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劲草 张艳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底色,它萌生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革命热忱之中,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接续奋斗之中。没有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初心,就不会有伟大建党精神,因而“人民”一词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理论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献身的精神品質,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忠诚的高尚情怀。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1-00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并深刻揭示了其历史地位,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价值旨归、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怀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本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选择。
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科学真理是因为其真理性源于为人民求解放的价值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崇高理想是因为其崇高和远大是基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归宿。这样的理论和理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本心具有思想上的高度契合性、行动上的高度贯通性、价值上的高度一致性,因而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奋斗的理论指导。
(一) 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为了人民而创造的科学思想体系,是真正看到人民主体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民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践行者。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宗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因为没能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规律,因而绝大多数拒绝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历史的主体归于上帝、神或绝对精神。还有一部分哲学家看到了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看到的“人”仅是历史舞台上的英雄,他们用英雄史观来分析社会,忽视了在英雄背后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人民群众。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更是人民的理论。就实践的主体维度而言,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民,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社会进步的变革活动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就人民的行动维度而言,人民的一切活动都必然是实践,人民想要实现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双重满足,想要成为创造历史的推动力量,其根本性、唯一性的途径就是实践。可以说人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实现了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群众求解放、求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萌发、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 人民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领导力量
任何政党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立场与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决定了政党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决定了政党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二者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同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16秉持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其维护的必然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根本政治立场必然是人民立场,其核心价值选择也必然是为人民服务。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放在心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打倒国民派,拥护苏维埃”的号召下,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社会条件;艰难探索的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感召下,先辈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政治前提;开拓创新的改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影响下,改革先锋们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物质条件。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依然为的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一刻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着“为了人民”的核心价值,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三) 人民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将“人民”作为未来社会构建的主体力量,它极大地解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焕发出千百万底层劳动者的主动精神,为人民群众推翻旧的世界、建立新的世界提供了强大且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首先,这种力量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极大地解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奴隶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始终不变的追求就是实现自由和解放。但是,每一次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制度更替都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人”解放出来。这种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和牺牲之上的“部分人”的解放是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解放,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虚假的、有条件的解放。正是因为如此,处于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们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之中,直到共产主义的出现才让处于压迫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曙光。共产主义理想中那个“自由人联合体”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对劳动人民的真切关怀,它让劳动人民认识到了自身的地位、手中的力量,更将人民群众从“只能受人压迫”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其次,这种精神力量还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重铸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擘画了一幅新的图景,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不公,人人得以幸福,人人可追求自由。这样美好而又崇高的理想为黑暗中的劳苦大众点亮了远方的灯塔,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在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过程中,共产主义理想为无产阶级注入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让人民群众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过程中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奋斗初衷和党的发展方向出发,将党的初心使命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灵魂之问。这一回答极为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人民群众矢志奋斗的价值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人民从受尽压迫到追求自由,从生活苦难到生活幸福,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
(一) “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契合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从“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2]137的革命年代到“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新时代,为了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实践活动的价值起点和价值旨归,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始终是衡量一切的根本标准。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安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为了保障人民安全,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无我”的状态投入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建设时期,守护人民安全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头等大事。2015年,也门情况危急,中国第一个派出军舰进行撤侨行动,“中国人民不论在哪,祖国都能带你们回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在此危急时刻党中央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国各地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初心,没有一刻不牵挂着人民群众。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人民利益,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带领和组织人民群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人民群众物质匮乏,中国共产党就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获得感;人民群眾精神空缺,中国共产党就以供给高质量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就以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抗美援朝”“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方案都将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全方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满足。革命年代,人民的幸福可能仅仅是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不受威胁;建国初期,人民的幸福是社会稳定、温饱不愁;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幸福是生活富裕,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幸福是坚实的物质保障、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论什么时期,不论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标准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真切需求放在首位,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奋斗目标。
(二) “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遵循
从《孟子·离娄章句上》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身、家、国”三位一体观到《日知录·正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利益观,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整体观,家国情怀已经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受尽凌辱的民族,它的人民如何能受人尊重?一个富裕强大的民族,它的人民又怎会受人欺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早已成为“共命运、共荣辱、共兴衰”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先辈们穷极一生的追求,也是当代中华儿女们奋斗终生的期待,更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以长远的眼光所做出的战略规划。
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根本推动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年代,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一方新天地的建设时期,在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改革洪流中,在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价值选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精神、以“满腔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情怀、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以“丹心未泯创新愿”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杀出一条血路”,让中华民族以不可逆转的势头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迈进。
(三) “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李汝珍的“君子国”,从孔子系统的“大同论”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几千年来,大同社会一直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赓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传承,抱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文化精神,践行“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行动价值,在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改变自身命运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中国力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以胸怀天下的“大道”和人民至上的“情怀”引领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志向所在。从建国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全人类发展的未来前景和前途命运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伟大事业,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担负的历史责任。今后,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选择,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基础上将“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作为更高的价值追求。
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献身的精神品质
自1921年以来,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接续拼搏,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甘将热血沃中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用青春与汗水、鲜血与生命为新中国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们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为中国的发展“杀出一条血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他们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来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的是心中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归根到底为的是他们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
(一) 在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需要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二十八年里,面临着无数次的挑战和挫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残忍杀害,面对惨绝人寰的白色恐怖,面对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中国共产党没有屈服,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依然高举手中革命的旗帜,依然坚持心中崇高的革命信仰,在黑暗中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围剿”,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面对牺牲惨烈的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更没有向反动派低头,他们重整旗鼓、重振士气,召开遵义会议,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转败为胜,转危为安,继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前进。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和日本侵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中华儿女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洪流之中。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拒绝和平民主的要求,悍然发起全面内战,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树立“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二) 在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艰苦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面对波谲云诡、复杂敏感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为的是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人民期待的先进的工业国。人民渴望工业化、期待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现状,增强了基础工业实力;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为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人民利益而斗争,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新中国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中国人民期望国家拥有先进的、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于是,以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潜心科学研究、投身科学事业,集智攻关、勇攀高峰,“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防安全体系得以完善。
(三) 在改革开放的开拓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奋力拼搏
20世纪70年代,各种新兴科技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世界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更丰富的物质享受和更多样的精神生活,但此时的国内,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发展脚步放缓。面对这一局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向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端和藩篱开刀,向阻碍人民富裕的落后思想开刀,人民的生活需求从求温饱、求生存转变为求富裕、求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从僵化封闭逐渐走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然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为了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多彩的精神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起抗击“非典”病毒,一起攻克“青藏铁路”的三大难题……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四)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矢志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而是向环境更加优良、教育更加优质、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也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无我”的奋斗状态积极投身到新的伟大事业之中。事实也正是如此,千百年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真切的期盼。新时代,广大共产党员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带领千万中华儿女奋勇拼搏,建功立业,在脱贫攻坚的新战场上接续奋斗,谱写了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绘制了山乡巨变、锦绣山河的时代画卷。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目标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举全国之力开展生命大救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工作态度和“为民族奋斗,为人民奉献”的高尚情怀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从“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走到“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从“全面小康”的奋斗中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忠诚的高尚情怀
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艰苦奋斗的建设时期,“对党忠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有的崇高情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从建党伊始就以为人民造福为己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依靠人民的力量从弱变强、从小变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人民的真切期待,不负人民的殷殷嘱托,更不负人民的厚望重托。
(一)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始终不负人民的真切期待
遥望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分崩离析,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西方列强变本加厉的掠夺,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妥协,地主阶级残酷无情的压迫,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残酷的现实让无数仁人志士扎红了眼,刺痛了心。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国方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从器物救国到制度救国,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军事武器,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制度,但是一次次的探索换来的却是接踵而至的失败,一次次仿佛看到的光明换来的却是如故的黑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中国共产党人为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终于让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出倍受压迫的黑暗境地,实现自由和解放,追求幸福和光明。所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谁而生、为什么而生。“人民至上”早已刻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血之中,“砍头流血”的牺牲不能动摇它,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不能动摇它,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情炮火更不能动摇它。
(二)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始终不负人民的殷殷嘱托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也就注定了会因人民而兴,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与核心密码。从建党时50多名党员到今天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这一政党发展奇迹的背后也让世界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有什么魅力?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这些问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一切胜利的取得皆是因为人民,一切辉煌的铸就皆是依靠人民。国民大革命时期,
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持让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得以保存;解放战争期间,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虽然“小米加步枪”不如“飞机大炮”先进,但是解放军战士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人民群众始终会给予我们最强大的支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给予人民的始终是其“所欲所求”之物,这也就决定了人民会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次进步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奇迹,“中国力量”是人民给予的力量,“中国智慧”是人民汇聚的智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记得人民的殷殷嘱托,在人民的支持下奋力扬起前进的风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往无前。
(三)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造福,始终不负人民的厚望重托
古往今来,民心是“谁主沉浮”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将为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带领人民群众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将人民群众从受人压迫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人民实现了人身自由的幸福。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制度、发展工业、实行改革开放,将人民群众从温饱不足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让人民实现了物质享受的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为民造福,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前所未有之势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但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题依然是阻碍人民幸福生活的主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站稳人民立场,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02).
[作者简介] 余劲草,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750021;张艳,博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750021。
(责任编辑:成 虎)
(校 对:江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