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高 尚云
心理剧(Psychodrama)是一种以表演为治疗形式的团体心理疗法,由维也纳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他将心理剧定义为: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心理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心理学的很多方向上都有应用。心理专家把心理剧应用于实践后,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形成了校园心理剧这一独特的形式。
但目前,校园心理剧仍是我国大、中、小学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对身处社交媒体兴盛时代的很多教师和同学而言,既陌生又新鲜。
校园心理剧,是把校园心理问题采集归类,通过参演者的表演将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呈现于舞台上,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切的体验,学生通过担任导演、编剧和演员等不同职务,来进行一定的角色置换,参与感得到很大提升。
并且,心理剧的呈现也是学生自我行为的浓缩,这种舞台行为与生活行为的比较,相比其他团体辅导方式要更加直观。在心理教师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幫助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更易得到解决。
心理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自己碰到的一些问题。
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当下的时事热点为切入,借现代媒体之便,找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作为课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此延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相应情景,若授课方式得当,能够达到以往授课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有研究指出,参加校园心理剧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指标显著优于没有参加校园心理剧的同学。具有人际关系困扰的高中生在参与心理剧干预后,人际关系困扰得到改善的同时,对自己团体的喜欢程度也更高。
这是因为,校园心理剧是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为学生们营造出了一种心理自助的氛围,并提供了他助、助他和同伴群体心理互助的平台。这种辅导方式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积极的人际交流与交往。
个人的心理品质具有流动变化的特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在经历一些负面的生活事件时,学生的负面情绪会上升,幸福感会下降,令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校园心理剧剧本取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反映的是学生遇到的困惑,演绎的是学生自己的故事,讲述的是学生自己的心声,解决的是学生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真实的展示给了学生自我启发的良机,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更好地面对与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整体更加积极阳光。
第一,心理剧主题的挑选与编写应落到实处,切实围绕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编写和挑选心理剧剧本时,要进行相应调研,了解在当下环境中有哪些是学生常遇到的困扰。
比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升学适应不良(环境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认知失调)、学习(考试焦虑、注意力障碍、成绩波动过大、厌学)和人际交往(同学间不和睦、宿舍关系差、缺乏社交技能、异性交往不当)等,可能是他们迫在眉睫想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可能更困惑于专业不满意、高考失利难以走出来、恋爱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
情绪不稳定、性格缺陷、家庭关系不协调、贫困、抑郁等其他问题,可能也是一部分学生现实中难以解决的困扰,这些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搬上心理剧舞台。
第二,心理剧剧本的开发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随着心理剧教学方法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会有各式各样的心理剧供课程选择,可以传递的知识经验范围也更加广泛。相关工作者除了自行创作,也要广泛向学生群体征集故事灵感,举行校园心理剧剧本大赛,由心理老师和思政老师共同评分,挑选优秀剧本,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心理剧教育教学模式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心理剧的编写方面,应该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编写,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心理剧剧本的可行性。
此外,在心理剧的表演方面,应该注意教学过程的安全性,不选择有危险性的道具。同时也应注意内容传达的准确性,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教师进行带领、讲解,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心理剧以不拘泥于课堂的灵活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