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琦 周坤
摘要: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回应系列重大课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回答中国之问为实践起点,以回答世界之问为宏阔视域,以回答人民之问为价值旨归,以回答时代之问为驱动力量,这一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厚植天下情怀、凝聚磅礴力量、引领民族复兴中生动彰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22-07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18从理论深化拓展的一般规律看,“历史從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3]。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回应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我们要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的精神准确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逻辑,进而不断用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胜利。
一、中国之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起点
尽管可以依据不同学科背景和分析范式对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类别划分,但其中具有本原性价值、起到统领性作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一位问题是道路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4]“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5]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指向具象化的路径、方位,还代表着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目标追求与未来愿景,立场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既定不变的教义,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历史发展相结合、同人民命运相结合,从而对中国道路问题进行理论解答,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面对的实践课题。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也是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所取得的根本成就。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与此同时,它遇到三大外来挑战,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颠覆一个王朝。”[6]一百多年前,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时代境遇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将何去何从、发展道路在何方,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关注。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7],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和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艰难困苦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之“矢”,射向中国实际之“的”,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摆脱屈辱、寻求独立的艰难历程,在革命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其间,中国共产党人既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研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又不局限于具体文本表述和单一的理论观点,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笃行真理,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深厚的中国底蕴和鲜明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物质条件、制度保障、文化基础、社会民生等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2]4-5,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需要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既反复强调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明确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顺应新变化、破解新难题、引领新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22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回望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70,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的庄严宣誓,也是我们在不断回应中国之问中奋勇前行的立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而且从更为本质的层面揭示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一方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推动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坚定信仰信念、掌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反映人民愿望、通达美好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2]20,特别是在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中,我们必须在矢志不渝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以中国之路印证中国之理,以中国之理回应中国之问、引领中国之路,久久为功,砥砺前行。
二、世界之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宏阔视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世界历史交往及发展趋势看,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回答世界之问中向前发展的。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殖民地,剥削、掠夺巨额财富,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但同时也使世界体系中的各种矛盾凸显出来。对此,尽管西方思想家试图从不同角度回答“世界怎么了”这一时代之问,但无论是主张走回头路、寻找“世外桃源”或是仅从精神层面进行形而上的反思,这些方案都是在回避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触及问题本质,更谈不上解决世界之问。1848年2月底,《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德文版在伦敦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19世纪,但却致力于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实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创造各种历史机遇,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在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立足中国实际聚精会神抓好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而且以更为宏大的视野、更具战略性的思维全面审视复杂形势,在回答世界之问中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8]对“世界怎么了”的追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清醒和思想自觉,从认识论角度看,如何认识分析和理性看待当前世界之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拓展的外部环境。对“我们怎么办”的阐述,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担当,即从实践角度出发,基于对“世界怎么了”的准确判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解决方案和如何践行这一方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60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各国人民期盼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在矛盾的次要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深层次矛盾突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害深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国际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回应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分析历史趋势、回应时代之问、践行职责使命。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阐释并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回答世界之问,体现在“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9]上。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样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不仅要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树立大历史观,积极拓展世界眼光,准确把握历史趋势和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因而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基于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演进、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促进国际交流、人民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人民之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旨归
判断和衡量一种理论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标准具有多维性,但首先应衡量的是这个理论是否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强化战略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来自人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2]19。在马克思主義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都是从意识决定存在的角度出发,将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及帝王将相,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人的社会实践具有现实性特点,人民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为此,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谋求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和能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从理论创新的周期性运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基础来自人民,且理论创新成果的评价同样来自人民。因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寻求源头活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深深扎根人民实践、融入人民生活。
“为了人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着眼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作为引领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化解实践难题中不断彰显出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效力,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倾听人民心声、关切人民所需的过程中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党的理论创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是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需要的正确回答。同时,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认同、所拥有的创新理论。此外,还要注重科学理论对人民的实践引导和行为规范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体系,统筹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日常化形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造福人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落脚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也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长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发展史,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百年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实践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时代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46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时代之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驱动力量
时代是出卷人,每个时代总会不断提出不同的问题,只有直面现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从容剖析时代课题,找到前行的路标,推动时代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11]在党的历史上,虽然各个时期的时代课题不同,每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客观形势、主要任务各有侧重,但奋斗主题却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的背景下,党领导人民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系统、深刻的科学理论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事业,既找不到可借鉴、可学习的成熟经验,也没有可参考、可复制的固定模式,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耦合,在回答时代之问中接续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实践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存量性与结构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局部性与全局性相互交织的改革任务和风险考验,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对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研判,高度凝炼和概括了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2]。正是在回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新方位、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带领人民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新的赶考之路前景美好、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未来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儿女正以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航程。但是,前进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2]20,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开放性品格、超越性特征及方法論功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其理论原则能够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政治意义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命题,并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坚持”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把握运用好“六个坚持”,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新征程上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新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8.
[5] 杜尚泽,叶帆,桂从路.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 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N].人民日报,2022-10-14.
[6]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0.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7.
[9] 颜晓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N].人民日报,2022-05-06.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11]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2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26.
[13]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Abstract: It i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it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s based on certain theoretical logic, and it i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responding to a series of major topics. To open up new space for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is to take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China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ractice,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the world as a broad visio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the people as the purpose of its value,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as the driving force. This theoretical logic has been vividly demonstrated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road, cultivate their feelings for the world, gather strength enough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責任编辑:杨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