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书江 谢思阳
【内容提要】从国际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美国舆论战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揭示隐藏在激烈对抗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真实地呈现美国政府的舆论战心态。《2022年美国竞争法》显示出美国遏华进攻性舆论战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错将中国的国际传播政策理解为进攻型策略,激化中美对抗;二是政治目标单一,进攻性强,缺乏伦理道德;三是盲目乐观,缺乏审慎性。首先应从对外媒体和中美战略对话等渠道来纠正对方的错误认知;其次构建防御性舆论战策略,为未来的议题制定传播战略;再次,借助大数据科学规划公共外交;最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小事件舆论反击策略。
【关键词】舆论战 错误认知 公共外交 进攻性舆论战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以来,中美大国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美国遏华频繁施加舆论战。对此,我国主流媒体和学界高度关注。《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向国际国内公众揭示美国舆论战的本质;国际传播领域研究者也致力于在学理层面上探究美国舆论战。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舆论战的本质,将舆论战推进到最新的“认知战”或“算法认知战”领域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斗争精神。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扬斗争精神需要知己知彼。目前最能够反映美国遏华舆论战的权威文件是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长达2900多页的《2022年美国创造制造业机会、技术领先地位和经济实力法》(以下简称2022年美国竞争法)。该法案在第四部分用较大篇幅对中国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与猜测。这些内容显示了美国遏华舆论战的基本方略,也反映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基本态度。本文结合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通过分析该法案的舆论战,从学理层面上揭示美国舆论战的内在机制及其进攻性特点。
一、中美舆论战研究与认知心理趋势
关于中美舆论战的研究较为匮乏,且缺乏学术脉络性。如果从媒体演变的视角看,早期研究侧重于媒体宣传战,或称之为心理战。拉斯韦尔将其定义为“战时宣传”,归为政治体系的一个专属的方面。②展江、杨鲁江认为散布假新闻是煽动公众舆论和影响公众态度的一种廉价的、拙劣的手段,但常常非常有效。③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国际宣传战被国际舆论战代替。本文结合政治传播内涵,将舆论战定义为,一国为实现外交目的,借助跨国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对另一国实施的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舆论攻击行为。与传统宣传战相似,外交目的也是舆论战的根本目标,但是,二者在传播主体行为、渠道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传统宣传战主要借助于传统媒体或主流媒体,单向且重复实施跨国宣传,而舆论战主要借助于社交平台,对他国的舆论场进行持续攻击。
一些秉持现实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中美舆论战未来将处于“下降趋势”,甚至不会成为两国间的重要内容。如阎学通提出“技术优势比意识形态对大国战略关系的影响更大”。④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中美舆论战将成为未来中美竞争的重要内容。如倪建平认为“特朗普总统自上台以来,希图恢复美国的竞争优势,再次把思想和价值观的冲突放在遏华关系的中心位置,遏华意识形态攻势愈演愈烈。”⑤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最近十年,随着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中美舆论战一直占据着两国政治与外交的重要位置。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衰落论”等议题发生各种类型的舆论战。这些事件说明,中美舆论战依然是中美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重点关注美国遏华舆论战的原因。在美国舆论战的归因上,目前主要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舆论战是西方媒体或精英人士通过言语、词汇、歪曲报道等方式制造出来的。谢来辉通过对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的《百年马拉松》的分析发现,白邦瑞对中国经典的解说有诸多误解,“类似这种误译可能会使美国的遏华认知乃至政策导向加快转向负面,导致扭曲和抹黑对方的阴谋论”。⑥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利于霸权国实施扩张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弱国或政治真空地带的存在,也就是说,国际舆论场中存在着我国主流话语权缺失或者不足的问题。如王文指出的参与国际传播的学者与智库严重不足,需要发动“百万大军”支持国际传播。⑦
近些年,关于舆论战还出现了认知心理学交叉研究的趋势。比如喻国明对认知战的分析⑧,马得勇通过调查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对中美贸易争端中的不同媒体框架及其政治后果进行了实证的比较分析,以及从心理学视角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等。⑨实际上,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对于国际传播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它打破了国际传播的体系研究与国内政治进程研究,从而探索出一条新路,即通过揭示黑箱内部的决策机制,使人们理解那些易于发生的错误认知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吸收以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学术脉络,通过对《2022年美国竞争法》的文本分析,试图揭示出美国遏华舆论战的内因、特征与策略。
二、美国对华错误认知与心理机制
对于美国遏华心态的变化,我国政治学者早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就已经发现美国政治精英越来越倾向于敌视态度。2012年,门洪华发现美国精英对中国存在非常严重的错误认知。⑩王立新认为美国出现了信誉焦虑,即美国领导人在做出干预的决策时还追求好名声、避免丢脸或受辱。11美国这种信誉焦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政策决策。罗伯特·杰维斯认为影响政治家正确认知的机制有三种12:
一是相符机制。其内涵是,如果理解事實的方式与普遍接受的推理规则相一致的话就是理性相符,反之就是非理性的,即一旦政策制定者具有某种认识,尽管出现大量与其认识不相符的信息,他依然会保持原先的认识。国际上最出名的非理性认知的案例是戴维·迪安·腊斯克对前苏联的敌视态度,由于秉持极端保守主义立场,无论幕僚提供什么样的事实证明苏联的缓和倾向,他都坚持对苏强硬立场。
二是诱发定势机制。人们接收信息时常常以自己当时正在关注和思考的事情为定势来解读收到的信息。杰维斯通过对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已经获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是驻珍珠港的美军司令官在此前一直受特务破坏事件的影响,因此,即使接收到偷袭的情报,也把它“看成”了特务破坏活动,而不是“战争行为”,从而造成了重大损失。从美国遏华舆论战的议题选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议题体现了即时性的一面。
三是不平等认知机制。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就决定了其只会关注我国一些主要的、顯要的议题。反之,美国的一举一动可能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由此造成中国舆论对美国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在权力与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国家之间的敏感性体现国家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脆弱性决定国家怎样采取回应行动。13在这种机制下,在美国遏华舆论战的议题选择上呈现出“摘西瓜丢芝麻”的基本特征。根据无政府国际环境下自证预言逻辑,错误认知机制往往会造成错误的舆论战政策。杰维斯认为,如果敌意语言具有完全的自证性,那么,这种想法就会制造出一个冲突,这个制造出来的冲突也就不是虚幻的了。自证预言最近的案例是美国操作的“新疆人权”舆论战。尽管国际社会都知道该议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前翻译西贝尔·埃德蒙兹在接受视频采访时亲口承认了该问题的“美国阴谋”14。但是,在美国舆论强力攻击下,“新疆问题”竟然从意识形态领域波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变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舆论战。
三、基于错误认知的美国进攻性舆论战
(一)《2022年美国竞争法》中遏华舆论战的主要内容
该法案第四部分第3002节对中国国际传播政策和动向进行了判断,认为中国正在采取扩张主义政策:(1)中国正在故意推行对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利益和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政策。中国的目标是首先在印太地区建立“地区霸权”,然后利用这种主导地位推动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国,塑造有利于其利益的国际秩序,并将美国赶跑;(2)猜测中国认为其治理模式优于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的宪政模式,并正在推广其治理模式,甚至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其发展和治理模式;(3)猜测中国正在重塑建立在“法治和自由开放”的理想和原则基础上的当前国际秩序。
与此同时,美国还认为,自从1979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美国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其参与并受益于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美国精英认为美国一是增加中国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机会;二是促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是提供发展资金和技术援助;四是促进研究合作;五是培养中国的尖子生;六是允许转让尖端技术和科学知识;七是提供情报和军事援助。基于以上这种认知,该法案直接把中国直接定义为“正在利用其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技术和意识形态力量,成为美国的战略性、近乎对等的全球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不但在亚太地区威胁美国的利益,而且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因此,美国需要在“全球所有事务”上都要对中国进行竞争。为此,美国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政治、外交、经济、发展、安全、信息和技术领域与中国实施竞争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优势,增加中国损害美国利益和价值的成本;二是制定全面的战略和政策来应对中国的虚假宣传活动;三是在美中关系中倡导捍卫基本自由和人权;四是揭露中国利用腐败、镇压和胁迫手段获取不公平的经济优势,或以威胁美国或其盟国和伙伴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服从其政治和战略目标。
在遏华舆论战的选题上,美国聚焦于“中国金融产业、芬太尼贩运问题、观察者计划、南中国海人工地物、加拿大间谍案、‘一带一路倡议、中在拉美的教育文化外交、跨大西洋合作、中伊、中俄合作、中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影响力、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新疆问题、中国对阿富汗的支持问题”等国际热门、中国敏感的话题。为此,美国在法案中追加了资金投入。在第30219条款中,美国授权美国全球媒体署在2022至2026的每个财政年度拨款1亿美元,用于支持当地媒体、建立独立媒体、打击中共虚假信息的持续和新项目,投资于颠覆审查制度的技术,并监控和评估此类程序。其中包括:不少于7000万美元将用于资助“自由亚洲电台”的语言服务;提供不少于2000万美元,通过普通话、粤语、维吾尔语和藏语服务为中国民众提供服务;应为数字媒体服务提供不少于550万美元打击在国外宣传非华裔人口和通过“全球普通话”节目打击在中国的华人宣传。
(二)美国进攻性舆论战的主要特征
一是将中国的友好态度误判为进攻性。一方面,对中国政策的走向进行误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国际传播遵循的是维持现状政策。所谓现状政策指的是中国国际传播政策趋于保持和平状态而不是朝向改变现状的方向发展。从我国历年发布的政府文件以及各种新闻发布会的公告中可以发现,我国从未提及在亚太或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治理模式,也从未提及将美国赶出亚太地区的政策,即使美国已经对中国实施了贸易战,中国也一直强调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对中美两国来说,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将维持现状的中国视为全球竞争对手。回溯中美关系的定义史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如何定义中美关系一直是美国媒体讨论的焦点。在小布什执政时期,中美关系一度被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奥巴马执政中后期,中美关系开始向对抗方向发展。中美关系被定义为动荡不定、时好时坏的“假朋友”15。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敌对关系。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命题的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美国是时候放弃将中国视为近乎匹敌的竞争对手的概念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现在是一个全方位匹敌的竞争对手。”16对此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中国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不干涉美国内政,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
二是政治目标单一,进攻性强。无论是正确认知还是错误认知,美国舆论战的目的是“打败对方”。2022年6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提出:“你只需要用垃圾信息搅乱一个国家的舆论场,提出足够多的问题,散布足够多的谣言,植入足够多的阴谋论,让这些国家的公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一旦他们对自己的领导人失去信任,不再信任主流媒体,不再信任政治机构,人民不再互相信任,不再相信会有真理,我们就赢了。”“新疆人权事件”、孟晚舟事件以及新冠疫情溯源等舆论战已经证明了美国舆论战的这种攻击性。
三是盲目乐观。在对中国发展因素的分析上,该法案过高估计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把中国的成就归结为“美国给予的”。当拥有恩赐心理的媒体一旦遇到中国舆论的反对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化为“报复心理”,形成敌意。自2010年以来,美国一直为打赢舆论战而布局。2010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宴请美国IT界高层时指出,美国21世纪的重要策略就是利用谷歌、推特和优兔等技术力量来推动外交。2017年,美军将2009年成立的网络司令部升级为美军第十个联合作战司令部,地位与美国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战司令部持平。因此如果在盲目乐观的基础上,再加上美国决策层坚信能够打赢遏华舆论战,那么美国就极易实施舆论战。
可以预见的是,美国这种进攻性舆论战未来可能会提升中美冲突的概率。无论是古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现当代的国际战争,都会因错误认知的进攻性舆论战而逐渐升级。如果中国失去战略忍耐时,就有可能卷入到对抗逻辑中,从而让“修昔底德陷阱”在舆论方面变成现实。
四、应对美国进攻性舆论战的路径选择
首先,纠正对方错误认知是当下舆论战的首要任务。纠正错误认知不单单需要媒体的解释与对攻,也需要外交人员孜孜不倦地沟通与交流。外交官除了是象征代表、法律代表外,他/她也能够在国家授权的情况下将中国的立场和事实真相告知对方核心圈,从而让对方直接了解中国立场。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回忆录中提到,从2005年的首次中美战略对话到2012年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相当程度上积极影响了美方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也就是说,增进了中美战略互信”。17
其次,构建防御性舆论战政策。无论是霸权国还是弱势国,都需要在一切并非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学会妥协。面对霸权国的攻击,具有妥协精神的弱势国首要任务是构建坚固的防御带。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认为,拥有优势兵力要注重进攻,处于弱势地位则要学会防御。笔者认为,当下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我国首先需要“避其锋芒”,对于美国自损性政策,尤其是与中国利益无关的议题上,中国媒体需要“忽视或顺应,而不要过度敏感”;其次,尽可能寻找中美全球治理共通点,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合作氛围。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就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围绕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相关的《联合宣言》。从国际传播看,中美双方的媒体表现都出现了赞同与协商的一面。
再次,针对美国“乡下人”或“铁锈带”工人阶级,选择具有战略价值的美国小事件议题进行舆论反击。所谓小事件指的是对方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痛点、具有深远战略价值的议题。相比抽象的重大的中美贸易战,小事件更能够让美国老百姓理解、接受,从而获得好的说服效果。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提到,大量生活在铁锈带的美国人并不关心国家大事。18比如,针对最近发生的美国水牛城枪击案,该事件的本质是种族冲突,如果攻击对方种族冲突问题,就陷入“抽象不易说服”的困境。但是,如果从不同受害人的故事,就一个个具体的小事件,构建传播战略,就有可能提升舆论战的效果。
最后,加强沟通交流,重构公共外交。在美国限制我国媒体的背景下,重构公共外交成为我国应对美国舆论战,获取美国民众和精英心理的重要途径。自中美建交以来,公共外交为两国关系带来正面效果。但是,自2017年以后,美国对华实施遏制战略,公共外交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适应新的中美关系,我国需要重构公共外交。与传统公共外交不同,新公共外交首先需要秉持科学精神,借助大数据算法,充分了解美国民众的现实心理需求,并基于大数据制定交流议题与交往对象;与此同时,需要更加重视驻在国外交官的意见领袖作用,鼓励外交官多去实地调研、访谈。比如秦刚在担任驻美大使时,积极走访佐治亚州梅肯市卫斯理安女子学院、费耶特县桃树市、三一重工美国公司总部,出席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在华盛顿美国华人博物馆举行的招待会活动,以及去美国中西部农村走访,向当地農民讲述中国农村的情况,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果。
除此之外,在针对美国可能选择的议题上做好战略预案,寻找到话题中有利于中国立场的话语逻辑,尤其是根据国际法和中美达成的文件精神,从而在法律层面上占领舆论制高点。
五、小结
自2017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频繁实施舆论战。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然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目前我国学界对美国舆论战的黑箱层面还缺乏研究。本文遵循国际认知心理的相关理论揭示美国由于错误认知而发动进攻性舆论战。为了进一步研究美国遏华舆论战的特征,本文选取了美国参众两院共同通过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作为蓝本。研究发现,美国遏华舆论战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误判性,错将中国的维持现状的国际传播政策理解为进攻性策略,将友好意愿的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从而激发了舆论战;二是政治目标单一,进攻性强,缺乏伦理道德;三是盲目乐观,缺乏审慎性。
针对美国遏华舆论战的心理独特性,本文认为,在应对策略上,首先要通过媒体和战略对话机制来纠正对方的错误认知;其次是积极构建防御性舆论策略。对于话语弱势国而言,防御性舆论策略是应对美国话语权国舆论战的最佳策略;再次,选择美国小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相比抽象的重大的中美贸易战,美国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私人利益,因此,小事件更能让美国老百姓理解、接受。这是弱势国针对霸权国所采取的最为积极的反击行为;最后,基于大数据制定交流议题与交往对象,科学规划公共外交。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基于国际法的突发公共事件国际传播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21BXW055)的研究成果。
聂书江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思阳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史安斌:《“图文信息战”正向“算法认知战”迭代》,《环球时报》2022年3月8日,第15版。
②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09年,第15页。
③展江、杨鲁江:《新闻与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④阎学通:《美国遏制华为反映的国际竞争趋势》,《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第3-6页。
⑤倪建平:《“政治战”视域下特朗普政府对华意识形态攻势:特点、影响和内在机制》,《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18-31页。
⑥谢来辉:《制造敌意的翻译——以〈百年马拉松〉为例谈误译如何对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3页,第118-127页。
⑦王文:《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第12-21页。
⑧喻国明:《从“舆论战”到“认知战”:认知争夺的理论定义与实践范式》,《传媒观察》2022年第8期,第23-29頁。
⑨马得勇,陆屹洲:《国家形象形成的心理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22年第1期,第114-148页。
⑩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2-202页。
11王立新:《世界领导地位的荣耀和负担:信誉焦虑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军事干预》,《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176-203页。
12罗伯塔·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认知》,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150页。
13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4Australian Citizens Party, Special Report on Xinjiang: Anglo-Americans sponso‘rEast Turkistancampaigns, https://citizensparty.org.au/special-reportxinjiang-anglo-americans-sponsor-east-turkistan-campaigns. 2022-03-25.
15Xuetong, Yan. The Instability of China–US Rel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3, no. 3, 2010, pp. 263–92. JSTOR, https://www.jstor. org/stable/48615785. Accessed 12 Jun. 2022.
16《美学者:中国经济未来还有更加令人期待的发展》,中国日报网,http:// cn.chinadaily.com.cn/a/202204/15/WS6259358ca3101c3ee7ad0b3b.html,2022年4月15日。
17戴秉国:《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第176-177页。
18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刘晓同、庄逸抒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184页。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