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亚 祝菊铮 谢慧勤 尹向宝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意义,并从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培养学科素养、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辩证思维等角度,阐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初中物理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113-0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学习许多学科内容,若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品德的培养,学生就难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普遍看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很多物理教师认为,德育应该是思政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要依托相关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来落实,与物理学科教学关系不大。部分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是“学科+德育”,仅在学科教学外披了一件“道德袈裟”。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教学中有了与学科相关的德育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德育的目的。为此,物理教师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实践性的特征,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初中物理学科德育主要是通过借助与物理学科知识关联的德育元素,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经物理教师的有效引导,从科学精神和学科情怀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凸显物理学科德育的价值。初中物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理学科育人的效果。这里所讲的利用并不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增设德育模块,而是将学科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品德教育,促进德和智同步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利用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凝聚学科优势,依据学科特点影响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抽象的原理、概念较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新课程强调的情境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同时,情境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抽象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以初中物理“力学”这部分知识教学为例。力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特点,作为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只能依靠想象、感受来认识。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力,由此促进学生对力的认识,逐步深化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性质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三人一组,按照多媒体呈现的情境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其中一名学生扮演老奶奶,另外两名学生即兴发挥,主要是为感受在“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过程中,与之发生肢体接触部位产生的力,由此感受力的存在,并判断“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扶老奶奶过马路”本身就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德育内容,角色扮演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若教师引导扮演老奶奶的学生加入一些主观因素,如不愿意被搀扶,由此产生一定的推搡情节,则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力的相互作用,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挖掘科学名人故事经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是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科学家勇于探索、认真钻研的精神是德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以一些物理学家的经历作为内容,让学生了解所有的物理理论都是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从而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物理学家成功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探究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創新意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一次次学习体验中领悟科学精神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科学思维实现自我突破,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就牛顿相应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成功之路,由此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以牛顿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并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品格意志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原理和规律都是通过科学家刻苦钻研、反复实验而发现的。实验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认知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并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通过反复实验揭示、解决认知冲突,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意志。
例如,在做“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实验时,学生认真参与教师组织的小组实验活动,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因实验结果没有达到教材中“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发生了如下争论。
生1:我们重做了好几次,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我认为实验操作过程没有出错。
生2:我们已经学习了教材内容,从结果看过程,结果不对,那肯定是实验操作过程错了。
此时,教师并没有马上给学生当评委,而是请学生暂停争论。教师趁机渗透德育,以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效传达给学生。
师: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哪组同学做的实验,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有两个组的学生慢慢地举起手,接着又有几个组的学生举起手来。
师:我们只要有测量,就会存在误差,所以实验事实与教材结论有点偏差是常有的事。我们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我们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有科学的态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实验教学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从而端正个人学习态度、提升物理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成长为综合型的人才。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地传授物理知识,还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去分析问题,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以达到物理知识与学科德育有机融合的目的。物理学科本身就蕴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复杂的物理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构建物理模型,突出事物的特点、规律或趋势,抓住重点解决问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清楚事物存在两面性,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学生对物理知识存在疑问时,可通过亲自实践进行科学论证,坚持以实践探索的方式去检验真理。通过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以“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能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借助物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资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尤其从辩证角度分析、判断一些资源利用现象时,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寻找石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组织策划本次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对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石油的开采、运输及利用的问题,知晓石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行收集相关企业对石油等能源的利用情况,对各个企业能源利用现象进行评价,并借此对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借助主题班会对本次活动做总结,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能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必要开发、合理利用、不应浪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辩证思维得以发展,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保护环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找到渗透德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以科学态度进行认知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清楚认识物理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在个人的学习生涯和人生探索过程中增强突破难关的信心。另外,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用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勇于挖掘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生活道理,從而提高个人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义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6(25):46-47.
[2]刘万江.差异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240.
[3]常进江.浅谈师生互动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07.
[4]徐耀东.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69.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力学》课程渗透式教学模式价值引领研究与实践”(2021JGA30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家亚(1974— ),广西凤山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祝菊铮(1979— ),广西宜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谢慧勤(1970— ),广西宜州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尹向宝(1978— ),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学德育工作、物理教学。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