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结合研究生新生有着不同的求学经历和本硕不同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生朋辈之间的竞争压力陡增等社会现象,做好高校缓解研究生面对的学业压力工作,需要认识到教学环境的新变化与不足,做好党建引领筑牢思想阵地;“以人为本”的教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技术赋能校园基础建设;弹性化师生教学评价;主动融入朋辈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等院校;封闭管理;线上教学;学业压力
高等院校本就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环境,目前受到客观环境不确定的影响,基本是實行封闭管理。学生和职工的高度密集,本就让高校的教学工作缺乏灵活性。加之新生入学人数逐年递增,校园设施老旧,一系列新的因素让高校封闭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了解封闭管理下的校园新的教学特点,快速引导硕士新生适应研究生的快节奏生活,帮助减轻其学业压力是十分有必要、有意义的。
一、高等院校教学环境的新变化与不足
从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硬软件设施不适合当前教学工作和校园师生自身因素两方面来概括当下的高校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信息化设施条件滞后
传统的课堂条件对硬件要求相对固定和单一,是在相对熟悉、没有太大新变化的环境里进行,而且一旦出现教学工具损坏,可以短时间完成更换,这样就使得传统硬件设施可以重复利用,而不需要教师或者学生提前准备额外的硬件教学设备。但在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网络线上学习时,以往普通标配的投影仪和未连接互联网的台式电脑便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停留在老旧版本,缺乏更新优化。所以高等院校大都还是欠缺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尤其是在一些偏重人文社科类的高等院校,校园内的信息化设备的短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在传统基建方面,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动和逐年报考人数的暴增相互叠加,导致研究生招录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当然这是符合时代背景下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发展趋势的,但是这也给学校教室数量和大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校园的设计规划和面积大小早在破土动工时就已经定型了,这就导致现在出现了新情况,却一时无法想出周全的应对方法的局面。少数高等院校勉强在原有基础上去拆旧扩新,或者去偏僻一点的新校区新建多功能教学楼或实验室,这一点在目前国内超大城市或者高校较多的城市中心城区显著地表现了出来。
(二)师生应对能力存在不足
按照机构职责的划分,以往的校园教学工作安排,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处理,提前规划安排好不同学院师生上课的课程教室、时长、考试时间等,因为这样是最便于教务处管理或者上级部门的考核督导检查的,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务处和师生的工作量。但是现在,高校开通了校园网络课程,提高了课程的可选择性,让教学工作具有了不定性,无法确定下一周是否还是和本周一样,又或是线上线下随时而变,增添了教师向学校教务处报备的频率。此外,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设备还没适应,对新型媒体教学设备存在着一定的不习惯性,导致主观方面的教学热情受阻,降低了线上课堂的质量。网络教学经常出现新情况影响了授课进度,使老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动态,产生了苦恼情绪,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校园外在学习环境的限制
当下,高等院校实行封闭管理,将全校学生限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无法自由出入校园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与外面的联络交流,对于学校预期开展的外部实训实习教学工作和校园内部原有的常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常规情况下的课堂教学固定在一个活动室内,教室将外在的大部分干扰因素隔绝,只有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接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两者相互配合,无疑是便捷而高效的,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网络学习具有一种“去中心化” 的特征,这种隔着电子屏幕的学习模式,将以往以教室内老师为唯一主体和知识来源的地位消解了,形成了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和随手点击互联网获取非课堂知识的平行结构。在这种“去中心化” 影响下,就需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两者相互配合,不是双方的零和博弈,“而是各相关主体基于对共同目标的一致追求,为了组织共同利益最大化,主动参与治理,在沟通协调中达到平衡态。”[1]
(四)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朋辈群体又叫同龄群体,也叫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2]朋辈群体与社会上存在的其他群体一样,都具备相应的团体组织性质和特点,每个个体都属于这个群体,个体的作用累加在一起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发展状态,而整个群体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个个体成员的发展。研究生学习模式和本科填鸭模式不同,两者所期望达到的学业要求也不同,加之社会群体对于高层次教育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种种因素叠加,给学生带来了和预期不同甚至相反的心理感受,增加了自身的学习压力。在以研究生小班小组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下,以往同学们散漫的课堂讨论演变成更为激烈的注重逻辑的头脑风暴,加大了学业难度,课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无疑耗费了更多的精力。录取的研究生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且不具有量化的可比性,在面对学校优秀榜样和班级同辈时容易产生朋辈压力。此外,网络教学的特点让每个人无法和班级同学实时对比差距,只能关注自身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偏差的风险。例如,每个人会由于自制力或关注点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发展特点,而这些不确定性,最后可能会严重加剧精神内耗,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应对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业压力的策略
(一)党建引领筑牢思想阵地
“现代社会当中巨量社会能量的聚集和释放以及发展速率的不断提升,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矛盾形成及加重的概率大幅度提高。”[3]适应社会发展要顺势而为,科技革命是未来世界的主旋律,但其中的主体依然还是人。人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群体,更应该被社会充分尊重。在这过程中需要强化党的领导对于人才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不仅是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原则,以达到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大局的目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巨大优势就是突破了地域局限。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点,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引导高层次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和乡村流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力源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高校有正确引导高层次群体发展的责任,也有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义务,而并非一味拜倒在社会物质利益之下制造焦虑氛围。应该做的是强化精神文明表彰,最大限度防止社会庸俗化趋势对高尚人格的侵蚀,形成多元社会评价导向,丰富人生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论断,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高校健康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4]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需要贯穿于高校的各项改革工作之中,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第三次信息化科技革命来检验体制机制的改革效果,进一步明确未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结合各地高等院校的具体实际,组织教育专家、学者和社会各专业机构人员讨论研究改革实施方案,充分吸纳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队伍和后勤保障服务人员的意见建议,始终围绕以提升学生学业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举措的完善和优化。同时辅之以大力优化创新教学评价模式,丰富多元评价机制,调整教材选取和学生学业考核范围,加强教师分级分类评价考核力度。在此过程中还应结合新时代特征、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教师和研究生两者的德育培育和法治思想树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5]全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技术赋能校园基础建设
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我们对于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反思。“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可以实现人、物、机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示了大数据管理模式的优势,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6]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抓住此次转型契机,不断完善智能信息化建设。改善办学基础硬件条件,完善校园电子信息设备,及时维护更换设施设备,提高校园网络服务承载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完善基础硬件建设,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创作环境。如宽敞明亮的教室、模型制作室等;二是要重视学习配套硬件建设。如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实验室等;三是要搭建数字智能平台。积极申报重点数字智慧平台搭建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完善智能技术网络支持服务,配备专业技术保障人员,尤其是要解决好网络在线教学时出现的诸多问题。
(四)弹性化师生教学评价
在封闭管理导致线上教学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上大多数培训机构还在迷茫犹豫时,在线培训企业就已经开始对接行动,研发教学小程序、免费开放平台资源,同时还为学校提供直播或录播技术支撑服务及开展巡回教育技术实操培训等。在线培训企业为什么能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这样良好的反应呢?这就是弹性管理的竞争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从纵向垂直管理转化为横向扁平管理,增加弹性空间,强化对新生事物的快速反应。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在学校对教师评价层面。学校应该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鼓励多元评价,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僵化死板执行统一评价标准,不用各种机械的规章制度束缚创新实践探索,从而达到选拔和培养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和教学质量优的优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教师对学生评价方面。老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殊与普遍相结合。在日常学习中尊重学生不同的疑问和新颖观点,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的个性成为释放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关。同时,对于部分特殊群体,除了一般常规性评价外,还可以加强沟通,发现其背后的特殊原因,做到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五)主动融入朋辈学习环境
在与身边同龄人相处之中,每个个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朋辈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会产生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一是群体对所属个体的吸引。具体表现为个体内心对群体的靠近向往,由此带来个体对自身学习工作的认真负责;二是群体内部个体互相之间的吸引。具体表现为互相理解、帮助和对比。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效果,个体需要主动融入朋辈群体,提高自我参与意识,逐渐获得归属感,让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降低心理压抑感,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社会,由于知识的易获得性,为解放人的记忆力提供了可能性。”[7]为我们省下了非必要损耗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专注在掌握必要知识和专业能力上面,这也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减缓学业压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速了我国高等院校对在线教学的接受度,尤其是大大改变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工作特点和学生整体学习习惯。危机中孕育机遇,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改革发展,借助互联网信息科学技术优势,提升教育办学水平,扩大社会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 胡爱祥,钱平,盛晟.高校学生管理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J].江苏高教,2022,(12):64-68.
[2] 何新生,张涛.增强朋辈群体凝聚力提高朋辈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21-23.
[3] 吴忠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特征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4,(10):22-30.
[4] 周海燕,卞谢瑜.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55-63.
[5] 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苏高教,2009,(1): 112-114.
[6] 化开斌.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84-86.
[7] 夏娟.“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人民教育,2017,(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