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欣(1988~),女,穿青人,贵州毕节人,纳雍县第七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摘 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早在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指示。由此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直都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实践能力;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4-0138-04
一、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表面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包含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以及人类与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门课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學科的学习中。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地理课上教师大多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缺乏新颖的方法和策略,学生难免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此外,受学校评价机制及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并从心里将其当成“副科”。学生的这种“轻视心理”又会间接影响教师对本学科创新模式的探索,直接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缺乏积极引导,没办法将本学科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科学性表现得更充分,这样难免会陷入一种“怪圈”。那么,如何能够在地理课上运用恰当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创新型思维,是文章重点探讨的话题。
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大环境下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环境等压力也随之增大,想要在复杂的大环境下谋求发展,落实好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势在必行。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必须始终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主题。
二、 利用情景教学,活跃创新思维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加上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学生探索世界,了解地理地貌、自然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尤其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更是困难。所以就要求教师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情景教学将一些自然和地理情景有效地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地理教学变得简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地理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课本中“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东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视频,让学生对东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这种视频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教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说:“欣赏完美丽的东北,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东北,了解东北。那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一提到东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这时,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有的学生会说东北的天气特别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东北人说话幽默,当有学生提到东北的人口时,教师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出问题,那么东北的人口分布是怎样的?大家知道吗?接着,教师可以将一张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呈现给学生。“那么,了解了东北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东北又有哪些著名的产业,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让我们跟随视频详细了解一下。”通过这种一问一答,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三、 多措并举,培养实践能力
(一)鼓励动手操作,体会在做中学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既枯燥乏味,又无法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虽然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素材,但这些现成的材料也只是让学生的感知更直观,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想让学生把用手和动脑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就必须重视动手操作。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域”一课时,首先中国的行政区域共有34个,各个省份之间的相邻关系以及每个省份的省会是哪里,如果单纯通过教师给学生讲一遍,接下来就让学生看着中国地图把各个省份和省会的名称记住,以及在地图上的位置是哪里,与其相邻省份都有哪些。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枯燥又繁重的任务,而且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去做。就算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这种单纯的记忆,记住了34个省份以及各省份的详细情况,相信用不了几天很快就会遗忘。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方便记忆和理解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纸张不要太厚),把纸放在课本行政地图的上面,印着把地图上各个省份的轮廓画下来,画得越接近越好;第二步,用彩笔给每个省份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按照课本上的颜色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既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第三步,把每个省份的名称写在对应的区域中,并标注好本省份的省会;第四步,准备一块硬的纸板,比前面准备的白纸要大;第五步,将白纸上画好的省份按一定的次序挨个剪下来;第六步,将其一个个贴在硬纸板上。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了每个省份的名称又可以了解各个省份大概的分布。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一次小小的动手操作活动,带来的意义更加深远。
(二)开展课外活动,丰富课堂内容
地理课作为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需要经常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地区鼓励教师多开发校外课程,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因为课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对周边地理现象的关注,进而更好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做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知识始终处于一种渴望的状态,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都将产生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外完成,带学生回归到大自然。这节课的内容本身并不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过多的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此外,课外比课内环境更复杂,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保证学习质量是开展课外活动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就本次的课程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安静、视野开阔的地方来开展教学。“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素有‘地大物博的美称。中国的土地资源,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法:一按地形分类;二按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首先,按地形,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不同的土地类型,用途也会不同,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山地和平原分布适合发展哪些作物种类呢?”这种提问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本次的课外活动,不单单只是进行本次课程的教学,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做一个知识的扩展,比如祖国的河流、山川;今天的天气情况;大家可以谈一谈我们所在城市的工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感觉最近自己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等,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受地理这门课,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其思维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充分设计好每次课外活动,相信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具体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从本质上来说,地理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的研究和分析,对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探究,所以,在地理教材中很多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分不开。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得更充分,教材的开发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教材中插入了很多图片,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直观。但这只是静态的图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小,即使搭配上教师的讲解,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很吃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发掘、去探索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对某些知识,运用实地测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之前以教师“教”为主体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摒弃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教师要认真做好一位引导者,多采用抛砖引玉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首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方向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勇于提问,遇到问题教给學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当提出一个观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毛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模棱两可的观点,教师也可以跟学生一起探讨,各抒己见,找到最佳答案。
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的河流”一节时,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问题一:河流的分布;问题二:中国有哪几条主要河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会让学生学起来很有方向性,在课堂上一旦涉及了这两个问题有关的知识,学生就会开始思考并集中注意力,在课程的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课程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补充,并做好评价,要多一些正面积极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活跃程度。对一些发散的知识点,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比较幼稚,这时教师不要直接否定,要学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名人故事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启发,增强学习地理的热情,为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导入课程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提问式导入,还包括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视频导入等,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使其树立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 多用小组合作讨论,开拓学生思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形成了一种既激烈竞争又密切合作的大环境。因此,想要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的主要阵地,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一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小组合作,不仅只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许多教师教案中提到了小组合作,但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真正落地,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点点帮助和启发。
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分组时注意考虑两点:一是每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为4~6个;二是小组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差异,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接下来针对这节内容中提到的知识点展开讨论,许多地方都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那么各地方是否应该开发特色旅游业呢?每个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讨论,最终确定本组所持的观点并阐明原因。这种讨论的方式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学生讨论的时间,以免影响课程进度。接下来由每一组的代表来阐述本组观点。根据各个小组发言,教师可以做一个总结,学生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应该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对开发旅游业持否定态度,这样会破坏当地的环境,也不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随后,教师可以对两种观点做一个评价:“同学们的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看来大家都做了认真思考;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是否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各小组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可谓一举多得。作为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并注意对讨论结果做最后的总结和拓展延伸。最重要的一点,对本次小组合作模式做好评价,让学生爱上这种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关键课题。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使命。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牢牢把握时代要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地理学科教育质量的同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倪晓侠.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谈起[J].读与写(上,下旬),2021,18(35):200-201.
[2]王英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长,2021(8):78.
[3]杨晓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1(10):69,71.
[4]郭正权.学科能力培养研究(八)——加强对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下)[J].学科教育,1999(8):32-35.
[5]张明杰.论中学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28):149-150.
[6]王丽影.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文学少年,2020(1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