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支架的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05-30 15:57:09黄静罗聿言梁春莲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黄静 罗聿言 梁春莲

【摘要】本文基于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學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支架教学的策略,包括:立足学情,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立足教材,搭建适合文体特征的问题支架;立足目标,搭建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支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支架 搭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046-03

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初,需要给学生建立支架,提供帮助,再逐渐减少帮助,以达到学生独立发展的水平。所谓支架,是“由教师或父母(辅导者)对学习者所提供的即时支持,这种支持能促进学习者(被辅导者)有意义地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技能”。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将问题支架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格。而所谓问题支架,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问题集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知识建构的情境和思维导向作为教学支架,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式学习探究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支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提出如下三大策略。

一、立足学情,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是以其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发展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种,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变成实际发展水平,并创造出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师的阅读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利用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基于其自身的潜在发展水平展开课堂学习。这需要一个前提,即正确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正确认识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才能使用问题支架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足够的了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是学生对这篇课文中有关学习内容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一篇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文字、表达手法和表现手法,知道其中的哪些知识能够作为本课学习的基础。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应掌握的语文要素实际已经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先前哪些有关语文要素的学习经验可以作为本课学习的起点。这些构成了教师对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了解,可以为问题支架的搭建奠定基础。

(二)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定本课学习中学生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借助问题支架促使学生思维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这节课中关于字词句的学习所要扩充的广度如何,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探讨的深度如何,文章中的行文顺序、写作结构学生要了解的程度如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等。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

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教师充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搭建问题支架的数量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问题支架与文本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联程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奠定了问题支架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基础。

二、立足教材,搭建适合文体特征的问题支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文体意识。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文体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从作品的用途看,文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为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写作的作品,属应用性文体;另一类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以熏陶、感染读者的作品,属文艺性文体。自古以来,我国学界对文体就很重视。如刘勰所言:“夫情致异区,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亦应视课文的文体而定。阅读教学不能离开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写作素养与能力,写作素养要靠阅读经典作品、借鉴经典文本的表达形式来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诵读优秀诗文”,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章的结构特点搭建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的问题支架。

(一)依托文本语言特点,搭建精细问题支架

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不同。文艺性文体是指文学作品类的文章体裁,其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中词句的生动、形象。应用性文体与文艺性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是简明扼要:记叙文要求准确、具体、清晰、有序,议论文强调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和说服力,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清晰、简洁。

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精细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精细问题的引领下逐渐学会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精细问题支架指的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组精准、细化的教学问题集,帮助学生将课文中词句品读、情感体验等学习内容分解、细化,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文艺性文体具有语言生动的特点。搭建文艺性文体的问题支架,教师要抓住此类文本语言生动的特点,借助文本中描写生动的词句或是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词句作为搭建精细问题支架的载体,通过设计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语句中语言的生动性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散文《走月亮》一文中多次出现了“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且文本的题目也是《走月亮》,教师可以抓住“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关键句子为学生搭建一组精细问题支架:“走月亮指的是什么?”“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这些漂亮的景色在你脑海中留下了什么样的画面?”“哪一些词句让你留下了这样的画面?”“你从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以上五个问题构成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语言特点的精细问题支架。学生在以上问题支架的引领下,从课文遣词造句中感受月光下作者家乡迷人的景色,从理解“走月亮”的含义,到领略“走月亮时作者看到的画面”,最终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应用性文体的语言以准确性和逻辑性见长。应用性文体精细问题支架的搭建同样要抓住它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不同的应用性文体课文时,可以借助文体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为学生搭建精细问题支架,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例如,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究竟是如何描写燕子的外形美、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美、在描写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如何做到遣词造句的精准,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精细问题支架:“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你用心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学生在这个精细问题支架的引领下,认真品读作者在描写燕子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姿态时的遣词造句,感受作者在描写时用词的准确。

(二)依托文章结构特点,搭建程序问题支架

程序问题支架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问题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方法、步骤的问题集。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结构顺序为学生搭建程序问题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行文脉络。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相应的写作手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理清文艺性文体如小说、故事等文章的结构,教师可以按照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为学生搭建一个程序问题支架,梳理小说、故事发展的经过,让学生从中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例如,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安排,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要学会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并借助这一单元三篇童话课文的学习,在本单元习作练习中尝试借助自己的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教师在分析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构时,可借助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学生搭建如下程序问题支架:“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学生在这一个程序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可准确找出课文中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尾,找出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情节发展脉络。这就为学生编写童话故事作了基础铺垫,让学生明白一篇童话故事应该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尾,发展中需要有曲折演变的情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性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其内容教学注重对文体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应用性文体的程序问题搭建,同样需要依托文章的结构特点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只不过这种文体所要梳理的是文中所蕴含的写作逻辑顺序:一是文章的行文顺序,包括总分总结构、先分后总结构、先总后分结构等;二是作者的描写顺序,包括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等。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说明文《太阳》,作者按照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向读者介绍太阳,并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师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给学生搭建如下程序问题支架:“课文主要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描写太阳特点的顺序如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太阳?”“作者为了说明太阳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以上程序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学生梳理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先写太阳距离远,再写太阳体积大,最后写太阳温度高;作者从“远、大、热”三个方面描写太阳,并在描写太阳特点的过程中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立足目标,搭建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支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目标,教师所要搭建的问题支架是不同的。教师应立足不同的目标,提供不一样的问题支架,促进学生有效达成目标。

(一)依托教材单元目标,建立精细化问题支架

现行的统编教材自三年级起每一个单元都是“双线结构”,即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教学要求。语文要素指向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所应掌握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人文主题指向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所要感悟到的思想情感。统整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就是整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教师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作为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搭建每一个教学单元中每一篇课文的精细化问题支架。每一篇课文教学都应紧紧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基于其所属文体、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精细化问题支架。

例如,統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一篇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和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课文时,可以用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作为引导,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为后两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铺垫。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人文主题是“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小英雄雨来(节选)》的体裁是小说,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小英雄雨来的精神品格,需要围绕精神品格的感悟为学生搭建精细化问题支架。此外,《小英雄雨来(节选)》中蕴含的语文学习方法,是通过给文章列小标题,让学生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如何给长文章每个部分列小标题的精细化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掌握列小标题的学习方法。

(二)依托教学环节目标,建立提示性问题支架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学习时会安排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拥有各不相同的目标,学生也会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困难或疑惑。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学生自己的学习困难或疑惑,为学生搭建提示性问题支架,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提示性问题支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对内容有不理解之处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含有提示性内容的问题支架。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状态,通过为学生搭建提示性问题支架,给学生创造问题反馈的时机。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你挤我碰”的意思是指橘子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的橘子,并将橘子比作人,说明橘子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种动态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你挤我碰”是指“多”的意思,教师用提示性问题“生活中哪些场景会出现你挤我碰?”作为问题支架,提示学生理解词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场景。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你挤我碰”的表层意义,还理解了其深层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本段关键词“五彩缤纷”的含义,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

(三)依托知识巩固目标,搭建反思性问题支架

学生在学完某一内容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课堂中的总结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一个小结、反思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反思性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知识点。学生在反思性问题支架的帮助下,通过回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基于课堂总结搭建反思性问题支架,要求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具备概括性和总结性,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小结,按照一定的顺序带领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时,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了游览路线图的绘制,教师要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带领学生小结游览的顺序,促进学生对“移步换景”写作顺序的理解,便可以借助反思性问题支架来达成这一教学要求,如:“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这种随着游览顺序改变写作内容的手法是怎样的一种手法?”

总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问题支架设计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教学效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有效达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支架的含义、类型、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让我们深受启发的亮点之一[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9.

[2]王榮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黄静(1997— ),广西昭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罗聿言(1973— ),广西巴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教学;梁春莲(1965— ),广西扶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