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文献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解决高职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与创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性强难以融入思政、思政元素植入生硬且协调性不足、思政融入过多而杂乱无章缺失课程特色等诸多问题,提出明确“立文化自信,育创新之才”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体现“传统文化设计力”思政特色的整体课程内容框架,利用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的隐性关系巧妙衔接与重组,采用“润—传—访—范”四步法路径展开教学实施等多方面建设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TB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一、文化自信与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的高度契合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在这样的时代号召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事业应以文化强国为己任,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展示、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本土设计人才。文创产品设计正是以文化提炼、转化与创新为本质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分析文化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将这些文化因素以符合现代生活形态的形式转化成设计要素,并探求其使用后精神层面的体验价值。文创产品设计以文化作为实践根本,其内容题材丰富,包括了地域文化、传统美学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无处不体现着中华千年来浑厚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红遍全网的故宫淘宝、敦煌文创、三星堆盲盒等都是从博物院里走出来传播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的成功典范。因此,通过开展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来实现“立文化自信”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符合当下实情。
二、高职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现状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一般开设在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第四或第五学期,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的接轨社会做好扎实准备。课程主要结合地域特色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展开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创话题的深度理解,掌握创造文创产品的设计技能,依托文化创意博览会、文创设计大赛、企业委托设计等多种方式推动教育成果的实践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在“大思政”环境下,艺术设计类课程纷纷迎来了思政融入的探索改革,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创产品设计课更不例外。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的思政融入能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普遍对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存在偏见,认为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专业性较强,强行融入思政话题不容易落实,并且学习艺术的学生群体自身的性格和素养都对思政融入产生一定的排斥,他们更喜欢学习与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二是在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思政元素植入较为生硬。三是忽略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形成独有的课程思政特色,喜欢将各种思政话题、元素拼命融入其中,希望表达的过多而失去重点,使思政培养目标不明确。四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与课程思政教育相匹配的评价考核标准,虽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但在考核学生时仍以专业能力为主,未能从思政角度综合评价。五是缺乏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的适用教材,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设计教材种类不多,能够融入思政内容、从思政教育出发的更是空缺。
针对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应该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破除思政教育“无用论”的壁垒,加强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力度,从课程大纲设置、实践教育等方面探索思政融入文创课程的方法,但目前暂未有具体研究成果。本文即是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站在文化自信视域探讨文创课程思政融入与创新的方式,以求为后续研究带来启发性作用。
三、以立文化自信为培养目标的文创课程思政融入与创新
(一)融入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准绳,它规定了整个课程运作过程的规则,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和秩序。其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推动教学实施的核心引导力。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是內在价值观的培育,所以建立思政培养目标是整门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个需求层面。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包含了文化、创意、设计等关键点,对文化的挖掘、传承、展示以及创新成为与课程息息相关且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弘扬发展,有力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帮助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立文化自信,育创新之才”成为符合课程自身特性的思政教育目标的合理选择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形式,树立起对文化的自信,掌握以现代载体、技能对文化进行再设计的能力,发挥自身创新力。在该思政教育目标下,课程内容的设置便可紧密围绕目标要求,为更好的实现目标而展开设计。
(二)思政元素与知识及技能点合理融合
以文化自信为视域的思政元素范围广阔,例如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这些元素不能毫无组织的被生硬植入课堂,随意作为一个训练主题,它需要教师对其深刻理解后结合课程知识点、技能点进行重新的衔接与架构,让元素与知识技能真正融为一体。图1是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点融合的实践范例:“铁色精神”与情感化文创设计。“铁色精神”作为思政元素,其根据文化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情感化文创设计包含的知识点有情感化设计的三层级:本能层、行为层与反思层,技能点有设计方法等。借助两者都具有三层面的特征,可以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巧妙衔接,架构出的教学内容能够合理表现两者诉求,生动自然。与此类似,还可以运用“恭喜发财”吉祥文化元素与趣味性文创设计相融合,“五色彰施”传统色彩元素与流行性文创设计相融合以及“民间板书”民俗艺术元素与交互式文创设计相融合等。它们需要教师在深入掌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后挖掘其共同特征或属性,进而重新组织与架构。这样不仅能在教学中灌输以文化自信意识,同时完成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构建起优秀文化与专业技能之间难以剥离的隐性关系,解决了不少师生认为的思政与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三)整体教学设计营造课程思政特色
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应是做加法的“大杂烩”,而是要紧密围绕思政教学目标,有选择的融入思政内容,使整门课程从头到尾、从内到外形成统一性,突显自身特色。如何选择合适的思政融入课程,就需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设计。表1是围绕“立文化自信,育创新之才”的思政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整体教学设计,旨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力”的思政主题特色。课程以项目化教学形式展开,分为项目准备、项目训练(项目一至项目五)、项目拓展三个部分,涉及铁路优秀文化、吉祥文化符号、传统色彩文化、民间美术文化、红色基因文化等思政内容,对应相匹配的文创设计知识技能,以“理论—训练—拓展”循序渐进,紧密围绕“传统文化设计力”的思政主题展开教学活动,由此体现课程特色。
(四)课程思政融入与创新的具体措施
文创课程在思政融入与创新的实践中可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创新思维为灵魂的原则,运用“润—传—访—范”四步法作为教学的实施路径,见图2。润是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江苏铁路教育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等实地学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文化的多层次内涵以帮助树立文化自信;传是让非遗大师、民间老人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吉祥符合文化的传授与讲述,使学生在“学艺”、“听故事”中掌握更多的文化元素,理解文化的意义,为创意实践打好扎实基礎;访是安排学生线上线下观看“紫金奖”文创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参加文创博览会,与文创设计师面对面访谈,进行文创集市调研,与公司委托设计项目对接人沟通等,为自己动手实践做好准备,以及为进一步完善方案不断积累经验与建议;范是教师运用经典案例的解析为学生答疑解惑,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通过技能示范,如怎样进行文化提取、图形设计、色彩应用等,让学生掌握文创设计的技法与过程,能够自行独立地完成创作。整门课程以两大原则、四步路径结合完成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合。
四、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反思
(一)以坚定思想做到“言传身教”
在文创课程的思政融入教育中除了内容的教育之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对学生起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作用,这也是真正意义上达到思政教育的本质。为了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必须强化思政观念,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思想上、文化上、技能上的多方面能力,引领学生共同成长。
(二)以工匠精神做好“添砖加瓦”
目前,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与补充。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逐步完善的“造课育人”工程,需要稳健踏实的点滴积累、查漏补缺、推陈出新,教师作为“造课育人”的职业工匠,时刻要秉持工匠精神,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态度,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累积与打磨,为“造课育人”工程添砖加瓦,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示范行为将工匠精神培植进学生的心中。
五、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以“立文化自信,育创新之才”为思政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创意思维为灵魂”的两大原则,运用“润—传—访—范”四步教学实施路径,依托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隐性关系的重组架构,以及整体设计营造思政特色等思政融入与创新做法,达到了课程思政目的,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与创新是一次教学的改革探索,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后续研究中完善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增补适用教材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坚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思想与知识技能密切衔接,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真正做到“复兴强国有我”的中国本土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承君,何章强,袁诗群.文创产品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成寓寓(1988—),女,江苏泰州人,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文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