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佳
摘要:以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内容,首先解读了大变局的内涵,从全局性、长期性、竞合性、可塑性四个方面归纳了大变局时代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的意义,包括促进文化交流、培育文化自信、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大变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繁荣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与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各国间的竞争、冲突加剧,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乃至安全风险大为提高。对此,要从大变局出发,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
一、大变局解读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阐明了当今世界的总体情况。综合前人的观点来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四点:第一,全局性。大变局并非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的变局,而是涉及各个方面、各个地区的变局。中国身处大变局时代,既要以内部之变,如科技创新、治理创新来实现新发展,也要积极顺应外部之变,并在推动外部之变中发挥重要力量;第二,长期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大变局并非一个短暂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会持续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因此,大变局中充满了各种变数,需要身处其中的国家、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第三,竞合性。大变局视域下,各国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竞争有走向对抗的风险,如甚嚣尘上的“脱钩论”。同时,大变局也蕴藏着合作的机遇,各国在经济发展、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第四,可塑性。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大变局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随机事件的系统,但大变局并非难以掌控的,相反,大变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2]
二、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意义
(一)促进文化交流
大变局视域下,各国间的关系为新型竞合关系,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并且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合作在新型竞合关系中占据主要一面。文化交流是各国合作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引进与文化输出则是文化交流的两大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引进工作,将域外的先进文化、优秀文化引入国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比而言,文化输出则较为滞后,缺乏有效的传播机制是制约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因素。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而言,文化输出严重依赖政府主导,这使得文化交流多停留在政府交往层面,未能对域外人民产生影响;从传播渠道的角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在文化输出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此,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主体、渠道、内容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能有效改善我国文化输出滞后的面貌,从“引进来”“走出去” 两个方面促进文化交流。
(二)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 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四个自信” 理论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内容。大变局视域下,培育文化自信,是应对时代挑战、增强民族士气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依赖多种资源,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资源。[3]对此,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的文化复合体,其中一些内容与当今主流价值观已不契合,如“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有助于从当今主流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第二,有助于从传播的角度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则是中华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异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对象,这就需要从他们的认知心理、接受水平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能够从审视、发展两个维度发挥好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
(三)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然而,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中华传统文化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乡土社会为生存沃壤。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如戏曲、民歌、民间手工艺等。工业化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重塑了文化的形态,以流行歌曲、影视剧、电子游戏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式微,面临着传承主体窄化的困境。同时,西方文化的入侵,进一步加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对此,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传承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有效手段。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能够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变局视域下的国情、世情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为目标,在妥善应对大变局视域下各国间的竞争与冲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对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第一,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治理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少内容,如“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念、“天下为公” 的理想追求、“重义轻利” 的价值观念等,对当今世界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二,扭转国际对中国的偏见。随着中国的崛起,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大为加深,将中国视作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能够让国际社会从更客观、更公正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三、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路径
(一)立足顶层设计,优化传播格局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关系到大变局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布局。首先,依托国家战略。大变局视域下,各国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以睦邻友好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是我国一贯的方针,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时,发出“一带一路” 倡议。当前,“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已有64个,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 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要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 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依托“一带一路” 构建中华传统文化在沿线国家传播的新格局;[5]其次,利用国际组织。作为新兴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的总部都设在中国。要重视国际组织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利用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最后,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中国文化节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少国家,如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都已经举办过中国文化节。要通过政府外交、文化部门间的合作,进一步开展好中国文化节,使中国文化节成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二)依托民间交往,拓展传播主体
多方参与、协同发力是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以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以政府传播为主,民间传播的能量未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对此,要依托民间交往,拓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主体。首先,发挥好企业的作用。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大量企业走出国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788.2亿美元。要深刻认识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依托经贸往来,丰富传播形式;其次,发挥好旅游群体的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跨国旅游人数激增。2019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跨国旅游陷入停顿,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跨国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要培育旅游群体的文化传播意识,积极引导旅游群体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职责,让他们在参观、了解域外文化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最后,发挥好留学生群体的作用。我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均有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以美国为例,2021年,美国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接近35万。留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重视留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依托美国中国留学生联谊会、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留学生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活动。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渠道
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从分散的板块缔结为一个整体,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各个国家、地区的交流。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渠道:首先,发挥好官网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职能的官网已经为数不少,如“一带一路” 官网便开设有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四个语言版本。要将官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借助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传播,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其次,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得益于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凭借着庞大的网民群体,我国孕育出一批用户数量巨大的世界级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不少新媒体在域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要协同发挥好各类新媒体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与辐射性;最后,重视对域外新媒体的运用。域外有许多受众广泛的新媒体,如Twitter、Facebook、ins、Quora等。要从域外新媒体的定位、用户特征、传播方式等角度出发,加强域外新媒体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运用。[6]举例而言,Twitter是基于信息关系的用户分发系统,功能与国内微博相似。可鼓励高校、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在Twitter注册账号,发布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四)坚持内容为王,提升传播品质
内容缺乏新意是制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要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取向,着力提升传播品质:首先,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观点,传统文化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分子、上层人士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大传统;第二个层次为普罗大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小传统。[7]以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多专注于大传统,如唐诗、宋词等,对小传统缺乏足够的关注。要转变认知方式,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性,使传播内容能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彩风貌;其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并非“故纸堆”,相反,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选择传播主题,制作传播内容。举例而言,疫情暴发后,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在抗疫事业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将中华传统医学文化融入到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中进行传播;最后,加强可视化技术在内容制作中的应用。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视觉文化时代,内容的可视性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可视化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使传播内容更契合现代人的接受特点。
四、结束语
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受传播力不高的限制,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变局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实现。对此,要从优化传播格局、拓展传播主体、创新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品质四个方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郭忠华.比较视野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世界结构性原则的论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29-39.
[2] 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3] 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163-16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5] 王沛.中國国家形象:内涵及塑造·“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6] 程斓.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20,(1):31-32.
[7]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