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与格 夏晴 王诗怡 肖开欣
摘 要:“养老难”一直是关乎民生的难题,为减轻养老负担,国家于2009年出台了新农保政策。随着新农保政策的普及,以子女赡养为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文章基于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并且运用OLS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探寻子女经济支持对中老年群体参与新农保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到子女较多经济支持的中老年农户参保可能性更大。因此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并非互斥关系,我国需要平衡好这二者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走出我国当下的老龄化困境。
关键词:子女赡养;新农保;社会养老;CHARLS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5-0000-00
1 引言
自1999年邁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止2020年中国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9.7%。这庞大的数据说明老龄人口的看护和照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难题。
为了解决农村的养老难题,国务院于规定自2009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以下简称“新农保”)。而当新农保嵌入到农村家庭养老之中,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父母是否选择参保会有怎样的影响?正是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文章使用2013年、2015年、2018年三期合成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面板数据,研究子女赡养对新农保农户参与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2.1数据来源
文章采用的数据是2013年、2015年、2018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相结合组成的面板数据,并选取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农村户籍人口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在进行匹配后,共获得了10510个可供使用的样本数据。
2.2变量定义
2.2.1被解释变量
文章被解释变量选取为中老年农户新农保参与,即中老年农户是否参与新农保。
2.2.2核心解释变量
关于赡养程度指标设计,综合考虑数据中问卷问题的代表性及契合度,选用经济支持程度衡量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程度。
核心自变量是子女对于中老年农户的经济支持,即金钱补助。即关于经济支持,我们依据CHARLS数据中,对问题“过去一年,在您的孩子不和您住在一起时,您或您的配偶从您的孩子那里收到过多少经济支持?”的回答数据作核心解释变量。
2.2.3控制变量
文章控制变量选取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数量、悲伤认知、年龄、性别、非农工作、家庭收入,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4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表1为描述性统计,样本中有53%被调查者为女性;平均年龄约为61.9岁;当中大约74%为已婚状态;从受教育水平来看,被调查者平均受教育程度未及小学;悲伤认知程度为一般水平。
3 实证策略
3.1模型设定
其中为常数项,为参数,为控制变量,为残差项,为个体固定效应。
3.2工具变量
文章主要探究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情况对父母参与新农保的可能性的影响,在此考虑引入(父母)生活满意度作为工具变量,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如下所示:
(1)相关性条件:父母的生活满意度(life)与孩子对父母的支持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如果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越低,孩子就越可能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以提高父母对生活的不满意程度。用lnmoney对life进行回归,可得到二者的因果关系,模型设定(2)如下所示。
(2)
(2)无关性条件:文章以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作为对父母赡养的衡量标准之一,根据子女的观察了解后得知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很低时,有可能因此给予父母更多的赡养费,但生活满意度不大可能是通过父母自身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父母参保的可能性。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设定模型(3)如下。
(3)
4 实证结果分析
4.1回归结果
4.1.1基准回归结果
根据以上已经选取的变量,使用模型(1)进行逐步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子女经济支持能显著提高新农保参与度,系数为0.0171,并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子女的经济支持会增加父母个人的收入及存款,有助于父母在新农保的前期缴纳保费,父母也就可能会更愿意参与新农保。
在控制变量中,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子女数量等因素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他们都是影响农户是否参与新农保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收入显著降低了新农保的参与度,这可能是因为收入的增高提高了农户对未来养老生活的自信,故而降低了自身新农保的参与意愿。
综合上述分析,农村居民在决定是否参保前,不仅会考虑自身状况及家庭状况,也会考虑子女对其的经济支持,由此我们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程度可以影响现农村父母的参保可能性。
4.1.2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由表3可知,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与孩子给父母的经济支持呈现强烈的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子女对于增加经济支持来提高父母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意愿就越强烈。
在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后,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父母是否参保仍然有显著影响,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子女的经济支持每增加1%,父母参保的可能性上升了5.24%。由此我们可推测该核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为稳定,可以解释为因果关系。
年龄与参保可能性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大的农户参保所能收到保障的年限就越短,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参与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悲伤认知状况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变得显著,与父母的参保可能性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感受到情绪低落的农户,内心通常缺乏安全感,为了使安全感得到提升,他们便会倾向于参与新农保,从而获得坚实的社会保障。
4.2稳健性检验
杨满珍(2015)指出了家庭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意义在于情感补充优势和经济社会补充优势。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赡养的衡量标准,不仅可以直接地从物质角度理解,也可以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因此文章选择子女是否每两周会探望父母(探望的形式有多种,包括电话、微信、短信、信件或者电子邮件)作为对父母赡养的衡量,来检验已得结果的稳健性。剔除缺失值并添加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5可知,探望父母和父母的参保可能性呈现显著相关性,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由此可以验证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父母参保可能性的影响是稳健的。
5 机制分析
在子女对于父母的经济支持的影响路径探究当中,推测对父母经济支持的增加会使父母的生活更加宽裕,除去日常生活的必须开支外,对休闲娱乐项目具有更强的支付能力,因此具有更强烈的幸福感,以及更低的孤独感,进而对参保可能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将幸福感和孤独感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中所示,发现子女经济支持对于父母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降低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使得中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使中老年农户生活品质得以提高,或是使其消费性休闲娱乐活动增加,最终达到使中老年农户幸福感提升的结果。
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也会降低中老年人的孤独感。马跃如等(2021)曾指出经济支持对孤独感具有负向影响。一般情况下,老人能够从经济互动中(如在外打工子女寄给父母生活费)感受到子女的心意,产生欣慰感,消解孤独感。同时部分中老年农户在足够的经济支持下劳动时间减少,拥有更多时间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如外出旅行等。与外界互动的增加对孤独感的减少有积极作用。
6 结论
6.1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使用OLS回归模型,借助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子女赡养对中老年农户新农保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经济支持意味着中老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新农保前期参保缴费提供了经济保障,使其在愿意承担的基础上也能够承受参保所缴费用。同时中老年人在满足了基本养老需求后往往希望晚年生活稳定,因此参与新农保以保障晚年生活稳定成为了许多中老年农户的选择。
悲伤认知情况与参保可能性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空巢化、少子化趋势之下,相比城市老人,农村中老年人更容易陷入生活困境及更需要情感慰藉。根据《2019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显示,43.9%的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农村空巢老人长期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老人产生孤独感和进入抑郁状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针对中老年农户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子女给予更多情感交流与慰藉,也需要社会为其提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以及更大力度的资源支持。
目前依赖于子女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部分问题,所以我們更应该关注作为社会保障之一的新农保在子女赡养上的补充甚至是替代能力,以便更好解决中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6.2政策建议6.2.1 完善社会保障功能,探索多元保障途径。
丁芳(2021)就政策宣传、参保积极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对于提高参保积极性这一点提出了可借鉴方案:加大新农保政策在青壮年(父母处于中老年时期)之间宣传力度,呼吁子女适当提高经济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保障解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居民养老的最主要的模式(韩慧芳,2011)。因此社会在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之时,也不能降低对家庭养老的关注度。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中青年返乡探亲,如设置探亲假、探亲补贴等;在条件允许下,鼓励青年举家迁移。同时社会各界和相关机构组织也应积极探究更多养老方式。
6.2.2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引导农户积极参保。
改善农村养老困境,经济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推力。政府应该抓住农村背景下生产的特性,合理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点,助力农民收入增加;另外,在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农村年轻人返乡就业,返乡创业。子女收入的增加大概率能够提高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力度,进而影响新农保的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