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
摘 要:课程思政要求各类学科共同担负育人责任,这一理论让教育回归到“教书”同时“育人”的轨道上。但各学科课要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呢?文章以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学科应用写作为例,阐述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使课程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沁人心脾,如夜雨润物般悄无声息,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41-04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任务,也是各类学科共同的育人责任。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实施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简单地说,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全部课程,旨在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2]。
二、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各科教师只专注于传授学科知识,育人的责任都托付于思政教师。更有甚者,与思政教师唱反调,让思政教育举步维艰。思政课程在学生心里也不受重视,大学生多自发倾向于更好的智力开发和才能培养,倾向于谋职谋生谋技,而急功近利地轻视德育[3]。其结果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里有部分学生道德品质与专业素质不相匹配。2021年9月,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31所中管高校党委反馈巡视的情况进行公布,指出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足的现象,这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深刻复杂,必须有效应对[3]。“课程思政”是高校的有效应对之策:要求各门课程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要注重思想价值引领[4]。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肩负育人责任,思政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所有教师拧成一股绳,都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贡献力量。应用写作课作为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将与全校所有学生产生交集,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战场。目前,应用写作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在全面展开,改革主要围绕如何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等内容展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思政内容融入应用写作课程较生硬,为讲思政而思政。为了在应用写作的教学课堂上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将思政内容生拉活拽到应用写作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很突兀。没有找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
第二,虽融入了思政内容的应用写作课堂,但教学方法依然一成不变。教学内容加入了新的元素,教学方法应随之变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思政教育,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认同,很难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第三,已有的应用写作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应用写作课因其自身学科特点,多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分基础知识和写作运用两个方面。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准确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下的思想道德变化。
第四,现行应用写作教材专业教育性强,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拓展,与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脱节。这就使得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时,缺乏参考,只能自行寻找相关教学资料,易出现思政教育与应用写作课程教育不契合、不匹配、生拉硬拽等现象。且不同老师选用不同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不一致,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第五,应用写作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和素养还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上,教师重“授业”,轻“传道”。应用写作课教师注重对学生各类文种的教授,但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常常“睁只眼,闭只眼”,认为这是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事,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差;作为应用写作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大量积累,但在思政方面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教学经验都较为缺乏;学科教师高度关注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往往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言传身教。
三、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应用写作教学
1. 制订新的课程目标
应用写作课上要做到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意识,需要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找到新的课程目标。
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学习应用写作能帮助学生提高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所以应用写作课具备很强的工具性。但同时应用写作课也有自身的特点: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说是功利性,为用而作,培养学生将来在职场中办理具体事务的写作技能。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用作为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总目标,忽略了本门课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事实上,应用写作课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文、法律、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这些内容中富含思政元素:文化自信、遵纪守法、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根据课程思政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应用写作课的课程目标可以重新定义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教会学生写作各类应用文种;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匹配思政元素
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寻找。宏观上是本门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微观上是各知识点中思政元素的具体切入点。从宏观层面来看,应用写作课是让学生掌握不同文种的基本知识,会写作各类文种,提升人文素质。包含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操守、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国家安全等思政元素。在宏观层面的构架下,从微观层面找到各部分知识点中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教育无缝衔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主要包含概论、机关公文、日常事务类文书、求职竞聘类文书、宣传报道类文书等方面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能挖掘出与之匹配的思政元素。例如,“机关公文”一章主要介绍各级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使用的公文格式以及各类公文文种的写法。在介绍公文的格式时,可以从公文格式的严格、规范切入思政元素,为了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公文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一丝不苟地执行。在教授各类文种时,则可以选取具有思政元素的公文范文,或选取与当前热点事件相关的典型公文范文。如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各级党政机关发布的各类公文,可通过对该事件发生背景(全国抗疫)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领会到中国人的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对公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公文在处理公务、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言传身教
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的教育,并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说教,“行胜于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在课堂上穿着得体、举止优雅、谈吐文明,就是对学生个人品德的最好教育。教师工作认真,努力钻研,对学生耐心负责就是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
2. 案例嫁接
应用写作课上,各类应用文都需要向学生展示案例,讲解例文。这时就可以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例文进行讲解。这些例文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根据当下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不断变化,适时选取。例如,近几年“抗疫”是全球热点,在选取例文时可以结合这个热点进行选择。如讲到“通告”时,可以列举疫情期间,各地交通管制等内容的通告;讲“通报”时可以列举各地对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的表彰通报;讲“消息”时可以列举各国疫苗的研究和接种的相关报道。这些内容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来说是学科教育,从内容和思想上来看又是思政教育,“一案二用”把学科教学和思政育人合二为一,自然地把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无缝”教育。
3. 由此及彼
联想、举一反三,是把讲授学科知识过渡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授“借条”时,讲完具体写法,可以适当引申,讲授因借条写作不规范而导致的纠纷,从而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做诚实守信之人。
4. 身临其境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实践中感受家国情怀,塑造个人品格。如讲授公文格式时可以请一部分学生扮演部门“领导”,一部分学生扮演“文秘”。“文秘”起草好公文,调整好格式后请“领导”审阅,“领导”检查,若发现问题则要求“文秘”修改。既复习巩固了学科知识,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公文制作中的严格、规范。在不断发现问题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领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变革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科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外,还需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本门课教学目标中预设的思政目标。
第一,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最大限度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将其量化成分数,作为学习过程评价的客观依据。如上课发言,答对加分;参与讨论观点正确,论证有力加分;完成课堂小测验得相应分数;完成课后作业得相应分数等。加入过程化考核可以适时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进度或内容;同时过程化考核还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理论+实践考核。“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知识总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因此,学科成绩的考核,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應该加入实践考核。如应用写作可以安排一到两次课时,让学生参与学校相关部门公文的写作、文件的排版等,或者设计实践场景,模拟实践。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际生活或者工作需要选择正确的文种,规范写作应用文,同时也能考核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担当意识。
第三,线上+线下考核。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借助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外时间和空间。如应用写作课可在课前发送预习资料和自测题,课后发布研读范文,在线讨论,根据自测分数和线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讨论时的发言内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品德修养等相关信息,检验思政目标是否实现。
第四,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的每次作业都给予评价,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学之间互评。应用写作课,写作练习是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文种都有相应的写作练习,教师很难一一评分,学生互评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参考答案,并详细告知各部分得分点,让学生相互评分。
(四)修订教材
课程思政提出之前的教材(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材)都只有本学科知识的介绍,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只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思政教育。编写含有思政元素的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学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从书本中接受思想的洗礼,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书本、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教师使用含有思政元素的教材能使本门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统一,避免“自由发挥”,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价。
(五)提高教师思政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5]。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思政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1. 增强思政意识
要实施好课程思政,首先要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增强课程思政的意识。从思想上认同各学科教师都有协同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转变了观念,各科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开展课程思政。
2. 提高思政能力
作为应用写作课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大量积累,但思政方面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教学经验都较为缺乏,所以,要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首先需要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参与思政知识培训,只有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挖掘学科内容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上适时进行思政教育。其次,还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要在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里发掘思政元素,把这些思政元素不露痕迹地嵌入课程,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价值判断、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才能找到适合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提升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说过:“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见教师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要“把新时代对教师的师德要求自觉地落地落小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聂迎娉,傅安洲. 課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 大学教育学,2018(05):38-43.
[3] 奚丽萍. 课程思政的问题向度与逻辑分析[J]. 高教学刊,2022,8(17):173-176.
[4] 黄蓉生,胡红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若干论域[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8):137-142.
[5]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2017-01-03(02).
[6] 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7):123-127.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