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当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忽略学生的需求,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同的学生跟着教师迈着统一的步伐,进行“同步”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开辟出一段时间,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进行生生互助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古今中外,均有尝试“小先生”教学模式。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收益。18世纪末,英国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几乎同时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在我国,“小先生制”最早出现在汉代,私学中有一种“高业弟子次第相传授”的方式。进入现代,陶行知先生为了能够尽快普及教育,提出了“小先生”的教育模式,在当时全国迅速推广。
常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一言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跟着教师步调一致地进行同步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多学一点,部分教师甚至延长课堂教学时间。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当下班级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但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发挥主动性和个体能动性。往往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差,忘得越快。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等着教师“投喂”知识的习惯,成为一只永远长不大的“雏鸟”,学习能力反而没有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教师的初心恰恰背道而驰。同时,俗话说“十家锅灶九不同”,同步教学往往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都是带着各自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将新知识进行图式、顺应和平衡。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假如新知识难度很大,距离学习者既有水平很远,即使学习者加倍努力也无法达成,学生则会放弃学习;或者新概念已经被学习者掌握,无法引起学习者的求知欲望,那么学生也会感到无聊。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反映在课堂上,表现为经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低。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教师新授环节前移到课堂之外,交由学生通过视频、书籍等材料进行自学,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当前,小学生因为学习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无法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任务无法完成。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进行的有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依据自己的理解建构事物。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统一按照一种方式理解,而是应该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进行图式、顺应,最终达到平衡。
2.按照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智力优势,因此,“小先生”也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由占有优势的学生担任,进行互助教学。
3.同伴教学的概念。同伴教学模式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基于大学物理概念的探索与研究而创立的。同伴教学法的操作流程为教师先进行一段讲解,随即发给学生一段概念测试题,根据表决器的答案反馈,旨在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使得全体学生掌握新的概念。此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二)工作形式
“小先生”的工作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在课堂上,在本班学生之间进行互助教学。二是在课外,由年长学生担任该角色。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先生可以在全班或小组内工作。
(一)提升了“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一节课从头到尾采取“漫灌”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过程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先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过的知识只能短时间地保存在大脑中,而如果是我们自己理解过的、思考过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再者,如果将知识进行理解、思考并复述给他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已经非常牢固了。这一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学完教师的新授知识之后,学生需要主动将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来,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重新构建就形成了。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还需要将重新构建的知识复述给小组其他成员,这一环节也巩固了知识的记忆。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将知识教授给他人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在90%左右。
“被指导者”在这一过程中看似仍然在被动学习,然而“教者”的角色却换成了同伴,此时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双方可以平等讨论,互相交换意见,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被指导者”的学习主动性被积极调动起来,进行主动学习。此外,“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处于同一年龄阶段,更能理解“被指导者”的困惑、难点和思维模式,指导的时候更可以有的放矢,引导被教学对象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避免在传统课堂中出现学生听的时候都懂,而到做练习的时候却做错的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学生当时只是按照教师的思维学习,并没有理解,更加没有主动构建。最后,在小组中“被指导者”人数较少,“指导者”可以根据“被指导者”的个体差异和最近发展区進行教学,从而更加有针对性,提高“被指导者”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上课开始讲到下课,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教得越多,学生不一定学得更好。孩子们听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20—25分钟。教师在这一时间段进行精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超出这一时间段,学生在生理上就无法坚持集中注意力。“小先生”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师精讲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认真理解所学内容,一边可以对知识进行上位学习或者下位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整合进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环节是学生将个体主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全班进行复述。然后是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同伴互助教学”。在此环节中,“小先生”不应当是固定的人员,而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充当的人员,每位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个体特长都有机会担任小组的“小先生”。同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小先生”互助环节中,教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应该注意维护好课堂的纪律,做好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三)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知识和学生间的交往
1.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有学生问:“为什么我在课堂上经常觉得我已经听懂了,可是到了练习的时候还是容易犯错呢?”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忽视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课堂上会做题目是因为我们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套用下来,最终得出结论。而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这两个步骤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所学知识,即学生根据个体已有的图式,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最终达到平衡,之后才有能力完成练习。“小先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提供个体复述已建构知识的时间和场所。由于学生已经养成复述和互助教学的学习习惯,个体在教师主导的新授环节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个体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理解能力等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以个体经验为中心,个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这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两者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新授知识就从教师的思路,转变成建立在学生个体经验基础上的学生的知识。
2.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当前的常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头讲到尾,师生交往的形式大多是师问生答。在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理解并反馈知识。在这种课堂模式下,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少,形式和功能也较单一,多数时候只是就课堂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一个结果。在“小先生”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成员不仅可以将自己已经建构的知识“教”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也可以把尚未掌握的知识拿出来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在小组成员之间“问”与“答”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和谐、宽松、互助共进的氛围,促进了学生间的情谊。
(四)增进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了解
1.核实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都是根据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以期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设定,教师可以参照之前的教学反馈,包括课堂反馈、作业反馈等情况。在课堂反馈阶段,通过学生复述已经建构的知识和小组中成员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核实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核实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明明已经讲解得很透彻了,很详细了,为什么孩子们还是不理解,作业还是做错?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和学习中间的环节出了差错。我们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的方法上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常常认为采取某种教学方法,学生就应该掌握,在方法的选择上缺乏事实依据。在课堂学生复述和小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核实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3.了解学生识记的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是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这给我们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带来了麻烦。学生在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依照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归纳。在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识记的特点。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常规教学模式或者是“小先生”模式都有其优劣势。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条件下,常规教学模式仍然是不可完全替代的。在新授环节,由教师主导,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孩子理解水平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流程进行精讲,时间大概在20—25分钟。然后,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分两步进行同伴教学。第一步,由“小先生”面向全班,依照自身的理解和归纳主动复述本节课的新授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环节中,“小先生”不是固定人员,人人都可以是“小先生”。这样可以促使课堂上的每一位成员在教师新授环节都要努力听讲,积极整理知识进行复述。英国教育改革家夏洛特·梅森认为这是使孩子牢记新知识最好的办法。第二步,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为5—6人。在小组中,有一名固定的“小先生”,小组成员可以将本节课中的疑惑说出来,交由“小先生”答疑解惑,成员之间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在这种关系平等、氛围融洽的环境中理清学习思路,重构课堂新知,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同化、顺应和平衡,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既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提升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当然,在“小先生”教学环节,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下放“权力”,给全体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做好服务的工作,包括营造良好的同伴教学氛围,维持好课堂的秩序,激励学生积极自我探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