3 实证分析
3.1资源及产业优势网络分析
3.1.1 资源及产业优势整体网络分析
本研究运用UCINET6.0构建资源及产业优势社会网络图,如图1所示。并通过计算10个重点帮扶县资源及产业优势社会网络的整体密度和平均最短路径以及凝聚力指数来分析各资源及产业优势之间的联系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首先,资源及产业优势社会网络整体密度为0.8056,大于中值0.5,接近于1,表明10个重点帮扶县的资源及产业优势元素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然后,各资源及产业优势元素之间平均最短路径为1.194,表明平均每个元素可以通过1.194次影响传递触发另一个元素,各元素之间信息流通速度快。最后,资源及产业优势社会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903,接近于1,表明各资源及产业优势元素之间的凝聚力较强,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大。
3.1.2 资源及产业优势个体网络分析
个体网络分析主要体现各资源及产业优势元素之间的影响力,明确哪些占主导地位,哪些处于网络关键位置。本研究主要通过节点的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特征中心性四個指标判断各资源及产业优势元素的影响力,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畜牧养殖、菌类、林果类、经济作物度数中心性最高,表明这四个元素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影响力最强,是各重点帮扶县的主导资源,且这四个元素的接近中心性也最高,说明其较易受到其他元素影响。同时,这四个元素的中间中心性最高,表明这四个元素对其他元素有着最高的调节控制力,但中药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蔬菜类、生态渔业中间中心性为0,表明这五个元素对其他元素没有任何控制力。此外,根据特征中心性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畜牧养殖、菌类、林果类、经济作物四个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影响力最高。
综上,畜牧养殖、菌类、林果类、经济作物四个元素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强,对其他元素有着最高的调节控制力,但是也更易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而中药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蔬菜类、生态渔业影响力较弱,对其他元素没有任何控制力。
3.2产业规划网络分析
3.2.1 产业规划整体网络分析
同资源及产业优势整体网络分析及,运用UCINET6.0构建产业规划社会网络图,如图2所示。并计算10个重点帮扶县产业规划社會网络的整体密度和平均最短路径、凝聚力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首先,产业规划社会网络整体密度为0.5278,大于中值0.5,表明10个重点帮扶县的产业规划发展方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然后,各产业规划发展方向之间平均最短路径为1.472,表明平均每个发展方向可以通过1.472次影响传递触发另一个发展方向。最后,产业规划社会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764,接近于1,表明各产业规划发展方向之间的凝聚力较强,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大。
3.2.2 产业规划个体网络分析
同资源及产业优势个体网络分析,计算节点的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特征中心性,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产业融合、旅游+度数中心性最高,表明这两个产业发展方向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影响力最强,是各重点帮扶县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且这两个元素的接近中心性也最高,说明其较易受到其他元素影响。同时,这两个发展方向的中间中心性最高,表明这两个发展方向对其他方向有着最高的调节控制力。此外,根据特征中心性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产业融合和旅游+两个发展方向对其他方向的影响力最高。
综上,产业融合和旅游+两个发展方向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强,对其他发展方向有着最高的调节控制力,但是也更易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康养+次之,其余则影响力较弱,对其他产业方向没有任何控制力。
2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乡村振兴县域而言,发现县域优势资源,打造独特的产业优势,是振兴乡村的先手棋。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源及产业优势网络、产业规划网络分析可知以下内容。
第一,畜牧养殖、菌类、林果类、经济作物是10个县中出现频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主导资源,这与乡村的社会特点较为符合。对于乡村而言,土地与养殖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不尽相同,在陕西省这10个重点帮扶县中,畜牧养殖主要为生猪、牛、中蜂等,菌类基本都为食用菌、木耳、香菇等,林果类根据经纬度差异,主要有核桃、猕猴桃、板栗等,各个县的优势资源突出,主导产业相对较为明晰。
第二,产业融合、旅游+、康养+是10个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产业融合又可以分为一二三产融合、一二产融合、一三产融合,旅游+主要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康养+主要为生态康养、休闲康养等。这些产业发展方向与各个县的优势资源紧密相关,陕西省这10个重点帮扶县,依托于秦岭山脉,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所以各个县均深入挖掘延伸与旅游、康养相关的产业发展路径,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康养、旅游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机制。
4.2建议
基于本研究成果,现有资源禀赋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但是各个县域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县域资源相对匮乏,有的县域资源较为充裕。对于资源相对充裕的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产业优势,能够积极借助于乡村振兴及产业振兴相关政策顺势发展壮大产业经济。但是,对于资源较为匮乏的县,其自身产业优势打造相对困难,这类县需要更多更先进的产业发展探索,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创造最持久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刺激乡村经济发展。
在产业振兴实施过程中,一要重视产业定位,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构建必须系统性进行规划,既要着眼于当地乡村现有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也要对国家及世界整体产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把握;二要精准产业选择,多开展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多与企业、农民及相关服务机构对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最大化引导产业以产业链、网络链等形式发展;三是要创新产业发展,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紧抓业态趋势,整合现有资源,借助技术手段,创新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杜芳.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热点演进、发展趋势及国际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4):231-240.
[2]田惠敏,张欣桐,王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2(4):42-54.
[3]宁满秀,袁祥州,王林萍,邓衡山.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30-139.
[4]吴晓婷.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基于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考察[J].乡村论丛,2022(2):57-63.
[5]宋黎娜.乡村旅游背景下农村创业对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21(2):64-65.
[6]刘璐靓.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4):15-17.
[7]JINGXIAO ZHANG,RUI LI, HUI LI, MARTIN SKITMORE,et al.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munity organisation network analysis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9,46(4):851-865.
[作者简介] 邓颖(197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产业经济;张鑫钰(1987—),女,山西永济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李芮(1994—),女,,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数字化转型、服务创新、技术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