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2023年5月3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旁边的红场因准备胜利游行而关闭,民众经过一处无人机禁飞标识。图/视觉中国
近日,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网络视频显示,一架无人机接近建筑圆顶后发生爆炸,但这架无人机并未直接撞击圆顶,而是在离圆顶很近的地方爆炸,视频中有燃烧碎片掉落的画面。
俄罗斯官方声称,“基辅政权企图对俄罗斯联邦总统在克里姆林宫的官邸发动无人机袭击,有两架无人机瞄准了克里姆林宫。俄军方和特殊服务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成功干扰了无人机。它们在克里姆林宫坠毁,碎片散落但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或损坏。”俄官方还表示:“我们认为这些行动是有计划的恐怖袭击和针对总统的暗杀企图,但是普京没有在这次恐怖袭击中受到干扰。他的工作日程没有改变,照常进行。”
对于本次对克里姆林宫的无人机攻击,外界有很多猜测,除了俄罗斯官方第一时间宣称这是一次暗杀行动之外,外界的猜测无非为三种: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这是俄罗斯自导自演的假旗行动,目的是为了升级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力度。对于这个推测,我个人判断可能性极低,因为首先俄罗斯已经使用了其武器库除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之外的所有武器装备来攻击乌克兰,而且也暂时看不到俄罗斯打算动用上述终极武器的可能性。其次,俄罗斯有大量真实损失可以作为借口来升级战争,比如刻赤大桥被炸、莫斯科号被击沉等,想升级战争,根本无需自导自演一个假旗行动。
另一种普遍猜测是,袭击者可能来自俄罗斯内部的反对派力量,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此外,乌克兰直接执行袭击的概率也是相当大的。
尽管这次袭击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然而视频显示,无人机朝圆顶上的俄罗斯国旗直扑而去,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这很像乌克兰特殊行动单位所发动的战略心理攻势。但无论是上述可能性的哪一种,现在看来这都不大像是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暗杀行动,因为外界几乎都知道普京本人很少在克宫内过夜,而视频中的无人机大小显然不足以摧毁克宫这种经过特殊加强的建筑物。
那么,一个国家计划用无人机暗杀敌国总统这样的目标,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呢?
首先,情报才是暗杀行动中首要的核心力量,如果无法实时掌握暗杀目标的行踪,暗杀根本无从谈起。另外,因為无人机要飞抵目标出现的区域需要时间,期间还可能被干扰或被击落,因此远程无人机暗杀其实难度非常大。
一支渗透到目标周边的特殊行动无人机小组可能会更容易成功,但这种远程渗透行动本身成功率就很低。因为渗透行动往往不得不利用当地的情报网络和人力关系进行掩护,这些网络和关系又往往是对方重点关注的目标,尤其在战时,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对方的果断出击。
另一个非专业人士很少注意到的问题是,即便是拥有了无人机这种先进的装备,部署人员也成功渗透进了敌境,但想在要塞内暗杀被严密保护的重要人物也几乎不可能实现。类似克里姆林宫或者普京在索契的郊外别墅,都拥有非常强的抗攻击结构,不仅墙壁和梁柱使用了极高标准的抗冲击设计,甚至连玻璃窗也是经过防弹加固的。所以除非是美国或者以色列这种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国家,使用最先进的军用级无人机对此类建筑物的弱点进行精准无比的攻击,否则以乌克兰的技术水平,很难完成任务。因此,要完成暗杀任务,必须要在目标软化的状态发动攻击。所谓目标软化,就是指目标离开坚硬庇护所的情况下,比如外出行进的汽车中或者参加群众集会时。
除了情报精准之外,无人机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抗对方的干扰。领导人这样的关键目标出行时,会进行必要的电子干扰保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干扰卫星定位信号,采用GPS引导的无人机可能因此迷失方向。除此之外,干扰无人机的远端控制信号也是有效的对抗手段。因此在此类暗杀行动中,要求参与的无人机必须有不依赖外界信号而能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的能力。比如采用图像识别对比的制导无人机,或者有其他地面空中激光引导的手段等等。
由此可见,要靠无人机完成斩首行动,条件极其苛刻。首先需要强大的情报能力,甚至要求目标周围有可靠的内线策应,实施者还需要足够高的技术加持。真要具备这样的优势,仗可能早就打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