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吉
派出所名称:甘肃省静宁县公安局治平派出所。
建所时间:2016年。
辖区概况:派出所设置马合、刘河两个警务区。辖区面积77.86平方公里,共有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实有人口3755户1.42万人。
警力配备:现有民警3人、辅警4人。
甘肃省静宁县公安局治平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坚持“前端+末端”并重,辨证施治、多维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新思路。自2019年以来,全镇未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恶性案件和信访案件,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逐年下降,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前端治理做“加法”,建强“望哨”
坚持责任前置。明确所长第一责任,驻村民警主体责任,辅警义警排查责任,并建立与镇综治、司法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将村组干部、网格员全数纳入矛盾大化解工作系统,级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構建了权责明晰、功能集成、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
坚持关口前移。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在全镇选建矛盾排查信息员54名,推行滚动排查+警情研判+指令核查工作模式,紧扣果品经销、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重点热点,充分依托公安大数据平台,网上网下联动、人力技术并重,突出热点社情、民情、舆情、警情信息搜集汇总,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隐藏性矛盾纠纷24起,其中信息员报告15起、警情梳理8起、合成指令1起,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提高了预警预防能力水平。
系统治理做“减法”,打好“组合拳”
推行“月例会”制度。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会商研判会,对本月内重点、难点、要点矛盾纠纷上会分析研判,逐项、逐户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对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对接镇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共同协商处理意见,确保处理得当、调处到位,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2022年1月19日,伍坪村常某甲、常某乙产生婚姻纠纷,双方成见较深,派出所多次调解未果。在当月例会中,派出所会同镇司法所、综治中心和伍坪村村委会多方劝和调处,最终双方重归于好。
实行“项目化”管理。对排查出的突出矛盾纠纷,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公布清单;对重点矛盾纠纷,按照“一起纠纷,一个方案,一个领导负责”的工作要求,确定责任领导、包片民警和责任人,明确办理要求和时限,倒排工期、挂账盯办、跟踪问效;对已经化解的逐案审批销号,确保了矛盾清结、隐患清零。刘河村王某、张某两家比邻而居,素有积怨,平日里口角不断。在被列为重点矛盾纠纷后,所长牵头组成专班,经过三周的努力,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按期销号,双方当事人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当好“和事佬”角色。深化治安案件调解制度创新,对民间纠纷引起的社会危害不大的治安案件,坚持能调则调,着力减少社会对抗,传递了法律温暖。2022年,共调解治安案件35起,做到了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依法治理做“乘法”,守牢“主阵地”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践行群众路线,发扬“传帮带”传统,组织民警辅警苦练基本功,用群众的方式、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打交道,提高了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驻村民警、辅警都能与老百姓说得上话、交得了心,下地能劳动、上炕能说事,搭建了警民连心桥,副所长张本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说事老张”。
增添群防群治动力。动员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壮大矛盾纠纷调解的志愿者力量,将乡贤能人、老人长者和治安积极分子纳入志愿者队伍,建立能人库和调解员机制,形成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社会化工作格局。目前,全镇共有志愿调解员24名,在源头化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释放法治宣传张力。强化法治宣传,充分利用好宣传栏、大喇叭、新媒体“三大平台”,印发《矛盾纠纷调处倡议书》《致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彩页3600余份,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学校、村部周围制作张贴宣传标语30条,每周至少两次通过农村大喇叭播放矛盾纠纷的通告、公告和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村组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广泛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知识,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和解手段、法治途径维护权益、解决纷争,确保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末梢治理做“除法”,激活“神经元”
紧盯关注群体除隐患。认真落实包户、包人、包事件“三包”责任制,对特定群体和重点人员掌握思想动态,跟进干预救助,解决合理诉求,落实“日报告”制度和痕迹化管理工作法,及时息事化积。2022年1月19日,监测人员李某到前夫家看望孩子,遭到男方家属阻挠。派出所民警及时到达现场维持调解,维护了李某的合法权益,防止了事态升级。
紧盯现场处置除隐患。坚持“第一现场”原则,坚持维权导向,抓早、抓小、抓苗头,注重从政策层面化解矛盾纠纷,坚持“情理法”一体宣讲,讲清法理、说透道理,算清人生、道路、感情、自由、法律“五笔账”,保障群众权益,疏导群众情绪,切实提高现场处置率,消除了矛盾纠纷的积累、聚集、叠加和演化风险。2022年,现场调解矛盾纠纷和轻微案件312起,占比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