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书写的阐释逻辑

2023-05-30 12:06谢菲菲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梁启超概论学风

谢菲菲

阐释学是一种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作为西方的一种哲学学派,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阐释学的核心内容是客观,只要有文本需要解读,就一定会有相应的阐释方法。虽然阐释学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一套阐释逻辑。中国古代的阐释理论蕴含在浩瀚的经、史、子、集中,不同时代孕育出不同的重要命题,如“诗无达诂”“以意逆志”“以史证诗”等。这些重要理论一旦出现,就超越了特定的时代,成为一系列平行的学术传统。

方汉文先生认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经典阐释时间可分为五个时代。汉代是第一次经典阐释的高潮。魏晋时期,形而上学的思想迅速发展,注释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新的注释方法—义疏,文字注释进入意义阐发的时代。隋唐时期不但诞生了“疏不破注”的阐释方法,而且这一时期非经典文本注疏也特别发达。宋、明时期对经典的阐释从追求更高层次返归对文本的义理研究,将义理研究置于考据之上。清代学者的阐释方法以考據为特色,无征不信,治学严谨,这使得清代成为可以与汉代经学相比的又一个高峰。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研究清代学术的经典性著作,这本书不仅可以一窥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还可以看到清代学术之风在梁启超笔下的具体实践。

一、文本复原,重视材料

文本复现是《清代学术概论》典型的阐释方式,体现在对大量原典的重现与引用。全书以引用大量原文材料作为支撑,为梁启超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可视为对乾嘉学者研究方式的继承。乾嘉学者的研究依据来自文献,没有文献的支撑即为“臆度”。清代学者钱大昕指出:“自晋代尚空虚,宋贤喜顿悟,笑问学为支离,弃注疏为糟粕,谈经之家,师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诠说经典。”前代的阐释方式或如唐代紧守经学权威,讲究“疏不破注”;或如元明两朝阐释时淡化原文意义,追求“尚味”。和前代阐释方式相比,清人回归文本本身,拒绝论世脱节,反对穿凿附会。他们以训诂字义、考订为治学方法,重证据而较少理论发挥成为其主要的研究风格。梁启超继承了清儒严谨的考据派治学作风。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当论述某一问题时,梁启超标出原文及出处,突出论述的客观性。可见,文本复现成为论点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梁启超认为,清代学风在动荡的晚明学风中破茧而生,清代学者中对晚明学风发起猛烈攻击的第一人当属顾炎武。顾炎武将晚明学风之“弊”归罪于王守仁。为了增强论述的有效性,文中连续列举三段顾炎武“归罪于王守仁”的片段。通过这些例证,梁启超认为,顾炎武在清代新学风的建立上功不可没,不愧为猛烈抨击晚明学风的第一人。

梁启超在文本复现时不仅停留在文本本身,还对文本作进一步阐释。他在阐释的过程中畅抒己见,为论点提供适当的延伸解说,更好地复原作品原意。他将文本与阐释结合起来,自成一家之说。文中大量“一手资料”的引用,既保证了梁启超的论述是围绕文本诠释的有效性而展开的,又为接下来的延伸探讨限定阐释范围。梁氏的阐释简洁明了,既不是简单的复述,也没有烦琐的解说,而是条理清晰地娓娓道来。因此,《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复现论证使其回归文本本身,复原经典原始面貌,是一种强有力的阐释方式。

二、分点论证,科学归纳

分点论证是《清代学术概论》另一突出的阐述方法,是梁启超笔下的“科学之精神”之一。分点归纳是对材料的有效整合,展示清晰的行文逻辑。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阐述方式,不仅能让文章脉络行云流水,也有助于对事物初步了解之际形成自己的判断。戴震曾言:“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在不够了解的初涉之时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难免不受他人观点影响。往后对问题的看法逐渐深入,就可能陷入自蔽的旋涡中。独立思考是破除“人蔽”的法宝,攻克“自蔽”的良方,则是“纯用归纳法,纯用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在对事物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对比分析,其间步骤精微曲折。重新整理材料,提取相似信息,分点论述。从科学假说到科学定理,需要严谨的思辨技巧,分析归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清代学术概论》中有许多清晰有序的分析归纳,思绪流畅无阻,思维发散而能牵于一线,随处可见流露在梁启超清晰的阐释逻辑。

《清代学术概论》在论述中有大量的归纳总结,如“其所以致此之原因有四”“约举有三”“有数种如下”等。分点归纳使论述能够清晰地表达,体现了梁启超严谨的逻辑思维。例如,《清代学术概论》第十三章叙述“朴学”学风,从证据使用、辩诘、研究深度和行文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为十个小点,后继续分点探讨学风产生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文中对正统派学风的分析与归纳是《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的重要内容,不仅高度概括正统派学风的特色之处,也为后人的学术之路指明方向,如“孤证不为定说”“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等,对今天的学习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梁启超归纳正统派学风第五点言:“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乾嘉学派善从比较同类事物中得出结论,梁启超的比较阐释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多有体现,可将其视为对乾嘉学派论证方式的继承。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之际的梁启超,受到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在行文中使用演绎、归纳的逻辑方法,对清代学术风格进行系统的总结。梁启超在书中对正统派学风的总结,对后人研究清代学派的影响极大,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演绎、归纳的论述方法贯串《清代学术概论》全书,成为梁论述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叙述方式。

三、客观对比,严谨剖析

除了用原文复现、列点归纳等论证方式外,《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多处进行对比阐释。梁启超提到的“科学之精神”第三点为罗列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观点,形成己见。书中的对比严谨客观,鞭辟入里,揭示发展变化的本质,对深入探寻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清代学术的分期,梁启超认为经学今古文之争是清学分裂的主导线。因此,清代学术分为古文学和今文学两大阶段。在论及前清学风时,梁启超将其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对比,两者相类甚多,而“其最相异之一点,则美术文学不发达也”。梁启超刨根问底,从地理特征的角度切入,分析“最相异之一点”的原因。希腊的美术“盖南方岛国景物妍丽而多变化之民所特产”造就了欧洲辉煌的美术发展史。我国文明起源于平原,平原雄伟广阔,缺少变化,不宜发展美术。另外,梁启超通过对比文字演变,探究我国文化“亦不发达”的原因:“欧洲文字衍声,故古今之差变剧;中国文字衍形,故古今之差变微。”我国文字字体变迁不大,“既不变其文与语,故学问之实质虽变化,而传述此学问之文体语体无变化,此清代文无特色之主要原因也”。《清代学术概论》不仅有空间上的横向对比,还有时间范围内的纵向对比,共同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绵密网络。书中的客观对比为梁启超的论点提供有力阐释,体现论述的严谨性。

又如,梁启超将戴震的科学精神与文艺复兴进行对比。戴震是清代学术全盛期代表人物,学术上识断且精审,常言“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他为以防混淆“以释混儒”“舍欲言理”,作《原善》三篇,复为《孟子字义疏证》之精语。梁启超认为,《疏证》一书字字精粹,“综其内容,不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梁启超还认为,就此点论,这是清代学术发展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思潮的本质区别。欧洲文艺复兴思潮起源于人心被基督教绝对禁欲主义所束缚,人们苦不堪言。这是与人理相违背的,当时人们不敢反抗,只好“阳奉阴违”,最后直接爆发文艺复兴以求解放。梁启超云:“文艺复兴之运动,乃采久阏窒之‘希腊的情感主义以药之。一旦解放,文化转一新方向以进行,则蓬勃而莫能御。戴震盖却有鉴于此,其之原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梁启超将戴震的科学精神与文艺复兴思潮作对比。基督教以绝对禁欲主义束缚人心,文艺复兴似解药般给禁欲主义带来重大冲击,为文化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戴震在书中提倡他的科学之精神,梁启超赞之为“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梁启超称戴震的哲学立足点为“二千年一大翻案”,他所提倡的平等精神可称之为“伦理学上一大革命”,为中国文化带来巨大转变。转变力度之大,堪比欧洲文艺复兴。将文艺复兴的爆发与戴震唤醒人心相对比,将阐释对象从片面转为立体,于客观中见真实。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对比论证主要体现在对宏观问题的把握,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探寻本质。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体现了他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在学术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朱维铮认为,《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堪称非天才的天才论述,“越是离著作情境更远的读者,越易将它看作客观胜于主观的学术史佳作”。梁启超的阐释方式延续乾嘉学者凡例严谨的风格,有理有据。他的论述建立在对史料、原典材料的重新整合上,用敏锐的洞察力在浩如烟海的材料条分缕析,以此得出的分析、对比与总结。正如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所言:“在是故凡有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吾侪应认为第一等史料……彼其自身饶有陵盖他种史料之权威,他种史料有与彼矛盾者,可据彼以正之也。”围绕史料展开的客观论述,使阐释无限临近于和相似于忠实。由史料延伸到知识的考古,促进了经史考据、水利天算等分支的兴盛。在验证的过程中,梁启超穿插使用对比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突破由时间间距形成的阅读障碍。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有两个动机,一是记录产生广泛影响的晚清“今文学运动”,二是为学生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一书作序。他在时间上梳理清代学术发展的生注异灭,在空间上将晚清学术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作对比,横纵交错式地探索清代学术的兴衰胜败。梁启超在结语中对未来的学术发展寄予期望,盼我国民富有“学术之本能”,学习先辈“学者的人格”以自策励,以善疑、求真、创获得研究精神做研究。梁启超在书中总结的治学之道,对当今学术空疏、混乱与不端行为泛滥的现状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梁启超在书中对学术的总结,在今天的治学之术中仍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在书中指出,精良的研究法是学术发达的第一要件:“凡欲一种学术之发达,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学术不能有太多功利心:“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学问应该做得精而深:“学问可嗜者至多,吾辈当有所割弃然后有所专精。”百年后的今天重读梁公此大作,依然具有令人醍醐灌顶的震撼效果。

从广义上而言,考证之学也可视为一种独特的阐释学方法。把自己划在“今文学运动”的梁启超,继承乾嘉学者考证至上、客观为本的论述逻辑,将科学之精神法注入清代学术发展的整理中,让后人在梳理“思想界之颓变”的清代学术之时,潜移默化地学习梁启超的客观论述。这部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完美地继承了乾嘉学派科学之精神的学术作风,是清代阐释风格在学术著作中的表现。

猜你喜欢
梁启超概论学风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青铜器辨伪概论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