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朱训泳,耿建云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南京六合区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加强宣传培训、抓好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强化岗位培训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后期六合区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南京六合区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识别码:A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1-061-04
南京市六合区属于粮食种植大区,常年种植面积4.76万hm2;玉米是该区粮食种植中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以夏播种植为主,常年种植面积0.65万hm2,占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13.66%。近年来,受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模式推广、作物品种频繁更新应用、外来虫源侵入等因素影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由于不少农户认识不足、防治不力,造成玉米产量损失严重。为此,笔者分析了当前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六合区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1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
1.1栽培模式及常发病虫害
六合区属于丘陵地区,夏玉米种植茬口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中小麦种植主推旱茬小麦免(少)耕高效栽培技术,玉米种植主推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小麦在5月底至6月上旬收获,夏玉米播种期掌握在6月中旬,并于10月中旬收获,小麦播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夏玉米常发的病虫害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瘤黑粉病、小地老虎、玉米螟、粘虫、蚜虫、红蜘蛛等。近年来,由于栽培模式变化、外来病虫害入侵、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如2019年首次發现的草地贪夜蛾和2021年暴发的南方锈病,严重影响夏玉米种植产量效益。
1.2新迁飞性害虫暴发
新迁飞性害虫为草地贪夜蛾,原发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9年7月入侵本区;该虫属于暴食性害虫,可为害80多种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水稻等,可致玉米苗期受害减产20%~50%,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夏玉米生产的主要迁飞性害虫。2020年9月15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公布,草地贪夜蛾名列其中;该虫2019年入侵南京六合区,属零星发生,没有造成损失。2020年6月,是草地贪夜蛾入侵第2年,据区植保站调查,田块发生率为75%,田间株为害率为6.13%(0~13.6%),出现危害加重趋势。到2021年7月,草地贪夜蛾田间为害株率平均达14.3%,严重田块达65.6%,百株幼虫量平均12.7头。由于是新发迁飞性害虫,农户认识不足,防治措施未能跟上,产量损失达30%以上,部分田块绝收。
1.3常规虫害趋重
常规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蚜虫发生趋重,玉米螟发生在苗期至喇叭口期,蚜虫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玉米蚜虫在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为害,但以玉米抽穗前后为害最重,主要危害雄穗、雌穗刺吸汁液,造成玉米结实率下降,一般可减产15%~30%。据2020年8月初调查,平均有虫田率达68.4%,有蚜株率平均21.6%,最高有蚜株率达43.8%,单株蚜量120~300头,高者达600头以上。在2021年8月初普查田间有蚜株率,一般田块为8.1%~28.6%,严重田块蚜株率71.2%;单株蚜量150~600头,高者达800头以上。近两年发生程度高于常年,属于趋重发生年。玉米螟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在心叶内集中为害,表现出“横排孔”的典型症状,俗称“花叶”。2020年和2021年普查花叶株率分别为13.4%、15.2%,均高于常年同期。
1.4偶见病害大发生
玉米锈病在常规年份属于偶发性病害,发生较轻,通常不会造成明显危害,一般不需要防治。近年来,该病发生连年趋重,局部地区大发生,已成为本地玉米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锈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4种,危害本地玉米以南方锈病为主。该病只能在南方越冬繁殖,7-8月随台风气流不断传入本地,一般8月上旬见病,8月中下旬进入显症重发态势,9月中下旬暴发。一般发生较轻的田块,可减产10%~20%;防治不力的重发田块,可减产60%以上。据2020年9月中旬调查,田块发病率91.2%,病株率62.2%,叶发病率为18.3%;2021年9月下旬调查,田块发病率100%,病株率82.2%,叶发病率为34.6%;未治重发田块,病株率、叶发病率都达100%,总体发生是近几年最重的年份。
1.5新发生病虫种类多
夏玉米常发生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小地老虎、玉米螟、粘虫、蚜虫等。近年来的病虫害普查表明,玉米顶腐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蓟马等新发生病虫害呈常态化发生,主要发生在苗期至喇叭口期。玉米顶腐病主要症状是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黄化,可分为细菌性和真菌型两种。种子带菌致使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病区不断扩大。据区植保站调查,一般田块发病株率为5%~30%,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较大,是夏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型病害。玉米茎基腐病也叫玉米茎腐病,可分为细菌性茎基腐病和真菌类茎基腐病,苗期主要是细菌型茎腐病,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在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发生软化,并散发出恶臭味。据田间调查表明,局部田块发生较重,发病株率在5%左右,对夏玉米生产造成潜在威胁。玉米蓟马主要危害时期在苗期,以成虫和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幼嫩部位,致使心叶不能展开,卷曲呈“牛尾巴”典型症状;该虫体形较小,隐蔽心叶危害,不易被注意,如不及时防治,将会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2021年7月,根据农户反映投诉,本区局部区域此病害发生较重,部分严重田块绝收改种。
2病因分析
2.1重发病虫入侵速度快、危害范围广
近年来,在夏玉米生产管理方面,影响玉米产量最大的病虫主要是草地贪夜蛾和南方锈病,其具有入侵速度快、暴发力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为大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中,草地贪夜蛾具有适应性强、能吃、能生、能飞的特性,是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境迁飞性重大农业害虫,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虫“黑名单”,其取食性强,能导致玉米产量损失严重,已成为夏玉米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玉米南方锈病只能在南方低纬度玉米种植区越冬繁殖,每年7~9月随台风不断迁入本地为害。近年来台风活动比较频繁,连续的台风不仅带来强降水,还能让夏玉米田内锈病孢子充足,成为初侵染源。本地8月上旬气温较高,锈病孢子还处在休眠期,玉米感染症状不明显。待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随着气温下降,再加上台风降水带来的高湿环境,导致玉米南方锈病在夏玉米上暴发流行。
2.2耕作栽培管理不足
2.2.1耕作栽培方式变化
六合区夏玉米种植以“小麦-玉米”茬口为主。近年来,全面推行秸秆禁烧、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留茬免耕等栽培方式,造成田间秸秆大量残留,为玉米病虫害残留提供了滋生环境,增加了玉米病虫害的越冬基数,致使玉米螟、玉米蓟马、玉米茎基腐病等玉米常规病虫害趋重发生。
2.2.2品种引进不当
随着种子市场的全面放开,玉米品种混杂繁多,种子经销商受利益驱动,盲目销售白皮种子、套牌种子,让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造成頂腐病等新病害不断发生。
2.2.3管理措施不到位
新的病虫暴发,群众认识不足,防治措施不配套,造成损失严重。本地农户只重视稻麦、蔬菜病虫害防治,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新的病虫害发生,大部分农户凭借稻麦、蔬菜防治经验,用多菌灵防治锈病,用杀虫双、溴氰菊酯防治斜纹夜蛾,用药品种不对路,往往造成病虫害难于控制;另外,玉米属于高杆作物,生长后期手动喷雾很难到位,对暴发性病虫防控效果不佳。
2.3技术服务偏弱
玉米虽属于六合区第三大粮食作物,但在技术服务方面还偏弱。在测报体系建设方面,目前虽在各个街镇建立草地贪夜蛾监测点,通过性诱、光诱、高空测报灯测报,密切监测虫情动态。但针对锈病、玉米螟、蓟马等病虫害,还没有完成系统监测布点,不能够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全区有效防控。在技术服务力量方面,基层农技人员主要重视稻、麦、油及蔬菜层面的技术指导,对于玉米生产技术服务的知识储备略显不足。特别是针对新发生的病虫害,应对能力偏弱,不能及时了解病虫发生特点,未能掌握针对性防控措施,难以指导科学防治。在玉米蓟马危害识别上,指导服务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农户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而引发种子纠纷事件。在南方锈病防治方面,因属于偶发性病害,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造成防治不力,重发田块可减产60%以上。
3防控措施与建议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群众认识
针对目前玉米新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工作,要加强宣传与培训相结合,提高群众的认知度。一是加强宣传工作,普及防控知识。充分利用微信短信、技术明白纸等形式,及时发布病虫发生信息,提高广大农户知晓度,积极主动的抓好防治。二是抓好科技培训,确保措施到位。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观摩活动,普及新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群众认识,积极开展科学防治,确保各项措施到位到边[1]。三是针对新发生的病虫害,积极示范推广新农药、新药剂,引导农户针对性用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面对高杆作物玉米病虫防治难点,可通过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引导农户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2]。
3.2抓好市场监管,确立主推品种
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确保农户能够买到合格的玉米种子。一是在每年春播季节,区农业执法部门联合各街镇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行动,以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种子为重点,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无标识标签包装的种子等违法行为,全面杜绝销售白皮种、套牌种等违规现象;二是积极开展创建“诚信农资经营门店”活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资经营单位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区种子管理部门做好优质、高产抗病玉米品种的遴选工作,明确本地区主推品种,示范推广新品种,改变当前玉米种植品种繁多的局面;四是通过申报市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安排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促进玉米主推品种、包衣种子的推广应用,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源头上控制新病害入侵,压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3.3建立监测体系,指导有效防控
近年来,基层测报测报体系日益弱化,面对玉米病虫害的突发及新发生,仅靠简单的人工调查已经无法满足测报防控需要[3]。目前,虽在各个街镇建立草地贪夜蛾监测点,通过性诱、光诱、高空测报灯测报,密切监测虫情动态[4],但针对锈病、玉米螟、蓟马等常规病虫害以及顶腐病、茎基腐病等新发病害,还需完善系统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指导全区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已于2021年12月7日经农业农村部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2年1月24日起施行,其中第九条、第十条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提出要求;第十一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应当加强农作物病虫害观测场(圃)、监测检测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强化必要的监测调查交通工具保障。因此,下一步区农业部门及植保机构要加强基层测报网络的建设,针对不同地区玉米种植特点,按照《办法》要求设立监测点,抓好玉米病虫害的测报,有效应对突发、新发病虫害的发生。
3.4强化岗位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面对当前玉米病虫害的突发及新发生,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岗位培训,积极储备应对知识,掌握针对性防控措施,指导科学防治。一是对于目前基层在岗人员,应组织参加省市植保类农技推广人员高级研修班,提升专业素质、服务能力,以应对业务不熟悉、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5];二是根据《办法》第十条、第十三条,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或聘用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服务。街镇级承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人员,可通过统一招聘考试引进植保方向人才,提升基层监测服务能力;三是在夏玉米生产管理关键时期,要克服麻痹思想,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基地,开展玉米病虫害田间普查,实行田间定点监测与大田定期普查相结合,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指导农户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效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朱训泳.六合区植保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21,9(7):101-103.
[2]刘孝慧,朱训泳,殷晓蓉,等.南京市六合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植保,2016(5):12-15.
[3]卢鹏,朱先敏,张芳,等.江苏省近5年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2):41-44.
[4]朱训泳.南京市六合区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措施及工作思考[J].湖北植保,2020(6):16-18.
[5]朱训泳,刘学良,祁小林.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以六合区马鞍街道为例[J].基层农技推广,2018,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