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林
老屋被作为空心房拆了,老屋的门槛却横亘在我的脑子里。我的脑子里没有海,所以被老屋的门槛挤得满满的,硬是搬不走。
我一屁股坐在门槛上,像小时候一样。
门槛是一块青色条石,不知是被踩多了还是被坐多了,总之滑得发光。冬天坐着怕冷,但在夏天我常常坐在上面歇凉,做作业或洗脚时坐在门槛上既舒服又方便。我那个在大队部当支书的姑父也常常坐在门槛上拿着我的《暑假作业》考我数学。白天母亲不管,也没空管,但酷热的夏夜,我若坐在门槛上吸取凉意,母亲是要斥责的,说是怕有蜈蚣或四脚蛇咬我屁股—我总是不听,太热的时候,还仰面躺在门槛上面呢。
门槛不高,躺在上面掉落下来也不疼。当然,更多的时候,门槛是用来跨的,跨进去是家,跨出来是人家。至于怎样跨过门槛,却没有寺庙里那么多规矩,先跨左脚还是先跨右脚,慢慢跨过去还是快速跳过去,都很随便。我常常是跳进门槛。在与小伙伴们疯或捉迷藏的时候,我被追得急了,便飞快跑向家,跳进门槛并且大喊:“妈妈,救我!”追人的小伙伴便停在门槛外不敢动了。捉迷藏最好的方法也是躲在门槛后面的门后,别人也不敢来搜。
门槛像一道防线,有你想象不到的威力。
我曾见过乡人骂架。强势的一方骂到别人家里,但也只在门外骂,无论如何也不会跨过那道门槛。若骂出了火气,被骂的一方,也只会跳出门槛,在门外与人家干架。谁敢跨进门槛,到人家屋里去打架,劝架的乡人们是不允许的,舆论立马倒向被打进门槛的一方。
我也曾见过乡里女人生孩子时在门槛外徘徊的男人。此时,接生婆一把将男人推出门槛外,不准跨进门槛半步,男人便只能在门槛外焦急地走来走去。待到“啪”的一声巴掌响,“哇”的一声孩子哭,接生婆才打开门,让男人跳进门槛,喜滋滋地看新生的孩子和产后的妻子。那时我只觉得,這道门槛简直是一条生与死的界线。
后来,我看到长江大堤和黄河大堤,我就想,这像一道门槛;我看到国境线上的铁丝网,我也想,这也像一道门槛。
那时候,乡下的门做工粗糙,不像故宫的门那样严丝合缝。两扇门关拢后有很大的缝隙。泥巴的地面不平,不像现在的地板地面,门与地面之间也有很大的缝隙。我想,门槛应该原是为了堵住缝隙的,防备盗窃倒是其次,主要应该是防备黄鼠狼钻进门来吃鸡的,却在不觉中衍生出许多功能。
那时候,我父亲也常常坐在门槛上。夏季天黑得晚,赶农活儿的人也回家得晚。父亲收工回来,很多时候仿佛再也无力跨过这道门槛,只是放下农具坐在门槛上,点燃一根纸烟,默默地抽。烟圈静静地飘走,父亲也静静地瞧着门外墩坡下的柳树,只是不知,那时父亲的魂可曾也静静地飘走?好在,父亲的屁股坐在门槛上还是一动不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