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丹
在西方音乐史发展进程中,浪漫主义时期的俄国诞生了一位获得全世界认可与喜爱的作曲家,他便是享誉盛名的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者,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对民族、对祖国的强烈热爱。柴可夫斯基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理论作曲技巧于一身的大师,其创作风格优美抒情、大气优雅,将西方音乐作曲精华与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了完美融合。
除此之外,柴可夫斯基的创作还具有强烈的标题性,作为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通过标题浓缩与凝练作曲家对作品的理解。钢琴套曲《四季》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通过柴可夫斯基细腻、优美的音乐语言向大家展示了如诗如画、岁月悠悠的俄罗斯风情,通过作曲家的民族音乐创作理念表达了俄罗斯人民的真实生活,也表达了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作品以一年十二个月份的景色与节日作为音乐素材,描绘了作曲家眼中的四季变化。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音乐风格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1)早期(1865年—1877年):大多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民族风情为主题进行创作,此时创作的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声誉。(2)中期(1878年—1885年):此时的俄国处于沙皇腐败无情的剥削统治下,黑暗的政治导致民不聊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逐渐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表露出来,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创作技法较早期达到了新的高度。(3)晚期(1885年—1893年):此阶段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巅峰时期,大量传世的优秀作品皆出自此阶段,如歌剧《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
钢琴套曲《四季》创作于19世纪末期,是柴可夫斯基晚期创作的作品,当时国家正值改革探索过程中,俄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钢琴套曲《四季》的创作起源于1875年,圣彼得堡的报刊邀请柴可夫斯基根据编辑部已有的部分俄罗斯诗人的短篇配以相对应的钢琴曲目。此时的柴可夫斯基已处于创作较为成熟的时期,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作曲风格,善于通过和声的搭配表达自己内心的细腻情感,同时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民族音乐元素挖掘民族艺术内涵。根据已有诗篇展开作曲的十二首钢琴套曲《四季》,民族风味浓厚,各具特色,深受大家喜爱。
钢琴套曲《四季》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凭借独特的音乐艺术表达将民族音乐元素与作曲技巧紧密结合起来。在一首首如诗如画的钢琴小品中可以感受俄罗斯地区的人文风情,感受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体会作曲家对民族、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情谊。十二首套曲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人文风俗、自然风景、生活写照。从作品结构来看,创作均是采用三部曲式完成。其中三、四、七、九、十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一、二、五、六、八、十一、十二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不仅如此,大部分作品均采用再现的方式呈现,通过再现主题旋律深化音乐作品的形象,加深听众对主题的感悟。
作品的标题性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音乐形式。通过结合文字说明来表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便是標题。标题音乐对于演奏者、听众具有非常明确的导向作用。从钢琴套曲《四季》的创作背景可以得知,作品的产生基于已有的诗歌。因此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过程中,每一首作品都具有与音乐情绪内容相对应的主题或标题,大部分的标题便是俄罗斯诗人原有的短诗标题。整部套曲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内在的情境描绘极富画面感。在音乐的配合下,音乐与文学达到了高度的契合,通过细腻的音符以及文字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场景用文艺的语言形式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如《七月—割刈者之歌》(July—Song of the Reapers),通过标题我们能迅速地捕捉到这首音乐作品描绘的是割刈者的劳动场景,在标题的指引下便能迅速地判断作品的节奏、速度,想象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又如《九月—狩猎之歌》(September—The Hunting),通过标题能了解这首作品是为了狩猎而创作,狩猎过程中充满紧张与危险,音乐一响起,听众便能对此做出判断,其中逐渐加强的节奏不是激烈的战争、不是少年的游戏,而是秋分时节人类与自然的搏杀。
作品的抒情性
抒发内心的情感是音乐的功能性之一。在西方音乐史的进程中,浪漫主义时期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重要核心,强调“自我”“本我”的主题感受。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同样善于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体会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技巧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富有较强的“可听性”,体现出艺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钢琴套曲《四季》的抒情是与标题紧密结合起来的,通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音乐要素,用不同的音乐旋律表达真挚的情感,或娓娓道来,或激昂律动,或层层递进,或直抒胸臆,在流动的音乐线条、明确的结构中形成抒情的表达。
如《五月—清静之夜》(May—White Nights),这首作品在舒缓的音乐节奏下,结合较弱的音符弹奏描绘了一个安静优美的夜晚。整首作品采用了大量的钢琴琶音演奏,配合诗歌“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音乐的情感表达离不开音乐要素的精巧构思,正是作曲家将内心的感受付诸音符的构建,才能将情感与音乐紧密结合,并且通过音符的推动实现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升华。
钢琴套曲《四季》共有十二首作品,不同的作品在演奏中有不同的要领以及处理方式。
科学的触键与呼吸相结合,形成歌唱性的演奏
钢琴套曲《四季》的艺术特征体现为标题性与抒情性,在十二首作品中大量的舒缓旋律在心中久久回响。在歌唱性的旋律演奏过程中,应当注意按键以及呼吸的结合,形成柔美的音色以及歌唱的旋律感。这是一种迷人的音乐感染力,需要演奏者深情的体会以及细致的处理。钢琴的发声方式是击弦,是通过榔头敲击琴弦发出震动,实际上在表达抒情的音乐中并不具备客观上的优势。如若手指按键的力度控制不恰当,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音乐的抒情特点。为此,在弹奏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将手指贴键进行演奏,要注意手腕、手臂、肩部的放松,同时要及时地调整呼吸,跟随乐句感受音乐的流淌。
例如《六月—船歌》(June—Barcarolle)的主题呈示部的演奏时,音乐旋律悠长,演奏要想获得类似于歌唱的效果需要演奏者对手指有着较强的把控性。在演奏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将手指与琴键进行贴键处理,用指尖最柔软的部分触键,用手臂的力度柔和地带动手腕,形成如歌般的抒情表达。
用“重量感触键演奏法”控制音色与力度
“重量感触键演奏法”是19世纪末由德国音乐教育家路德维希·德佩提出的。由于当时单纯的五指技术训练逐渐不能满足浪漫主义时期的炫技作品,重量演奏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认可。俄罗斯早期钢琴演奏学派的创立者之一安娜·叶西波娃是重量演奏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重量演奏法在俄罗斯钢琴演奏中具有重要影响。重量演奏法运用手臂与身体的自然重力,通过将身体的重力转移至指尖和手指关节的支撑,演奏出富有弹性与张力的音色效果,使得音乐线条更连贯悠长。
如作品《四月—松雪草》(April—Snow Drop)节奏自由,情绪舒缓,描绘了对初春的憧憬,描写了松雪草的顽强生长。通过舒展的主题,加上柱式和弦的整齐伴奏,表达松雪草的顽强生命力,描绘出春天的生机盎然。在演奏中通过加入重量感的弹奏法,尽管手指不主動击键,但通过将手臂重量传至手指尖控制演奏音色,可以让作品的表达更加出色。
结合踏板的运用弥补演奏的不足
踏板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技巧,由于钢琴属于击弦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演奏上的不足,无法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我们可以结合踏板的运用来弥补钢琴中的音量不足、音色的对比、低音和声的延长等问题。在结合踏板的使用中,促进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的情绪表达更为细致,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情感。
如在作品《十二月—圣诞节》(December—Christmas)中,这个段落中的力度处理具有大量的细节,从p-mf的力度变化逐步加深音乐的表达,在演奏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延音踏板与弱音踏板,前两节在踩下弱音踏板的同时,配合手指的触键,形成较为温柔的音色效果。从第三小节开始逐渐放开弱音踏板,使句子形成由暗到明的力度变化,演奏至第四小节,完全放开弱音踏板,从而在几个小节的转换中完成力度的主部变化,在听觉上做到力度的平衡过渡,从而对作品的表达进行细节化的处理。
重视装饰音、八度音等细节,深化作品情境描写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四季》时,每首作品都表现了不同的场景,结合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以及俄罗斯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体现出深刻的艺术内涵。每首音乐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在流动的音乐中将生活场景、情感描述娓娓道来。在作品分析中,可以将十二首作品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划分,实则还可以根据作品的情绪以及音乐描绘的场景展开划分。在演奏整套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可以细致地对作品展开背景、音乐元素、音乐情感的分析,从而理解作品创设的情境,理解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的所思、所想、所喜、所表达。在作品的情境描写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形成场景的描绘,引发听众的共情,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钢琴演奏的细节技巧,比如运用了一系列的装饰音、八度音、跳音来进行不同的描绘。
如在《四季》中最常见的手法是利用不同的倚音模仿不同的声音。在《三月—云雀之歌》(March—Song of the Lark)中用了大量的倚音模仿森林中云雀的叫声,在短小的倚音效果中描绘了云雀叽叽喳喳的热闹场景,展现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云雀在树林中欢快活泼的景象。在谱例的11-23小节中,大自然的声音效果得以在钢琴上获得重现,这源自作曲家对钢琴这件乐器的了解。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快速灵活的手指轻巧地弹奏,突出装饰音的形成效果。在13小节的第二排中,有两个带装饰音的细节处理,演奏时可以做后半拍加强突出处理,形成一种有层次的渐强,仿佛正在描绘云雀由一只、两只逐渐发展至一群的生动效果。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