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
摘要: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有机构成,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和崭新表达;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正确把握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抓住和解决本质问题、大问题、真问题,而不被现象性问题、假问题所迷惑和遮蔽,形成解决问题与发展主义的良性互動;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牢牢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形成新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问题导向;六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D61;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05-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报告在讲到坚持问题导向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源头活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精髓要义,形成了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逻辑的新鲜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现实面向和理论目标。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新时代表达
坚持问题导向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而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新时代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凝炼,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崭新表达形式。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原理,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识出发。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就提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强调把握和回答时代问题是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所在。19世纪40年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应该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把握时代、认识世界,而不是从主观意志、绝对理念、人为原则出发:“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这是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从现实出发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19世纪70年代,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批评杜林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4]这种对待事物的唯一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突出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和问题出发。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集中体现了“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集中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论原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5]这就是强调人的认识是从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出发,首先形成感觉即感性认识,再对感觉进行提炼而形成思想即理性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集中体现为现实存在的问题,从客观实在出发就是要从问题出发。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怎样发生发展的、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认识发生论、认识过程论、认识结果论问题。认识发生问题就是要揭示认识的本质或者认识的来源问题。毛泽东突出强调,人类的认识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生存、生产和发展中面临着自然的、社会的,以及各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就是人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人们就是在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实践,并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认识。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是新时代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凝炼和表达形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实践、认识的基本观点发展成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6]问题导向就是事实导向,就是实际导向,就是要从事实中、从问题中去发掘、去研究,得出真理性的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
第四,问题导向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立足于当今时代实际而做了聚焦阐发和创新发展。问题导向牢牢立足当今世界变局、时代特征,立足新时代中国的战略全局,站在实践和理论前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性。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时代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时代有贯通性但也有不同的特征。这是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是两大社会制度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时代出现了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提出了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去概括、把握、总结、解决,这是问题导向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握好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
问题导向突出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离开了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就没有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但是,强调问题并不是不要主义,没有主义的指导,理论发展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我们在把握问题导向时,一定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以解决重大问题为中心,以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为目的,以主义为引领来解决重大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坚持和发展主义,形成解决实际问题与推动理论发展的良性互动,既不能离开主义而陷入问题丛中迷失方向,也不能脱离实际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主义。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传承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期就牢牢抓住问题与主义关系的传统,既不是离开主义而陷入问题碎片化,又不是离开问题而陷入对主义的教条化。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进行的第一场争论就是“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就发生分裂,李大钊、陈独秀等走向了马克思主义,而胡适等人则坚持改良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1919年7月20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改良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公开争论。胡适提出,当时思想界的弊病是“空谈主义”而不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为此,他提出“要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要“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7]他列举了诸如人力车夫、娼妓等一系列问题,极力反对各种“外来进口的主义”,倡导实验主义的改良而反对陈独秀的“根本解决”的革命主张。很明显,他所批评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不久,他就在《我的歧路》中明确讲道:“1919年6月中……国内‘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8]胡适的文章发表后,李大钊于1919年8月17日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击,在文章中正确阐明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9]。就是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实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1920年11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也突出强调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强调要成为主义的结合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0]。这里所强调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积弱贫困的问题。随后,他反复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反对无政府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不适于中国的理论,要把中国作为“下手处”[11],脚踏实地解决好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
显然,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之际,就在问题和主义关系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突出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着力解决中国和世界的大问题,首先解决了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推向新的阶段。我们在今天理解问题导向时,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撂在一边,只是盯住具体问题,那就违背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违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抓住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形成新理念新观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站在人民立场上,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去深度地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实现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引领和指导,就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看似在研究问题,但实际上对人民、对国家、对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脚踏实地地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方面,党的百年奋斗留下了宝贵经验。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一方面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抓住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制定了包括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开拓前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抓住和解决本质性问题、大问题、真问题,而不被现象性问题、假问题所迷惑和遮蔽。
一方面,问题导向所讲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决不能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离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以问题导向的名义取代了指导思想和制度方向。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离开这个大前提而陷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泥淖之中,陷入一些“伪问题”的陷阱之中。现实中,有一些人按照某些外来理论框架甚至外来势力的要求,刻意制造某些所谓的“中国问题”来批评我国的发展决策,力图用他们制造出来的问题来影响社会舆论,引发社会热点。例如,有的人提出“站在党的立场还是人民的立场上”的问题,恶意挑起党同人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其实就连问题的提出者都非常清楚,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根本就不存在两种立场关系的问题;一些人提出所谓的“党大还是法大”“中国共产党登记问题”“党的选举合法性问题”等,这完全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政党理论套用中国,用西方的多党制、选举制等政治模式来说中国的事情。新中国就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革命斗争胜利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根本不是西方那种靠投票选举而产生的,何来“选举合法性”问题?新中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内在统一,党章明确规定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何来“党大和法大”的问题?这根本就是不成立、不存在的伪问题,制造这些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否定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要鉴别真假、判明真伪,消除假问题带来的迷雾,绝不能被这些假问题所遮蔽而成为西方理论话语的俘虏。
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所讲的问题是本质性的大问题,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枝枝节节的琐碎问题。问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体现,矛盾有主次之分,问题有关键和枝节之分。一些人热衷于抓住一些枝节的、现象的问题做文章,而对关乎人民生活的真问题、大问题却不闻不问。例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就是针对一些只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干部,这些干部往往是年底到某个贫困户家里送点慰问品、拍个照就算扶贫了,没有真正去解决导致群众贫困的根本问题,没有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设计、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去下手,结果年年扶贫年年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坚决反对搞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主义花架子,反对停留在现象性的琐碎问题上,而是抓住真问题、攻克大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解决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小康社会追求。
三、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抓住并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问题导向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开始实践工作、进行理论探索的科学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突出现实针对性,在解决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中推进实践创新。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牢牢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上,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尽管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是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教训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宣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
沿着这条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实现重大历史飞跃,中国国情发生根本变化,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3]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就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主题,扭住不放,毫不放松。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问题,面临新挑战,我们要下大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改变它、动摇它。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也面临严峻挑战,有的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动摇,一些西方势力趁机施压。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顶住压力,渡过难关。当时,江泽民就突出强调,必须划清两种改革观的界限,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不是走向资本主义”[14],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绝不是要改变这个制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严峻考验面前坚决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牢牢抓住根本主题,遇到困难克服困难,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棒接着一棒往下传,一代接着一代加油干。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坚持问题导向,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最关键的导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重大时代问题,这是问题导向又一个层面的要求。这就是要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最新发展态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结合起来,回答和解决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例如,正确判断我国的历史发展方位,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阶段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深刻总结历史发展,科学分析当代现实,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他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奮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5]这一重大科学判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基本国情、确定党的基本方略,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又如,如何看待当今时代本质和特征就是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提出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过程当中。他指出,从时代的根本性质和人类历史发展现状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所处的“大的历史时代”的判断并没有过时,当今人类依然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6]。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入经济持续低迷、社会治理乏力、两极分化加剧、政党倾轧严重、社会严重撕裂之中,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显示出勃勃生机,“东升西降”“社兴资衰”的新趋势已经出现。在此百年变局之下,世界人民要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再如,随着执政时间越来越长,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状况也势必发生重大深刻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而复杂,“四种危险”严峻而尖锐,党能否经得住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的辉煌,成为党和人民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清醒,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判断,提出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重大思想,领导全党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把握和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汇聚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正是通过对这些重大课题的回答和解决,我们制定并成功实施重大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的伟大变革,这些伟大变革是在把握问题、解决问题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十年间,党和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1]这三件大事及其历史性胜利,凝聚着十年来党领导人民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四、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坚持问题导向时,提出了重要理论任务,即“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这就是强调,要在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的理论创造,“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17],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抓住关键问题,聚焦重大问题,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创新性理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黨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繁荣发展抱着担忧和恐惧心态,想方设法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些人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情况一度存在,管党治党一度出现宽松软的情况,某些领导干部的“两面人”现象严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问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些都是进入新时代之际,我们面临的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关乎人民幸福生活、关乎时代特征和世界格局变化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急剧发展变化的实际,以巨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勇气,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发展逻辑。在创新性实践中形成创新性做法和经验至关重要,但是经验如果一直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就缺乏普遍性意义,因此必须对这些经验做理论提升,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重大飞跃。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突出强调,经验向理论的上升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在阐述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时,毛泽东特别强调,就是要通过“求”这个研究过程,从事实和经验中得到科学理论之“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时,他一方面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8],另一方面强调“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19],也就是要把中国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理论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他带领全党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历史发展和辉煌成就,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等十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他着眼于实践本身和客观形势的新发展,分析新的时代特征和矛盾变化的趋势,不断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理论创新的素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十六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成功做法和丰富经验。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创新勇气和理论智慧,在回答重大实践问题中捕捉新的理论生长点,在总结经验中创造新理论,把成熟的实践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重大理论观点,例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标识性概念,形成了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站在时代、实践、真理、道义的制高点上,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习近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和提升,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多年的创立、发展、丰富,已经日臻完善,在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策略和科学思维等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的理论阐述,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大思想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着深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丰富深刻的内涵,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重大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旗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们首先要学习好掌握好这个理论,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同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新时代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生长点,研究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新的历史性课题,着力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总之,坚持问题导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在新时代的新表达;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遵循,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5]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314.
[8] 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8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305.
[10]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7.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18-12-19.
[1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0.
[1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2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2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Abstract: Adhering to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i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t reveal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the times, and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and new expression of the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nd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 in the new era. To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we must correctly grasp the dialectics of the problem and doctrine, grasp and solve the essential problem, big problem and true probl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not be confused and obscured by the “phenomenon” problem and false problem, so as to form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blem solving and doctrine development. In pursu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we must firmly grasp the fundamental theme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ally work on solutions to major topics of our time, promote new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of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Six Principles to Pursu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責任编辑: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