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于1996年的《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颠覆小说传统的著作自问世以来受到了高度关注。特别是其别出心裁的“词典体”,为小说的形式与内容都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意义。综述有关《马桥词典》的研究,从文体特色、文体来源、文体意义及其争议等多方面聚焦小说的文体创新,可以深入了解该作品文体的内涵与意义,探寻其对于小说形式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韩少功;《马桥词典》;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12
《马桥词典》①作为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其颠覆式的“词典体”文体及复杂的主题思想获得了广大关注。小说以词典形式作为创新文体,收录了一个名为“马桥”的村庄的115个词条,通过对相应词条的解读,展现马桥人丰富而特别的生活与思想。当然,从狭义的文体上来看,《马桥词典》必然是小说的,但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我们亦可以将“词典体”作为广泛意义上的文体作为研究对象,将《马桥词典》作为一部独特的跨文体作品进行解读。
一、文体特色:何谓“词典体”
作为一部小说,毫无疑问《马桥词典》首先是小说的,小说所谓的人物、情节、环境在这本小说中并没有缺失。但它采用了一种非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或是一种新的体制——即“词典体”的外壳。
《马桥词典》所采用的文体形式,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被定义为许多种命名,如“全息式写作”②“片断化文体”③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小说题名中的“词典”无疑最能概括其特色,韩少功也在表述中以“词典体”来代指,说“采用词典体首先出于我对语言的兴趣。”事实上亦是如此,作为一本词典,最基本的词条因素不可缺少。于是,小說收集了115个词条,目录变成了“条目首字笔画索引”,从一画到十四画以上,和真正的词典并无二致,只是对于词条的解释上,真正的词典以说明性语言来解释词条,而《马桥词典》以文学的形式解释了词条。
从收录的词条可以看出,小说选择的多为具有方言色彩的状物词汇如“打玄讲”“怪器”等(与小说紧密相连的方言因素在第四部分将会详细说明),亦有显然为人物词汇的“红花爹爹”“洪老板”等,或是叙事类的词汇如“走鬼亲”等。若是一个从未阅读过此小说的读者,光看条目无疑可以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词条中多处出现了真正的词典不会使用的“黑相公”“黑相公(续)”及“民主仓(囚犯的用法)”这样的括号注释,反复阅读后,联系“词典体”的形式可以看出,作者尽力营造了一个属于词典的世界,但同时又在词条的建造过程中不得不使读者注意到其与真正词典的区别,展现出了一种文体创新上独特而努力的真诚。
小说词条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三类,但小说词条下的解释文本(或称为片断)并不能简单分为这几部分。韩少功对语言的敏感与对启蒙、乡土等因素的追求,使小说内涵丰富,多处采用了非小说的叙述语言来传达思想。因此,小说词条下的解释文本(或称为片断),大致可以分为故事和非故事两种类型。前者是典型的小说形式,大概占据了69条左右;后者的47条,则又可分为多种文体形态,如作为学术考据文类的“神仙府”词条、作为标准词典词条解释文类的“流逝”词条、作为抒情小品文类的“清明雨”词条等等。
可以看出,虽被称为“词典体”,但《马桥词典》采用了多种文体形态来构建小说形态,单纯的词典外壳并不能撑起一整部小说的特色。正如许多学者将1984年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哈扎尔辞典》与《马桥词典》对比后发现的那样,前者更多只是以词条形式来分章节,并非是文本意义上的词典,而《马桥词典》的文学性本身仍然是被包容在词典的叙事形式里的。也就是说,《马桥词典》的“词典体”并非单纯的文体创新,这种创新也实在对小说的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二、文体来源:笔记体小说与外国小说
实际上,以“词典”作为小说题目命名同时来构建整本小说的,在1996年韩少功的尝试之前,还有上一部分提及的《哈扎尔辞典》这一小说。因此,在《马桥词典》诞生之初,就出现了韩少功模仿或抄袭《哈扎尔辞典》的质疑声音。但正如陈思和所严厉指出的那样:“这场对《马桥词典》的诽谤背后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即指责《马桥词典》模仿或抄袭《哈扎尔辞典》并不是出于学术上的求真热情,而是出于文学观点分歧而发泄批评者的内心嫉愤,学术问题在这儿不过是一件批评道具。”那么,韩少功的文体形式究竟来源于何,众多学者大致将其分为了笔记体小说和外国小说两个层面的影响。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也就是说,笔记体小说在本质上亦有跨文体写作的痕迹。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形式上零散无拘。反映中国古小说观念的历代笔记小说,是一种对诸多文体有着极大包容性的综合性文类。《马桥词典》在故事的结构方式上,采用的散淡不拘的故事集锦的方式,恰与笔记体小说的故事结构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从故事内容出发,《马桥词典》的故事也带着浓厚的脱离不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色彩的审美趣味,这也是认为《马桥词典》与笔记体小说关联紧密的原因之一。
认为《马桥词典》的文体与外国小说有关系的,主要来源于韩少功受米兰·昆德拉的影响。韩少功曾参与翻译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米兰·昆德拉在该小说的第三章“误解的词”中,采用了词条的形式来叙事,探讨了“女人”“忠诚与背叛”“音乐”“光明与黑暗”四个词类。陈思和通过引入“接受影响”的概念,说明了韩少功受昆德拉影响的理由:“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由于没有比韩少功翻译昆德拉小说更直接的证据来说明韩少功受笔记体小说的影响,因此外国小说来源的解读相对而言更严谨一些。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作家们的元小说在中国文坛正处于被消化吸收的阶段,作为当时代的作家,韩少功间接受到此潮流的影响也有可能。
三、文体意义:主题重视与叙事模式革新
新文化运动以后,居于文学边缘的小说被提升到文学正统的地位,“小说”已不再“小说”,俨然已成“大说”。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散文逐渐比小说变得更加个人化。因此,散文化逐渐成为作家寻求小说变革的一种出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桥词典》文体形式的选择多少都受到了这样大时代的影响。
探究《马桥词典》文体形式的意义,如果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展开,可能会得到更为全面的答案。从小说内部来看,《马桥词典》无疑是重视语言的,对马桥世界形形色色的方言词解读,构成了小说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通读整部小说就可以发现,《马桥词典》用极大的篇幅构建了语言的权力体系,体现了语言对人命运的制约、再造事实等作用,体现了语言的所谓政治性,同样也隐含了当下方言文化的语言困境。这是小说不可忽视的层面。那么,若采用传统的小说形式去呈现整部小说,故事当然也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甚至读者们不需要花多大的心思去思考,但所呈现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可以说,《马桥词典》对“词典体”的文体选择完成了小说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统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小说的语言主题,将语言提升到本源的地位,挖掘和建构语言流变中的社会历史及文化。
对于采用“词典体”写作小说的原因,不去看其他创作谈或相关研究,韩少功已经在小说“枫鬼”这一词条的解读中详细说明了:“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我野心勃勃地企图给马桥的每一件东西立传。我写了十多年的小说,但越来越不爱读小说,不爱编写小说——当然是指那种情节性很强的传统小说。那种小说里,主导性人物,主导性情节,主导性情绪,一手遮天地独霸了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让人们无法旁顾。”从韩少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于作为作者的自己而言,采用“词典体”能够让他在小说中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的思辨兴趣与理论造诣(小说中多处有大段思考与论辩),并且能使这些内容完美地与小说情节相融合。于读者而言,他希望借用“词典体”来让读者拥有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自由,做出一种权力的让渡,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体现了他对于自己笔下的马桥世界、对于读者的谦卑和诚意。
除此之外,《马桥词典》对“词典体”的完善和其接受程度有力地说明了小说叙事模式革新的成功。这种成功促使《马桥词典》成了文体革新的标杆,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小说领域,小说形式的创新成为可能。之后,从语言着手、描述个群体文化的词典式小说纷纷出现,如霍香结的《地方性知识》④、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⑤等。虽然它们在内容上与《马桥词典》并不相同,在其他层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但这些小说的出现足以说明《马桥词典》文体革新的意义所在。
四、文体争议:小说的危机
对语言的敏感与重视一直伴随着韩少功的文学创作,在他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⑥中即有所体现。到了1996年的《马桥词典》,韩少功对语言的关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完成了统一,使得《马桥词典》成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学者和读者的关注。正所谓树大招风,前文所述的“《哈扎尔辞典》抄袭事件”即为一例。直到如今,《马桥词典》问世20余年后,对小说的质疑几乎尽消,对其“词典体”文体革新的态度也基本转向了肯定,针对小说文体的争议虽不多,但却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方面,《马桥词典》的文体实验放大了思想与叙事在小说中的裂痕。诚然,小说中的思考与论辩可谓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也是小说文体和作者目的的契合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小说无意中体现了思想与叙事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它们是小说的魅力源泉,也是小说文体于当代写作的困境。有学者严厉地指出“占到40%以上篇幅的杂文文体表明一个文体实验者身份的叙事者的强势已经达到完全无视故事对叙事者叙事权力反向规范的地步”,或是强调《马桥词典》使“小说也逐步沦为文化研究的载体”等。实际上,通读整部小说,新奇是更多读者的第一反应,若是读者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裂痕带来的不适感,那么是否才需要真切地反思小说的文体创新是否带来了思想与叙事之间的冲突?当然,并不是说明此种矛盾就不存在,大家需要正视在“词典体”书写过程当中《马桥词典》走得过远的地方,但也不能因此而故步自封。
另一方面,小说所谓的“词典体”容易造成为文体而文体的形式上的影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并非一定需要“词典体”来展示南漂打工生活一样,有学者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即在他们刚开始的小说文体革新中,他们能较好地处理文体与小说表达意图的关系,然而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他们往往都会进行更繁复的文体创新实验,然而这些实验却又都没有超出上一部作品的高度。”这便产生了一种过度迷恋文体实验的后果。小说的文体形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进行思考与突破才能让小说绽放出新的活力,韩少功是这其中孜孜不倦的参与者。除开前文的《爸爸爸》,他在短篇小说《801室故事》⑦中更是以装修方案和搜查报告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警察勘查案发现场的故事。实际上,这篇作品的文体实验性更强,但可读性弱了些,这可能就与文体形式上并不太有趣的“方案”和“报告”的选择有关。如《马桥词典》将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如此完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反复的创新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反而会带来一种审美疲劳。这是在文体革新中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陈思和说:“我把中国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力称作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世界性因素。”王蒙则说:“韩少功的无所不包的视野,是一种将小说逼近宇宙的努力。”20余年来,《马桥词典》的成就与争议并存,大家不能否认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词典体”文体形式的革新成就了一部独一无二的《马桥词典》,展现出小说形式创新的可能,并带给大家对语言的新思考。韩少功对寻根、乡土、方言等因素的重撥,亦体现了令人赞叹的视野与气魄。通过对《马桥词典》文体形式的特点、来源、意义与争议进行梳理,思考小说文体革新的未来,相信大家能够更加理解《马桥词典》作为“世界性因素”的意义。
注释:
①本文将以韩少功《马桥词典》于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作为研究文本。
②马玲丽在《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西部学刊》2018年第10号第80页)中指出这种“全息式的写作”是“恰如生活本身那样,无中心、无主题,允许大批人物与各类事件相继登场,又能随时隐灭,展示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多方关系和裂缝”。
③龚政文在《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 —— 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第13页)中将“片断体”概括为散点结构、片断表达、自由组合、系列叙事、第一人称视角等五个特点。
④该小说于2010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从疆域、语言、风俗等多方面深入挖掘了一个叫汤错的山村。
⑤该小说于201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讲述南漂一族打工生活的作品。
⑥该小说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6期,以一个只会说“爸爸爸”和“x妈妈”的白痴丙崽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变迁故事。
⑦详见2006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韩少功《归去来·韩少功短篇小说代表作》第96至106页。
参考文献
[1]旷新年.韩少功小说论[J].文学评论,2012,(2):63-71.
[2]李锐.旷日持久的煎熬[J].读书,1997,(5):31-42.
[3]马玲丽.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J].西部学刊,2018,
(10):79-83.
[4]龚政文.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徐仲佳.论《马桥词典》的“思想”与叙事之裂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6):76-83.
[6]黄忠顺.笔记小说的发扬与小说观念的归根——论《马桥词典》的文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28-32.
[7]刘倩.论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7):53-57.
[8]陈思和.《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J].当代作家评论,1997,(2):30-38.
[9]胡俊飛.在昆德拉与韩少功之间——兼与陈思和先生商榷[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17(1):31-34.
[10]张新颖.《马桥词典》随笔[J].当代作家评论,1996,(5):20-21.
[11]王青,姚海燕.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文体实验刍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19(2):82-86.
[12]叶立文.言与象的魅惑——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哲学[J].文学评论,2010,(3):132-136.
[13]叶美芬.文体的意识形态——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一种研究[J].浙江学刊,2007,(5):107-112.
[14]叶淑媛.人类学向度、文学新启蒙和文体创新——重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1):138-149.
[15]南帆.《马桥词典》:敞开和囚禁[J].当代作家评论,1996,(5):4-10.
[16]姜欣.论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写作困境——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2012,45(5):138-141.
[17]韩少功.语言的表情与生命[M].//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86.
[18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73.
作者简介:
郝韫,女,湖北秭归人,文学学士学位,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级写作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体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