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宵 马婷婷
【内容摘要】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一个信息传播迅速、资源开放共享的大数据时代。本文认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优化管理机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优化路径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来说,大数据是“巨量信息整合”“数字资料汇总”,即无法用常规工具处理、完成数据整合,需要运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达到要求的信息资产,其核心价值在于分析和整合“爆炸性”数据。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互联网后IT行业新的技术创新,目前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对教育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化。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政工作,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①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课题,要求他们努力寻找大数据等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此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
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式,如何用好大数据、如何推动思政工作与大数据有机结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之举。深入研究两者的融合机制,首先要考虑两者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问题,即“何以可行”与“何以可能”。
(一)何以可行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革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的有效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价值定位。两者融合何以可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必然性:一是顺应价值本质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和取向也存在差异。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需求各不相同,这也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这些问题,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归纳、推理等功能可以有效地缓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压力,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符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大体上经历了探索、应用到创新等几个阶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进程。2012年教育部发布“十年发展规划”确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主要任务与行动规划,由此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地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同年8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颁发,要求探索大数据对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探索大数据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国家在把握信息化时代洪流中作出的正确决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大数据可以充分整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有效协助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三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另一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大数据以其数据海量性与客观性、多样性与迅捷性等特点,已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大数据融合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教育创新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大数据以其独特又强大的价值整合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价值定位。
(二)何以可能
两者融合何以可能?首先,从“范围契合”上来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对象上有着共同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和行为是教育的基本范畴,也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要从最基本、最普通的要素出发,从大数据的角度而言,思想與行为就成为重要的量化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进行何种活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总会留下痕迹。在互联网技术落后的过去,这些痕迹难以被发掘并充分利用,而大数据的出现使这些痕迹成为可量化的数据和可利用的对象。思想和行为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数据重要的量化对象,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范围契合点。其次,从“规律深化”上来看,大数据的出现助推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以及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涉及的因素较广,认识且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对较难。而大数据在数据整合、分析、归纳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视化的数据使思政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而更好地利用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仅有着相近的研究范畴,而且有着互相促进的重要机遇,深入挖掘两者融合的体制与机制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②对我国大数据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把握大数据的发展机遇,助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大数据是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有力工具,有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并非数据本身,而在于它为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客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③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大数据可根据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量化分析的、客观的研究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只有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做到“对症下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大数据有助于创新高校教育手段
大数据的发展实现了高校教育手段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多元化的有效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④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拓宽教学思路,优化传统教育手段,将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打破了高校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创造了现实与虚拟相互交融的教育环境。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特定的空间、时间所制约,而大数据的普及使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采用慕课教学、视频教学等新的授课形式。这些新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多维度地将“三全育人”落到實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局面。不仅如此,大数据鲜明的信息化与可视化特征,也进一步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赋予了思政教育更多定量化的研究方法。随着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更多地使用带有数据技术元素的教学工具,使其从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向电脑、手机、VR眼镜等科技产品转变,调动大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见的图像,将课堂变成兴趣培养的温床,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数据有助于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大数据的应用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向双向对话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通常沿用单向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开班会、发教学资料、测试练习等。而大数据的普及使每个人不仅能够成为数据的阅读者,还能够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趋势。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手机党课、手机团课、视频教学等教学方式逐渐兴起,使大学生通过简单的屏幕点击、打字、语音等方式就可以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为教育模式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新的教育模式是直接参与、双向互动式,更加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构建友好型师生关系。
(四)大数据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使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政治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⑤而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拓宽知识视野的绝佳渠道,丰富了他们的信息资源,强化了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随着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数据库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高校教育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包括本国教育资源,还包含他国优秀教学资源,这有效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鉴与不断融合。大数据还为教育经验实时共享提供了平台,使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查缺补漏,互学互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大数据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大数据的充分应用,助推了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有效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时刻把握教育成效。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大数据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单一评价”转向了“数据主义”和“综合评价”,从注重“宏观群体性评价”转向了关注“微观个体性评价”。大数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数据支持,使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成为可能。大学生个体拥有专门的成长档案,该档案可以持续储存每节思政课、每次活动、每次学习的表现数据。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运用“云”技术永久存储大学生的档案数据,同时通过搭建科学的评估模型定期评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不仅可以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在校表现,还可以持续跟踪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实际上,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出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更重要的是以此为依据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数据推动了教学评价的数字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三、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⑥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浏览网络信息方面不断呈现出“泛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等趋势,这为负面舆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负面舆情的内容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且缺乏真实性,但其往往有着博人眼球的噱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这类未经证实、有损国家形象的负面新闻,可能引发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削弱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总之,多元化的数据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大数据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的发展使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知识,拥有比以往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将无法提供可资信服的理论阐释,这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质疑他们作为教育者的权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其理论阐释是可被接受和令人信服的。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更加善于借助互联网关注重大时政热点事件,并掌握更为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紧随潮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三)大数据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起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在丰富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会产生过分依赖互联网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固化其思维模式,损害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后果。大数据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其可以自主地进行各学科的学习。相比于复杂的独立思考,简单的“一键搜索”就可以得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这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过分依赖互联网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严重削弱了其批判能力、否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这里,大数据“驾驭”了人,而不是人“驾驭”了大数据。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沉浸在由海量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中,无法有效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大数据的使用需要注重隐私安全的保护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良性的发展趋势,因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数据泄露问题。高校在掌握海量数据的同时,要有效保障大学生的隐私安全。此外,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是“预防式惩罚”,即根据学生过往的思想行为预测学生将要实施的行为,在有效帮助学生避免错误倾向的同时,避免矫枉过正。
四、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⑦要紧随社会发展状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避免思政课过于形式、流于表面。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⑧不断创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整合大数据的优势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局面,以此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升级。
(一)建立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思政工作者新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⑨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思政工作者新队伍:第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做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学习大数据的应用,把认识大数据新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崭新道路,这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第二,可以引进年轻、高水平的新教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年轻人大多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技术,往往可以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带动更多的教师运用大数据学习新知识,实现共同进步。
(二)利用大数据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舆论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利用大数据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尤为必要。“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⑩党中央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证明了党对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点关注,体现了党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决心和信心。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当下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种话题,及时为大学生群体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严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高校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主要指“一切数据化”的思维。“一切数据化”指任何事情都要被数据化、量化,而这为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一切数据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指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道德修养等方面都要可以数据化,这样能够给偏主观的思想领域研究提供客观的、可量化的依据,提高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行判断的准确性。比如,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使用线上调查问卷工具对班级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各种思想状况的人数的具体数据。通过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转化为可视化的、可量化的数据,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更直观地洞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强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据收集意识。思政工作者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清楚其对广泛而全面的数据的现实需求,正确认识大数据在数据收集方面的便捷性及有效性,从而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利用大数据主动收集学生的各项信息,为思政教育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归纳,进而分析数据表象与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数据带来的共性价值,以此才能有效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教育需求,推动精准思政的实施。三是强化思政工作者的数据存储意识。学生的思想行为时刻都在变化之中,而大数据不断更新的特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遗忘”过往,但过往数据是现实数据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善于存储数据,要实现信息思维与工作思维的变革,善于将过往数据与现实数据相结合,以此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搭建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其通融性、共享性的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单兵作战的教育方式,转向全员参与、全员工作,因此,为发挥教育主体的多方协同作用,构建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高校要明确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搭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各单位部门相互协调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以此整合育人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借助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最优。搭建共建共享的大数据平台,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因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保障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占据统领地位,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二是要打造富有吸引力与时代特色的大数据平台。强化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不同于其他平台,应更突出教育性和政治性,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立足点,运用多样化形式,打造内容丰富的多元素平台,但大数据平台旨在帮助思政工作者更好推进思政工作,因此必须要强化平台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为思政工作者提供可视化的动态轨迹图谱,以此推动思政教育更加精准。三是加强平台管理。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数据泄露依然是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平台管理,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青年一代思想安全,更应是数据保护的重中之重。
五、结语
大数据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正经历一次规模宏大的时代转型,因而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这次时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政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利用大数据的目的是造就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只有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思政工作者还必须正确利用大数据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群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做到“两个维护”,这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只有时刻牢记这三个问题,并做到对大数据“趋利避害”,才能真正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审时度势 精心谋划 超前布局 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0日。
③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④⑤⑦⑨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6页。
⑧曹智坤:《跨界融合推动“大思政”破圈传播——湖南教育电视台思政节目建设路径探析》,《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6期。
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雷巧玲、杜佳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结构逻辑阐释》,《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6期。
(作者林宵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马婷婷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