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2023-05-30 06:28祁晓玉张宇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联系创新路径三全育人

祁晓玉 张宇

摘  要:“三全育人”是思政育人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抓手和实践,两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提出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促进全员育人;构建全课程、全时间的全过程课程思政体系,保证全过程育人;丰富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介入,深化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联系;问题;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29-04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确立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随后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了顶层指导[1]。在“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实施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三全育人”的理念是一种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以及空间要素相互关联组成的育人工作体系,只有将三要素有效地融合,才能构建起系统的育人局面。首先,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主体要素,包括由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育人共同体,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构建起和谐的育人氛围。在这之中,高校是育人的主体,在育人过程中要积极调动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思政专职教师、专业教师、行政后勤等学校工作的各相关人员。其次,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时间要素,其内涵在于思政教育过程的不断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所有阶段,包括课堂、活动、实训、假期等的学习生活过程,只有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始终,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进而使得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最后,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空间要素,指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多举措并举,利用高校、社会、家庭等的所有显性或隐性教育资源,积极搭建不同形式的育人平台和载体,用不同载体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三全育人”是思政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基础理念,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和延伸,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均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而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现阶段高校的思政工作体系要以“三全育人”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这均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践行“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实施中可以使得高校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次,“三全育人”作为课程思政的基础,要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有“课题思政”活动的开展均要朝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将所有课程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从而形成网格化的“大思政”格局。再者,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和延伸,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是“三全育人”真正落地落实的重要突破口。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队伍建设薄弱,难以实现全员育人

育人一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作为育人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主体地位。但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高校教师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大学生自身以及学校其他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而在现阶段,不管是教师,还是大学生自身,抑或学校的其他行政人员,在对待课程思政的问题上,意识和行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教师,教师基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基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教学中要么毫无思政内容,要么过多地占用主体课程的时间,将主体课直接上成了思政课,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将思政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硬着陆”。如此,顾此失彼,既没有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还使得主体课程显得不伦不类。大学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客体,但是相比其他受教育的客体而言,他们是一群有独立思想、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接收者。课程思政所传达的育人理念能否被这一特殊群体所接纳是育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但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薄弱,接受的信息庞杂,政治敏锐性不足,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更谈不上将相关教育内容内化而用来指导实践了。学校的其他行政人员主要包括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均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他们同样应该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一部分,成为高校育人队伍的重要补充。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这部分人绝大部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份责任属性,总觉得自己没有育人的义务,从而脱离了育人的工作。但实际上在学生眼中,这部分人员仍属于“教师”的范畴,其一言一行仍会对学生的生活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这部分人员育人的功能出现缺失,将最终使得高校育人的整体出现真空地带,从而进一步使得全员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全过程育人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其必须融合于主体课程之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起到潜在价值引领的作用。课程思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应只停留在“上课”这一维度之上,还应该贯穿于课前、课外等多个维度。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还只将课程思政停留于“课中”这个维度,并没有将课程思政延伸到课前准备所包含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拟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改以及课后延伸所包含的活动组织、实习培训等方面。这种“中间重两头轻”的现象造成了课程思政的割裂现象,使得课程思政只局限于课堂之中,无法走出教室的大门,进而难以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此外,思政内容的配置需要系统化、阶梯化、协调化,既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在现阶段,各领域、各专业的教师对思政内容的阐述多“各自为政”,从而使得思政内容“七零八落”,出现偏重偏废的现象,使得各类课程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不够、力度不强、深度不够。再者,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要有全新的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课程思政本身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育人的效果必然要反映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就没法进行评判,那么课程思政各种内容的实施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此外,无法进行评价,进而就没法进行激励,也就没法调动高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积极性。无法进行评价还意味着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光有实施没有反馈会进一步阻碍课程思政的革新,从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单一,未能深化全方位育人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主体课程或育人实践中,不同的育人实施者、不同的育人场景、不同的育人环境其采用的育人方法应是不一样的,不太可能会出现“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方法使用的得当与否、方法实施的科学与否均会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好坏。课程思政需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也就需要育人的手段要丰富多彩、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存在思政内容融入生硬、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输出方式、未能理论联系实际、未能结合主体课的特点以及未能考虑受众的接受特点等问题,这些都会使得思政教育寡然无味,学生也极为反感。这些都违背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本意,无法做到全方位育人。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

(一)课程思政全员的协同,促进全员育人

课程思政是實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只有教师、学生、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三者缺一不可。要做到三者的协同,首先要有一个顶层的设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明确各方职责,分清主次。只有在顶层上有一个协同的设计,各方才能明晰各自的义务,才能做到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不做重复之功,不做无用之功。其次,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组织者和践行者,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深挖各领域各学科的思政元素,深挖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立德树人”。要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积极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认识所学专业,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只有所有高校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思政育人这一大环境中来,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教育到全员教育的转化。再者,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充分意识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大学是社会的简化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学校的管理服务是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的前奏,需要学生去处理人与人,以及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各服务管理部门的态度、办事风格等均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管理服务的实施也是育人的实施。这就需要这部分人员依旧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转变工作方式,将自身的品格和人格魅力外化到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关注学生,贴近学生,在语言、仪表、举止、态度等方面为大学生树立典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接收者,当代大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体会领悟课堂上的思政内容,要消化内化,善于观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汲取课程思政的养分,德智并举,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课程思政过程体系的构建,保证全过程育人

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全课程、全时间的全过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全过程体系的构建,是实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保证。首先,要从单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转变,要整合各学科的长处,实现各学科在育人资源方面的优势互补。要整合各学科的思政资源,使之协同统一,要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体现知识底蕴[4]。要对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完善和规划,形成统一的、科学的、精准的建设管理办法,要提倡协同创新,实现多学科、多课程的融合互补。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亦有不同的特点,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体现还在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兴趣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思政育人内容。要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熟悉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活方式的不同,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平稳的过渡。要做好高年级学生的衔接教育工作,适时开展专业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了解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要做好毕业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

(三)课程思政的全方位介入,深化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育人环境。不同的育人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在处理方式上也各有差异,因此需要多方兼顾、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育人全方位、无死角。

首先,要创新课堂育人,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战场,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讲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的思政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导图“画思政”,让学生自己寻找课程的思政内涵,实现课堂的自我创新,自我管理。

其次,要优化活动育人,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要充分利用这一育人平台,打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品牌活动,构筑和谐的全方位的育人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学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思政主题的辩论赛、文化串烧、文化快闪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的风采,又将思政内涵内化到学生内心。再者,要深化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学生打开社会课堂的学习大门,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信念,告诉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最后,要丰富网络育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建立新颖、便捷的育人模式,并将这些信息技术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赋予思政教育新颖性和时代感,使其对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要转变传统的输出方式,通过采取融入声音、创造故事以及编排影视等方式,通过关注微博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观看微电影等形式,使思政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受众群体的体验感,也能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性,打造突破时空的立体思政教育体系[5]。

参考文献:

[1] 胡金宝,陈艳.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吉昌学院学报,2021(04):34-38.

[2] 吴娜. “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 现代交际,2021(15):64-66.

[3] 刘影.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对“三全育人”的思考[J]. 思想政治研究,2022(03):25-27.

[4] 陈道武. 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 2017(12):164-166.

[5] 陈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A]//2020年第四届国际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卷一)[C]. [出 版者不详],2020:12-14.

(荐稿人:张勇,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联系创新路径三全育人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