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艳玲
人,一旦被聚焦,就会精神抖擞、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学生更喜欢“逞能”,更爱表现自己,老师若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爱“逞能”的这个特点,每个学生都将是一个小“核反应堆”。
“相信學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代表着课改的方法和出路。”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那么,利用学生的什么,又该如何利用呢?
利用角色转换,培养小老师。现行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未能因材施教,不能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师难称百生意”。许多老师苦于分身乏术,照顾了后进生,耽误了优秀生,平均用力,又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真是高低难以两全,疲于操劳;而相信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很好地解决首尾无法兼顾的问题。这跟带兵一样,一个连上百号人,如果由连长垂直管理,势必管不过来,而排、班的建制,既有利于每个小团体间的竞争,又能激发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士兵的潜力。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的道理也是如此,老师抓六七个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再抓四五个同学,这就把学习任务层层分解,内容上化繁为简,形式上提纲挈领。老师相当于有了“孙悟空拔毫毛分身”的本领。这是践行高效课堂的前提。
利用上进心,发掘原动力。学习是人的天性,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了听觉、视觉、触觉,孩子用这些感觉器官感知、探索他们能感觉到的所有事物,再用大脑认知这些事物,这就是孩子的学习天性,其实大人也如此。每个人都是天生喜欢学习的—现在有些孩子厌学,其实是一些外在因素把孩子这种好学的天性扼杀了。孩子厌学,是厌恶学习的形式,换种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或许不用老师督促,孩子也会学得很投入。
善良是人发展的方向,向善是人性的体现,是人性的光辉,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只是程度有强弱,持续时间分长短而已。利用上进心,就是利用学生向善、好学的天性,培养持久的兴趣,挖掘潜在的强劲动力,让学生在与同学的“比、拼、赶、超”中不甘落后,奋勇向前。
利用表现欲,搭建小舞台。人从懂事起就会产生表现欲,表现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个性突出,是有生命力的表现,它能给人征服外界的自信和能力。表现欲是儿童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就越是强烈。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表现欲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且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
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做到收放自如,动静适宜,张弛有度。最好在组内搭建小舞台,给每个成员以机会,再把表现好的、能解决共性问题的展示推荐到班里亮相。这样,学习促表现,表现带学习,学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背地里用功。
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为尊严而战,为集体争光,这都是受到荣誉感的驱使与感召。高效课堂的分组学习,最容易培养荣誉感,学生也愿意为团队的进步“摇旗呐喊”。有了荣誉感,如何利用,关键看班级文化氛围和考核评价机制。首先,每个小组要力量均衡,小组与小组之间不能有太大差距。其次,评价项目和方式要公平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评价结果要有后续表彰,让学生看到团结拼搏之后收获的胜利果实。
不要小看一张奖状、一面红旗或一个等级分数,学生往往对这些视若珍宝。如果能把每次考核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的累加转化,就像QQ空间偷菜一样,“偷”到一定数额就升至一定级别,这样就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学生会在闯关晋级中乐此不疲。
利用差异性,结对兵练兵。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很好地在课堂上利用。比如一个小组内,甲擅长语言表达,就可以让他在语文讲解上多贡献力量;乙擅长逻辑思维,就可以让他在数学推理上带个好头。利用差异,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差异,可以在“取长”中拓展自己,又能在“补短”后帮助别人。
学生之间的差异毕竟是小的,而师生之间的差异无疑是比较大的。充分利用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的微小差异,可以弥补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缺憾。老师与学生的认知关系就像“骆驼”和“小羊”一样:高大有高大的便利,矮小也有矮小的优势。同样是讲题,学生给学生讲,会用学生之间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沿着他们共同能想到的思路,虽不快捷却实用;而老师给学生讲题,居高临下,不容置疑,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直接把答案一塞了事。再说了,棋逢对手才下得痛快!
有时候老师放手让学生去“逞能”,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