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
胡鑫宇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原本的诸多质疑被澄清,一些意想不到的真相也令人大跌眼镜。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质疑者是否都错了?或者说舆论根本就不应该如此兴师动众去关注?
江西省铅山县致远中学学生胡鑫宇失踪至其尸体被发现的逾百天里,有关机构及社会方方面面就近至远,拉网式排查。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连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也到了现场,省、市、县公安机关组成联合工作专班。各方面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应对,与强大的舆论聚焦有关。然而,最终结果与不少舆论的质疑有很大差别。在这一事件的舆论聚焦中,的确有一些不良动机的人有意散布虚假信息、杜撰虚假场景,干扰办案;也有一些自媒体人,不顾个人的隐私和社会效果,一味为了搏眼球、蹭流量。但是,许多专业媒体、社会化媒体动机是好的,我们不能否定他们在这一事件中发声的必要性,要看到舆论聚焦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其一,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怀。事发不久,尽管不少人判断胡鑫宇已自杀,但人们还是期待奇迹的发生。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自然引发人们的关注。出动了那么多人、搜索了那么多地方还未发现,自然引发猜测“会不会躲到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会不会被人劫持了”“会不会他杀后被毁尸灭迹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象和猜测并不过分。提供多种视角的观察,无非是想推动案件尽快侦破。
其二,之所以质疑,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从过去发生的许多事件来看,其中有过掩盖事实真相的问题的出现。人们期待此次事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在案情未浮出水面之前也有些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案件迷雾重重,而有關部门在发布相关信息时也曾有过欠妥的表述,有些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反而加大人们的疑虑。事发不久,有关部门就判定“非刑事案件”,也就是认定胡鑫宇自行走失或者自杀。这个判断最终证明是正确的,但支撑这一结论的证据并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过早宣布,必然引发舆论的质疑。有些质疑未等到有关部门回应,知情者也会主动解答。胡鑫宇遗体找到后通报说是在小树林中发现的,而家属又说在储粮仓库找到的。舆论出现质疑声之后,很快就有自媒体人解释粮库就建在树林里,这一疑虑也就消失了。如果没有质疑、没有人回应,就会引发更多的疑虑。
其三,舆论关注,可让调查结果更加完善。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不断提出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并提供一些线索和分析材料,使有关部门能更深入地进行调查和更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这是帮忙,不是添乱。在这一事件中虽然的确有人在添乱,但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否定众多舆论的良苦用心。
其四,舆论的聚焦有警示作用。(一)让人们进一步看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各机构今后碰到类似事件会更加谨慎行事。在现实中就有一些人不能如实发布信息,发生突发事件后总想遮遮掩掩,甚至提供假材料对付舆情。此次事件再一次证明,社会舆论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民众分布在各个角落,总会有人呈现出某些真相,而且智媒时代到来之后自媒体人还要会以先进的技术记录场景提供有关部门参考,甚至直接发到网上公之于众。还有许多专业媒体能以其专业能力挖掘真相,并运用全媒体传播矩阵予以传播。社会上还有一批善于观察思考、擅长逻辑推理、辩解力极强的能人。因此,那些试图隐暪真相的人是很难得逞的,最终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的不可告人目的暴露无遗。(二)社会舆论不止于把事件本身查清,还要反思事件形成的过程。就此次事件而言,对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孩子的心理辅导问题、学校的教育环境问题等都需审视一番,尽量避免这类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社会每个个体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也是对自身的关注。当下,有不少家庭里的成员有心理疾病,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予以关爱。舆论对此次事件的反思,家庭、学校、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将更加关注这类问题,促成一些问题的解决。(三)媒体、社会化媒体在介入此次事件中也受到教益。舆论可以推动真相的逐步呈现,但不能过于偏激;可以质疑,但不能轻易下结论。合理的质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偏激的表达,只会把事件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造成民众间的更大撕裂及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扩大。此次事件,总的来说主流媒体显得更为客观、理性,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也是与多年来介入舆情报道后获取的经验和教益有关,明白有些案情会比较复杂,有可能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既要积极介入热点事件,又要冷静、理性、客观地呈现观点,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自媒体等各类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呈现出多层次也不奇怪,毕竟不少人未经过专业训练,发表观点未必专业。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全社会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