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的匾额

2023-05-30 10:48李文君
寻根 2023年1期
关键词:养心殿雍正帝乾隆帝

李文君

养心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从雍正帝到宣统帝,这里一直是皇帝办公兼起居的场所。因一直作为原状陈列展厅供游客参观,养心殿保留有一批清代匾额,是故宫保留室内匾额最多的宫殿。这些匾额多为清帝御笔,内容较好地诠释了养心殿“政寝合一”的功能与内涵。

养心殿的功能与布局

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在西六宫之南,乾清宫之西,地处内廷却又临近外朝,位于大内的心脏地带,安全静谧,交通四达,非常适宜皇帝的日常起居与朝政处理。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晚明到清初,这里一直是皇帝临时休憩的便殿。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康熙帝时,曾在此随传教士学习西洋科学知识,又一度被用作内务府造办处的生产作坊,专门制作御用物品。雍正皇帝即位后,以守孝为借口,正式将寝宫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从此以后,养心殿几乎取代了天子的“二堂”乾清宫,成为雍正以后各位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

养心殿平面呈“工”字,前殿面阔三大间,进深三间,是办公之处;后殿面阔五小间,是居住之所。前殿明间的正中,设有皇帝的宝座。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前半部,设西向的宝座,这里曾是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后半部,分割为随安室、寄所托、斋室三个独立的空间。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分隔成数间房屋:有皇帝批阅奏章、与亲近大臣密谈的小室“勤政亲贤”,有乾隆帝读书赏画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供皇帝礼佛。西暖阁山墙外,接梅坞一间,与西侧的围房及北侧的燕禧堂合围成一个小型花园。

前殿明间后檐接工字廊穿堂,连通后殿。后殿的东、西稍间均为卧室,都设有床帐,是皇帝休息之处。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叫体顺堂,是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称燕禧堂,由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初年两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太后住东边的体顺堂,慈禧太后住西边的燕禧堂,东、西二位太后在此居住,可就近照顾年幼的同治皇帝,也可随时到前殿处理政务。

故宫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等级分明。相比于高大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处,养心殿偏处一隅,低矮许多,并不起眼。可养心殿既是办公场所,又是起居之处,一身兼具外朝与内廷的双重功能。养心殿的这一独特之处,在匾额中也多有反映。

自乾隆朝定型之后,养心殿建筑的基本布局再没有大的更动。新皇帝继位之后,只是在内装修方面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一些局部的调整。直到1924年11月逊帝溥仪被逼出宫之前,依然如此。溥仪出宫之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完成了对养心殿文物的点查。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养心殿区域一直作为原状陈列展室供游人参观,有幸将清代的内檐装修、室内陈设、匾额楹联等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

养心殿匾额概况

依据现存原状陈列的匾额实物及相关档案的记载,笔者梳理出养心殿建筑群内的内檐匾额158方(不含外檐题名额,如“养心殿”“体顺堂”“燕禧堂”额等),再据题写者的不同情况,整理成表。

就题写者而言,158方匾额,分别由雍正帝等8位皇帝及慈禧太后、潘祖荫、徐、恒勋、朱益藩等人题写。养心殿成为皇帝的正式寝宫,自雍正朝开始,养心殿最早的匾额,也是由雍正皇帝题写的。乾隆帝在位一甲子,退位后依然没有搬离养心殿,前后在此居住了63年。在乾隆一朝,养心殿内部的基本格局形成,乾隆帝本人也在此留下了17方匾额。嘉庆帝一直生活在父亲乾隆的阴影里,并未对养心殿的装饰做大的变动,故题写匾额很少。道光帝统治期间,国库收入日绌,他本人也躬行节俭,可还是对东暖阁等处的装修做了调整,题写了“恭俭贞和”等9方匾额。咸丰帝即位后,在东暖阁恢复了乾嘉时期旧制的同时,为养心殿题写了大量匾额。同治与光绪二帝,因圆明园已被焚毁,皇帝再无园居理政之处,使养心殿的使用更为频繁,故两人分别留下15与14方匾额。潘祖荫与徐所题匾额,作于光绪初年二人在南书房行走期间。宣统帝所留5方匾额,恒勋(宗室)与朱益藩(溥仪师傅)的3方匾额,均作于溥仪退位之后。同治初与光绪初,慈禧太后曾两度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她在养心殿留下了17方匾额,但因其太后的特殊身份,囿于妇女不预外朝政事的传统,她所题匾额基本都在生活区。另外有30方匾额没有题名款识与印章,内容以祝福吉语为主,应出自入直的南书房翰林之手,但题写者的具体身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匾额的字数来看,养心殿有二字匾、三字匾、四字匾、五字匾等几种,四字匾数量最多。故宫中其他宫殿的情况也与养心殿类似,内檐匾额以四字为主,二字、三字、五字匾额为补充。另外,有5方匾额分别出现了两次:一是“为君难”匾额,一方由雍正帝题写,在西暖阁,一方由嘉庆帝题写,在后殿;二是“温室”匾额,一方由雍正帝题写,在西暖阁,一方由咸丰帝题写,在东暖阁;三是“随安室”匾额,一方由乾隆帝题写,在东暖阁,一方由光绪帝题写,在后殿;四是“自強不息”匾额,一方由乾隆帝题写,在西暖阁,一方由光绪帝题写,在后殿东次间;五是“福禄寿喜”匾额,慈禧太后与同治帝,均在养心殿后殿题写。

从匾额的类型来看,普通匾额之外,还有一部分属于称呼特定空间的题名匾额。这些题名匾额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字面中有直接反映空间名称的“堂”“室”“斋”“屋”“居”“轩”等通名的题名匾额,如“三希堂”“随安室”“无倦斋”“长春书屋”“蕙兰居”“赏春轩”等;另一类是匾额名称中并无表示通名的字眼,但实际上却发挥着指代养心殿内特定空间的作用,如“勤政亲贤”、“丛云”(西暖阁)、“寄所托”(东暖阁)、“怡神”(后殿西室)等。养心殿内部格局虽未有大的变动,但题名匾额却经常更换。如乾隆帝即位后,将西暖阁的“为君难”改为“勤政亲贤”、“温室”改为“三希堂”。东暖阁次间,雍正时名“长春方丈”,乾隆时改为“随安室”,道光时改称“直内居”,咸丰时恢复“随安室”旧称。东暖阁的“寄所托”,得名于乾隆朝,道光时改为“藏修室”,同治时改为“福寿仁恩”。东暖阁“斋室”,得名于乾隆朝,道光时改为“检斋”,咸丰时改为“温室”。养心殿后殿的“能见室”,得名于嘉庆朝,道光时改为“求恩室”,咸丰时恢复“能见室”旧称。

因种种需要,有些匾额是从其他宫殿移入养心殿的。东暖阁的“一室春和”匾,系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从圆明园四宜堂移入。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懿嫔生同治帝,晋封为懿妃,咸丰帝赐其“福寿仁恩”匾,挂在懿妃居住的储秀宫后殿明间,等同治帝即位之后,此匾被移入养心殿东暖阁。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为同治帝祈求天花早日痊愈,将长春宫戏台上悬挂的彩绸“普天同庆”匾额挪挂到养心殿明间。有些匾额,因时过境迁,不再适合养心殿的氛围,被移到别处宫殿。幼年同治帝即位之后,咸丰帝所题“定生贵子”匾已不合时宜,遂将其从养心殿移出。同治帝大婚之前,慈禧太后把咸丰帝所赐的“大雅斋”匾额从燕禧堂移到自己居住的长春宫。光绪帝大婚之前,燕禧堂内慈禧太后御笔的“春晖普庆”与“致中和”匾额,同治帝御笔的“惠迪吉”“天地同和”与“福禄寿喜”匾额,均被挪挂到慈禧太后居住的长春宫后殿。

养心殿的政治匾额

养心殿是清帝日常办公与居住的场所,与此功能相适应,养心殿的匾额,也分为政治匾额与生活匾额两大部分。养心殿明间与西暖阁的“勤政亲贤”匾,是清帝的主要办公场所所挂,政治匾额,主要集中在这两处。相较于生活匾额,政治类匾额庄重肃穆,一般很少更换。政治匾额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宣扬治国理念;第二类用于清帝的自警。

宣扬治国理念的政治匾额,多数悬挂于北墙之上,南向,受召见的大臣进入养心殿,很容易看到这些匾额。清帝借这些匾额,向臣下宣扬自己以儒家传统为治国施政的理念。养心殿明间宝座上方有雍正皇帝题写的“中正仁和”匾额,“中正”出自《周易》中的履卦:“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其意是说,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合法继承人,登基践祚,毫无愧疚,皇帝举止光明、行为正大,能秉持儒家传统,以“仁和”作为施政之本。雍正帝题写“中正仁和”匾额,既是作为对其登基有不同看法之人的委婉回应,也是对自己未来施政的暗自期许。又如雍正皇帝题写的“勤政亲贤”匾,悬挂在西暖阁北壁,南向。雍正皇帝借此匾额向臣下宣扬自己治国的两大理念:勤于政务,亲近贤臣。

清帝用于自警的政治匾额,多悬挂于养心殿内檐南窗,北向,面南背北的皇帝端坐在宝座上的时候,可直面这些匾额;被召见的大臣进入养心殿,面向皇帝,背对这些匾额,很难注意到它们。这些匾额,是清帝给自己准备的,主要用于自警与自勉。如咸丰元年(1851年)御题的“日监在兹”匾额,挂于养心殿明间内檐上方,正对“中正仁和”宝座。此匾出自《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咸丰皇帝借此匾额警醒自己:为政千万不能懈怠,上天时时刻刻在监视帝王的施政举措。又如咸丰四年(1854年)御题的“敬天法祖”匾额,悬挂在西暖阁“勤政亲贤”的前窗之上,北向,正对“勤政亲贤”御座。敬天,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法祖,就是执行好前人的正确政治路线,“敬天”与“法祖”两条是清帝施政的根本,故咸丰帝题此匾额,用于自勉。再比如“勤政亲贤”西壁上咸丰帝御笔的“正大光明”匾额,东向,君臣皆可看到。这方匾额的题写,可能与咸丰帝本人继承帝位的曲折经历有关。咸丰帝与恭亲王奕同受道光皇帝器重,道光皇帝在立四子为皇太子的谕旨中,同时封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帝题写此匾,政治义涵中也有警示恭亲王的用意。

养心殿的政治匾额,旨在强调治国驭民的微言大义,追求的是皇权永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思想性、艺术性都有一定的局限,但平心而论,能将出自不同儒家典籍的句子摘录出来,连缀在一起表达帝王临民理政的理念,且没有沦为干巴巴的政治口号,还能发挥出其宣扬教化与警示自我的功用,也绝非易事。

养心殿的生活匾额

与政治匾额相比,养心殿生活类匾额的分布范围广泛,形式种类也繁多,内涵价值也更加丰富。根据匾额内容,养心殿的生活匾额,大体可归纳为修身读书、吉语祝福、休闲娱乐、祭祀与宗教四类。

修身读书类生活匾额,是清帝为修身养性、用于自我诫勉的匾额,主要表达了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康熙帝曾教导雍正帝,言其遇事急躁,雍正帝即位后,在养心殿题“戒急用忍”匾额,以此作为自勉箴言。乾隆帝所题“三希堂”匾额,明面上是因喜爱晋朝人的三件书法名作《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其实是把“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三希”理想境界作为自己的追求。养心殿后殿东里间门楣上,有光绪帝题写的“毋不敬”匾额,与之相对的东次间门楣上,则是慈禧太后所书的“又日新”匾额,“又日新”与“毋不敬”二匾,好像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母子之间的对话。一个说:“你要天天有所进步、悔过自新。”另一个说:“我没有什么不孝顺的啊!”这种“毋不敬”的谨慎,与光绪皇帝长期在慈禧太后阴影下生活形成的谨小慎微的性格相符合。又如光绪帝所题“积学储宝”与“昕宵勿怠”匾额,鞭策自己致力于学,日有所进。另外,“随安室”“无倦斋”“慎静斋”“自强不息”“庄敬日强”等匾额中,均含有清帝对修身养性的理解与追求。

吉语祝福类生活匾额,主要表达清帝及家人对延年益寿、江山万代、子孙昌盛、祥瑞福禄一系列美好意向的追求。长寿方面,同治帝敬献给慈安太后的“慈荫春长”匾、给慈禧太后的“恩晖锡庆”匾,光绪帝敬献给慈禧太后的“寿寓春晖”与“万寿无疆”匾,“仁者寿”“福寿久长”“贵寿无极”匾额等,均表达出对长寿的期盼。“江山万代”匾、“永佑大清”匾,则流露出对大清江山万年永固的追求。子孙昌盛方面,如咸丰帝题写的“定生贵子”“百子”“千婴”等匾、同治帝的“祥衍宜男”匾、潘祖荫的“祥开麟趾”匾等,均有期盼人丁兴旺之意。祥瑞福禄方面,咸丰帝的“登祥”“荐祉”“天官赐福”匾额、光绪帝的“福喜盈积”匾、佚名的“德厚福全”“福在眼前”匾额等,均表达出祈福迎祥之意。

休闲娱乐类生活匾额,主要反映出清帝公务之余的闲暇生活。自雍正帝开始,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东暖阁挥毫,书写吉语,以祈年和岁丰、国泰民安。乾隆帝题“明窗”匾额于此,元旦的“明窗开笔”之仪,也成为清代定制。乾隆帝在前殿西山墙外构筑房屋一间,题匾曰“梅坞”,专门用于赏梅。咸丰帝给在体顺堂(时称绥履殿)与燕禧堂(时称平安室)随居的妃嫔们分别题写了匾额:蕙兰居(云嫔)、大雅斋(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翰墨斋(丽贵人)、好春轩(伊常在),均有翰墨怡情之意趣。

祭祀与宗教类匾额,也是清帝精神生活的重要反映。养心殿除办公与居住功能外,在東暖阁有皇帝参加小型祭祀活动之前的斋戒场所,称为“斋室”;在东西两暖阁,还有专门为皇帝参拜设置的小型佛堂。东暖阁佛堂佛龛边上,供奉有康熙帝与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生母)、雍正帝与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乾隆帝与孝仪纯皇后(嘉庆帝生母)的神牌,嘉庆帝题“如在其上”匾额,以便随时缅怀先人,祭祀祖先。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为皇帝个人祭拜之所,不代表家族或国家,所以并没有供奉康、雍、乾三帝的原配皇后,仅供奉嗣皇帝的生母(均非原配皇后)。雍正年间,东暖阁设有“长春方丈”,供雍正帝玄修。西暖阁佛楼乾隆帝题“大圆觉”匾额、佚名题“妙吉祥”匾额,则反映出清帝崇信佛教的实际情形。

养心殿的生活类匾额,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清帝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匾额,不是励志,就是吉祥与祝福,超越了时空与阶层,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活泼多姿的生活匾额,为等级森严的故宫,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结 语

雍正帝正式移居养心殿之后,这里就成为清帝办公与居住的场所,政寝合一,随时随处均可办公,大大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再加上养心殿南墙外新设立的军机处的辅助,清帝将皇权专制推到了巅峰。可以这样说,政寝合一的养心殿建筑群,成为皇帝集理政、居住、读书、修身、礼佛、祭祖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场所。

不管是从数量、内容,还是类型、形式来说,养心殿的匾额均可看成是故宫匾额的缩影,当然,也是故宫匾额的精华所在。剔除专制皇权的糟粕,其中一些匾额的内容,对我们今天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养心殿雍正帝乾隆帝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养心殿
记录养心殿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从借戏韬晦到节戏治吏——雍正帝执政前后戏剧理念变化及其影响
皇帝偷枣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泥塑彩绘雍正帝坐像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