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斜面模型问题的四大视角解析与探究

2023-05-30 10:48:04郑小兰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郑小兰

【摘要】斜面模型问题的教学探究可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二是绘制受力示意图;三是开展实验探究;四是进行力学综合计算.本文针对斜面模型问題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并结合实例探究强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斜面模型;受力示意图

以斜面模型为载体的力学问题在中考中较为常见,问题往往综合性强,涉及众多的知识考点.问题的解析过程,需要充分分析物体的受力,结合相关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常见的题型有分析物体的受力、探究物体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求机械效率等.探究学习斜面模型问题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下面具体分析.

1以斜面为载体,进行受力分析

以斜面为载体进行受力分析,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中要分析斜面上物体所受力的个数和方向,需要关注两种类型.

类型一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物体受到3个力的作用,分别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以及沿斜面方向向上的静摩擦力.

类型二沿斜面向下运动的物体

物体同样受到3个力的作用,分别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以及沿斜面方向向上的动摩擦力.

具体解题时要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再分析其受力,注意不能分析下滑力,下滑力为物体重力的分力.

例1如图1所示,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滑块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B)滑块所受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地面.

(C)滑块受到重力、弹力的作用.

(D)滑块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本题目分析斜面上匀速下滑的滑块的受力,属于沿斜面运动型,分析时把握“匀速”,即受力平衡,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A)选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错误;

(B)选项,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错误;

(C)和(D)选项,物体是匀速沿斜面下滑,故受力平衡,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沿斜而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下滑力是效果力不能分析,故(C)错误,(D)正确;

综上可知,答案为(D).

评析以斜面为载体开展受力分析,要关注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其受力是否平衡,再结合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来确定.关注两点:一是斜率是否光滑,二是斜面是否固定不动.

2以斜面为载体,绘制受力示意图

绘制斜面上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掌握作图方法是解题探究的重点.受力绘制示意图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确认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位于其重心上,且方向为竖直向下;

二是确认支持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三是确认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在作图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例2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在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目分析位于斜面上的滑块的受力,判断受力示意图是否正确.可先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斜面光滑可知滑块不受摩擦力作用,因此滑块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再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做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垂直于斜面向外的支持力即可作出受力示意图.各选项判断如下.

(A)选项,支持力应与斜面垂直,错误;

(B)选项,滑块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并且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与斜面垂直,正确;

(C)选项,重力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错误;

(D)选项,由于斜面光滑,因此滑块不受摩擦力作用,错误.

综上可知,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B).

评析上述考查斜面上滑块受力示意图,解析时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光滑斜面滑块不受摩擦力;二是规则物体的重心位于几何中心.解析判断时,要理清滑块所受的力及方向,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

3以斜面为载体,开展实验探究

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以斜面模型为载体的实验有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影响因素、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以斜面为载体的实验题,可考查惯性、功的大小比较、机械能守恒、力与运动的关系等.该类问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分析实验探究题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实验的物理原理,如机械能守恒、牛顿第一定律等;二是关注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如斜面长度、斜面角度、斜面高、物体的重力等;三是注意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如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

例3图2所示为“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让小球A从斜面上某点滚下,然后撞击位于水平面上的木块B,木块B移动一段距离.

(1)该实验中所探究物体的动能是指(选填“小球A”或“木块B”)的动能.

(2)实验表明,让小球A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高度越大,速度越,木块B被撞得越远.可得结论:质量相同时,小球的速度越,动能越大.

(3)若要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应让不同质量的小球A从斜面高度由静止滚下,撞击木块B,观察比较其移动的距离.

解析本题目探究影响物体的动能因素,解析时要理解实验原理,从单一变量中分析影响因素.关注实验中小球位置高度h,以及木块B的移动距离.

(1)该实验研究的是小球A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故所探究的物体的动能是小球A的动能.

(2)控制变量:同一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

位置高的滚到斜面底端的速度较大,把木块推得越远,说明小球做功多,動能大,说明了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由此得出结论:在质量一定时,小球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3)要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故应让不同质量的小球A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撞击木块B,然后观察比较木块B移动的距离.

评析上述以斜面为载体,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解析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分被撞析实验,即通过单一变量分析、对比、推导结论,二是理清实验原理,即实验主要是利用斜面将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同时通过木块的移动距离来判断动能的大小.

4以斜面为载体,开展力学综合计算

以斜面为载体的综合计算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常见的有计算机械效率、功率、物体速度等.求解时要灵活运用v=s/t求速度、利用P=Fv求功率,根据W=Gh求重力所作的功.具体解析时灵活运用公式及其变化形式,整合条件,合理推导.

例4救援车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当车载电机对钢绳施加的拉力F大小为2.5×103N时,小车A恰能匀速缓慢地沿斜面上升.已知小车A的质量为1t,斜面高为2m,斜面长为5m(不计车长、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g=10N/kg)在小车A由水平路面被拖上救援车的过程中,试求:

(1)钢绳所做的有用功;

(2)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

(3)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本题目为涉及斜面的力学综合题,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要分析做功、机械效率、摩擦力等问题,解析时要明晰物理概念,掌握对应的力学公式,结合相关知识求解.

(1)该问求钢绳所做的功,分析可知其等于小车的重力做功,即W有用=Gh,其中G为小车的重力,h为斜面的高.

小车质量m=1t=1000kg,

其重力G=mg=1000kg×10N/kg=1×104N,

故钢绳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1×104N×2m=2×104J.

(2)该问求整个机械的效率,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η=W有用W总,其中W总为拉力F做的功;W有用为小车重力所做的功.

不计车长、拉力端移动距离

s=2L=2×5m=10m,

拉力做的总功为

W总=Fs=2.5×103N×10m=2.5×104J,

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2×104J2.5×104J×100%=80%.

(3)该问求小车A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可结合机械能守恒来分析.不计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做的总功W总减去重力做的有用功W有用,就为克服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做的额外功.

即W额外=W总-W有用=2.5×104J-2×104J=5×103J,

由W额外=fL可得摩擦力:

f=W额外L=5×103J5m=1×103N.

评析上述力学综合题探究中涉及了斜面,解析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钢绳所做的功等于小车A重力所做的功;二是小车重力做功中的距离,应为重力方向上的距离,而非小车在斜面上的移动距离.力学问题解析探究中,可按照如下流程分析:第一步,模型受力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受力及方向;第二步,结合所问,确定公式定理,推导条件;第三步,代入计算,求解答案.

5结语

初中物理中的斜面模型问题类型多样,涉及的力学知识也较多.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对斜面模型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对应的定理公式,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解题探究中结合典型问题,从教材的定理入手,开展受力分析,绘制受力示意图,结合物理公式推导计算.教学时注意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深刻思考,形成解题思维.

参考文献:

[1]翁石发,晏廷飞,姚彬等.共点力平衡问题考情分析及备考建议[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01):57-62

[2]许帮正.情境·实践·模型: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考评价[J].中学物理,2022(14):48-52

[3]王丹,郝睿.基于学生学习障碍分析的“摩擦力”教学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22(03):13-16+76.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
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动力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31:28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小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8:20
试分析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打造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