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重开对话走廊的探讨

2023-05-30 13:46邓杭
对外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对外宣传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内容提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关键词】对外宣传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一带一路”

南希·斯诺(Nancy Snow)为美国知名学者,中国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讲习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学荣休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新闻、媒体及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东京凯睿安达(Kreab)战略沟通高级顾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传媒系名誉教授。曾任职于美国新闻署、美国国务院、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组织、政府机构,并担任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等多国的公共外交顾问。出版《宣传圣典》《信息战》《宣传与美国民主》《全球视角:战争、媒体和宣传》《真相是最好的宣传》等著作,在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政策咨询等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22年11月,斯诺教授在结束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聘期后,接受了此次专访,就中国对外宣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等议题阐述了看法,以期对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有所启示和借鉴。

“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是导致冲突的根源

问:美国是传播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传播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您在美国学术组织、政府机构的研究和工作经历,可否介绍下美国政府是如何做宣传的?他们如何设置针对中国这个议题的宣传?

斯诺:美国并没有真正使用“宣传”的概念,因为“宣传”在美国语境中有负面含义。到20世纪60年代,“宣传”这个词已经过时了,即“宣传学”慢慢在美国褪去热度。美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使用“宣传”这个词,但使用其他术语来替代“宣传”,例如“战略传播”或“战略影响力”,军事领域则使用“心理战”或“信息行动”等名词。虽然美国通常将“宣传”与封闭、专制等负面含义相联系,但我认为“宣传”是中立、中性的定义和背景,它取决于宣传者的意图,可以有坏的宣传,也可以有好的宣传。每个政府都在搞宣传,美国也是高度宣传的国家。

我关注美国对华宣传的语境研究,即美中关系的宣传语境。语境很重要。显然,美国在大力进行对华宣传。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认为亚洲只能有一个强权政治(应该是美国),不能允许中国主导亚洲。因此,美国利用宣传和说服,来宣扬民主、普世的价值观或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从美国总统到国防部部长、国务卿,他们在演讲中都透露了美国的宣传。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他们想要控制亚洲,这就是导致这场冲突的语境。当我们谈论中美贸易战时,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而是一场意识形态之战、心灵之战。

问:世纪疫情叠加地缘冲突,当今世界动荡不安,中美关系也陷入了建交以来的低谷。您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历史、现状,以及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发展?

斯诺:我与北京、与清华大学有着15年时断时续的联系。这15年间,我从未见过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竞争达到如此激烈的情况,甚至比冷战期间美苏的意识形态之战更为严峻。冷战时期,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①制作了《我们为何而战》等系列宣传电影,向公众解释年轻人为捍卫美国的价值观而牺牲。冷战期间有个词叫做“接触政策”,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了沟通热线。当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因为有这种“接触政策”,最后消除了核战争的危机。这种沟通热线实际上是有效的。

当前的中美关系中,缺少这样的沟通热线。尽管美国政治极化、政见不一,但有一件事可以把共和党和民主党等国会议员团结在一起,那就是反对中国。这使两个主要党派以及政治精英们在意识形态上更为同质化。我们正在为沟通创造条件,但两个国家就像行驶太快的货运列车,彼此对对方有很多未知。虽然中美两国存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差异,但两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需要相互合作、改善关系,以实现包括流行病、气候变化和核扩散在内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问: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坦诚交流,寻找改善中美关系的解决方案,例如2022年7月,美国史带投资集团董事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莫里斯·格林伯格(Maurice R. Greenberg)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我们想重建美中关系》②。这一倡议也得到中方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响应。在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当下,应该如何重建中美沟通渠道?

斯诺:重建中美沟通渠道,必须得有一些冒险者。他们不仅要勇敢地站出来,还要在中美关系上富有远见,从人性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讲述多元丰富的故事,呈现各式各样的生活,展示人类美好生活的多样性。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让人相信共同的人性,从而成为沟通的第二渠道。

在战略沟通课上,我被中国学生制作的3分钟视频感动了。它讲述的是清华的故事,不仅关注了学生、教授、校长,还有校园里的自行车修理工,这些身边每天帮你做事的人。它让我相信每个人都在为共同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宣传片。这种宣传方式非常感人,能让彼此的联系变得密切。

回到美国后,我将回顾过去幾个月回到中国的经历。我喜欢待在中国而不是日本,因为日本受到美国的照顾,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今中美两个大国陷入了僵局,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让两国加强沟通和理解。中国和美国不是说非得相爱,应该是相知,现在要回到相知的阶段。

“中日经济的热度能抵消政治的寒意”

问: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斯诺: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已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生前最后一本书《中国与日本》的书评③。傅高义曾问道,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共同努力,造福彼此和世界其他地区。我认为要改善中日关系,必须防止助长仇恨和消极情绪,尤其是在网络上不要互相攻击。学术研究表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正面新闻要比负面新闻少得多,而且负面新闻比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媒体喜欢迎合极端观点,中立意见很少在媒体中呈现。诸如愤怒、仇恨的煽动性情绪,在网上很容易让人产生群体归属感、引起强烈共鸣。

全球年轻人都渴望理解和超越藩篱。中日作为邻国,一定有办法可以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中国和日本最重要的是相知,努力加强人民之间的关系,让大家彼此了解对方,避免孤立和猜疑,只有相知才能推动睦邻政策。其实中国和日本都是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非常推崇教育,人民热爱求知、好学多思。中日两国虽有历史创伤,但当下的合作空间非常大,两国的共同点可以弥合分歧和历史伤痛。虽然大多数媒体集中报道中日的政治和政策冲突,但实际上两国在区域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相当紧密,这有助于拉近两国的政治关系。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两国的经济关系热度仍能抵消政治的寒意,可以尽量化解所谓的“政冷经热”。

在我的余生里,我将参与中美关系,然后是中日关系,因为这两个国家需要更多合作,它们在经济、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具有融合度。也许,日本还可以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扮演调停者的角色。

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敌对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乒乓外交”在中美建交中发挥了特殊的沟通作用。中日建交也经历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经济、体育、文化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国家对外宣传的目标?

斯诺:在我小时候,尼克松、基辛格来到了中国,中国和美国通过“乒乓外交”缓和了两国关系。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历史性事件。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不仅通过外交官,也有艺术交流,比如松山芭蕾舞团。我推崇经济外交、体育外交和文化外交。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尽管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政治上的不信任、历史上的冲突和战争,以及由历史和外部介入导致的紧张的地缘政治氛围,但经济联系始终让双方互相连接。两国需要合作而不是对抗,这对于恢复两国的经济也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笔友,人们会互相写信。如果你在另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笔友,这会影响你对那个国家的看法。因为你现在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就不希望那个国家受到攻击或发生不好的事情,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朋友。某种程度上,现在中美关系需要让美国人知道中国普通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需要了解中国人民。

信息本身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必须用多愁善感来包装它。在中国,触动我心灵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就是个人指纹,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没有相同的故事,因为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经历,会遇到不同的人。通过交谈,可以找到触动心灵、打动情感、有效说服的东西。人们会被那些真正触动灵魂的故事所吸引,比如思乡等怀旧题材,这往往比事实更有说服力。

问:1977年英国友人费里克斯·格林(Felix Green)④曾指出当时中国对外宣传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很多好建议,包括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如何提高对外宣传的说服力等。您在中国、日本、美国工作生活多年,也有很多关于日本、美国对外宣传和信息战的论述,您对改进中国的对外宣传有何建议?

斯诺:我们倾向于在日本、在中国谈论老年人和保护老年人,但必须讲述他们跨越几代人的故事,這是历史的传承。我们也喜欢谈论儿童,总有一天他们会改变世界,这是未来的希望。这些都具有吸引力,也将真正有助于削弱政治的尖锐力量。如果宣传中为尖锐的政治提出理由,会令美国人太害怕,也不那么容易令人接受。很多美国人并不真正接受官方说法,西方媒体创造了一个词叫“战狼外交”,就是指向中国的外交具有一种“侵略性”。虽然美国才是真的有侵略性,但往往会把对方说成“侵略者”。

我曾获邀参与研究如何向世界推广日本文化,那时我是作为一名国家品牌和公共外交顾问的身份。我们讨论如何让日本实践其富有创造力、个性驱动的对外叙事,从而让日本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当时,我就日本如何改进对外叙事提出了一些建议⑤,让它更好地向世界讲述它的故事,包括充分利用外国人才,聘请有媒体关系、公共外交经验的外籍人才为其所用,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借嘴说话”;培养精通外语、富有魅力的新闻发言人,更好地发挥发言人和发言人办公室的作用;日本还应加强与各国大使馆的联系,经常同外交官开展对话讨论。鉴于日本有一些很好的大学,我也建议他们进一步提高本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地位,通过合作研究和引进著名国外学者等方式,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往交流,进而提升日本的国际形象。

我引用美国学者拉尔夫·凯 . 怀特(Ralph K. White)所说,⑥除非我们能够超越这些相互敌对的形象,否则真的无法敞开心扉去理解。教育是关键这是老生常谈,但我真的相信教育的力量,否则我不会对任教的大学如此忠诚。教育是一种真正保护自己免受偏见、成见的武器,因为可以用智慧和开放的力量武装自己。大学传播知识、具有开放性,通过大学开展交流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也比政府开展宣传更为有效。

“‘一带一路是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

问:由于政治、文化、历史等原因,不同国家对同一问题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存在很大差异。针对不同国家,如何开展有效的对外宣传?

斯诺:中国的对外宣传在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西方媒体制造了一个僵化的、污名化的债务危机,即中国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让一些发展中国家负债。美国方面,中国的赴美留学生大部分是学理工的,美国对中国理工学生态度不友好,担心他们会夺走美国的技术优势,于是将这种宣传放大。欧洲方面,有些国家对中国似乎越来越不满,希腊成了这种反华情绪的前哨。美国担心中国控制希腊的重要港口,所以现在对希腊有一个战略宣传,不希望希腊变成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中国需要向世界讲述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中国想要绿色经济和洁净空气,不想要污染和废气,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地方。中国通过叙述这些问题、阐明付出的努力,作为一种对外的说服方式。

问:中国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您对中国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有何建议?

斯诺:对外宣传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关心当地人民。中国专注于“一带一路”倡议所影响的沿线国家,它不可能只与中国有关。因此,中国对外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时,要避免总是谈论中国,应该多讲一些沿线国家人民的故事,把叙事的焦点放在人的身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事业,我认为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不只是介绍修建了多少道路、水坝或其他项目,而是告诉世界关于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经济的故事,或者“一带一路”倡议对周边牧民、无业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获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应该把“一带一路”作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

问:外国媒体或外国公众经常对中国有些误读,甚至污蔑和诽谤,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人权、网络安全等领域,这对中国的对外叙事产生负面影响。请问中国应该如何有效应对,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可信度和美誉度?

斯诺:中国已经逐渐崛起为大国,而且中国未来肯定仍是大国。2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是为了帮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社会。在我们这代美国人看来,俄罗斯一直在宣传中被描绘成敌人,但是俄罗斯在走下坡路。我们小时候被告知要“光盘行动”,因为想象在遥远的中国,中国人还吃不饱饭。但现在它是一个发展中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崛起,让世界措手不及,也让美国无从适应。

在现在的美国,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实体产品,但是中国的宣传产品、信息产品、新闻产品没有真正进入美国家庭和美国社会。这让我想起当年日本崛起,日本产品在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威胁到美国经济。当出现《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⑦这类书籍时,美国人感到了威胁。因为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告知,我们有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国家。于是,美国开展了破坏日本形象的宣传,对日本人进行非人化宣传,把日本人说成商人。中国的崛起,和当年日本的崛起一样,对美国是个威胁,所以美国对中国做了同样的事情,只把中国制造物化成产品,而不是看成中国人、中国社会。

“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

问: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您认为哪些中国故事对外国政府和外国民众具有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怎样是中国故事好的叙事方式?

斯诺:与中国有关的多样性意味着吸引力,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多样性”在美国是一个流行词,我们通常从种族、信仰、宗教等方面来看待。中国拥有56个民族、地理区域广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我不仅通过北京或上海的镜头来看待中国,还接触了更广阔的农村地区,人们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比较的是真正的城市和农村,他对农村真诚、真实、脚踏实地的价值观赋予了更高价值。

公共外交经常被定义为一种政治传播战略的形式,目的是要影响另一国家的公众及精英阶层的意见,从而改变目标国的对外政策以符合自身利益⑧。法国社会学家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 ⑨在《宣传》一书中提到了世界上三大宣传板块: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认为,宣传不是针对农民的,是针对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知识分子。因为,农村地区的人民不是政治宣传的目标,不受政治宣传的影响,也对此毫无兴趣。

美国政治宣传的目标是有影響力的意见领袖。当我在美国新闻署工作时,美国会把外国的记者、未来的首席执行官、大学教授、电影制片人带到美国,近距离地向他们讲述美国故事,这是美国政治说服计划的组成部分。美国新闻署不会把其他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带到美国,因为这部分人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美国只会关注一个国家前15%的人,其他85%的人将通过大众广播接触到美国的故事。

问:您曾强调公共外交的开放性和参与性⑩,这种开放性和参与性是否适用于对外宣传?您提出借助来华的外国人来宣传中国,如何做好这部分目标群体的工作,使他们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助力者?

斯诺:雅克·埃吕尔提出两种主要的宣传方式:一是煽动宣传;二是整合宣传。煽动宣传是让人们基于愤怒采取行动,关注宣传在舆论形成中的短期行为。整合宣传更多用于内部,通过教育、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等方式,使个体逐渐接受既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将人们融入一个更大的事业,因而具有深远影响和持久作用。当一个国家拥有组织良好的人口,比如中国,整合宣传会比美国做得更有效。

在清华大学的苏世民书院,我与来自30多个国家的访问学者共同生活和学习。我们在相互尊重、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国际化学习,大家充分交流、分享见闻,目标是超越界限、跨越栅栏。中国应该继续把世界上的优秀年轻人带到这里,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一切,就像苏世民学者项目一样,这将是有效的。如果给他们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能真正打开人们的思想。目前中美交流的学者比较少,将来应该更多一些,这是个人对个人的教育,个人和个人的交流更容易入心入脑。

美国在19世纪、20世纪都是这样做的。美国政府在二战后的冷战期间强调交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日本也在明治维新时代,派出很多人去欧洲学习。中国人也会走出国门去探索不同的方式。中国应该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资金,这可以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包括讲述中国对教育的热爱、尊重和投入。

问:信息社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播形态,也推动了媒体变革,一些国家将对外宣传的重点转向了社交媒体。中国的对外宣传要如何应对信息化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斯诺:在全球化、透明度和可信度不断增加的信息社会,人们拥有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真正了解、掌握的信息却不多,往往陷入“信息丰富,知识匮乏”甚至认知偏差的困境。认知偏差指的是忽视那些我们不认可的信息,或者随大流的从众效应。因此,力量与说服变得日趋重要。当今,力量与说服依赖于信息和传播技术,说服者需要广泛地了解信息,以跨越数字鸿沟造成的知识鸿沟。

从字面上看, 互联网只是一个相互连接的计算机或智能设备的集合,它只是一个平台和渠道。互联网能做什么,取决于我们在网上释放了什么信息。根据我在美国的经验,政府的正式宣传项目在网上几乎没有影响力,因为大多数人美国人都会质疑政府,对政府资助的想法有所怀疑。美国人更加信任现在年轻人的新平台,这是更多基于分享的同伴信任。

中国现在的对外宣传渠道主要来自国家层面。尽管中国政府在外宣方面投入很大,也积极推动很多国家级媒体在海外落地,包括在推特等海外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推介信息,但我不认为这在国际环境中非常有效。因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很多政府,会对此进行反击、对冲,也就是“反外宣行动”。但是,民间与民间的交流一般不会有这种反制和对抗。在对外叙事上,必须把庞大的国家分解成村庄和地方等微觀视角,用民众口吻去讲述个性化的故事,从而带给人浪漫和希冀。

邓杭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美国经典好莱坞时期著名导演,拍摄了二战时期美国最著名的战争宣传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影片在激励美国青年参军、宣扬美国价值观方面效果显著。

②王慧:《美国史带投资集团董事长:我们想重建两国关系》,观察者网,https:// 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2_07_07_648298.shtml?s=zwyzxw ,2022年7月7日。

③Nancy Snow:By working together, China and Japan can revive their economies,Nikkei Asia,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By-workingtogether-China-and-Japan-can-revive-their-economies# ,September 29th,2022.

④费里克斯·格林(Felix Green):英国作家兼电影制作者、英中了解协会副会长。1977年,费里克斯·格林对中国的对外宣传提出了一些建议,邓小平对此作出批示,认为格林的意见很重要。

⑤Nancy Snow:9 Ways Japan Can Better Tell Its Story to the World,The Diplomat,http://thediplomat.com/2014/09/9-ways-japan-can-better-tell-itsstory-to-the-world/ ,September 29th,2014.

⑥拉尔夫·凯 . 怀特(Ralph K. White):美国和平心理学家,关注和平问题以及心理学家如何为和平作出贡献。

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所著。该书肯定了日本社会模式的成功经验,希望发展速度趋缓的美国向日本学习。

⑧[美]南希·斯诺:《21世纪的力量、说服和公共外交》(褚萌萌译、曹书乐校),《全球传媒学刊》,2015年第4期,第131-136页。

⑨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 法国著名学者,当代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之一,代表作有《技术社会》《宣传》《政治的幻觉》等。

⑩周庆安、赵文才:《国际知名学者南希·斯诺谈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上)》,《对外传播》2016年第7期,第24-27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对外宣传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浅议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模型构建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不同认知评析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