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摘要:AI生成艺术作品是当前全球最热门的AIGC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创作方式、存在形式、美学特质,都同传统艺术发生了变异,并借助最先进的当代科技成果——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与装备,从内容、技巧、技法各方面,对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形态进行了融合,是一种与此前七种艺术都具有内在差异性的新型艺术形态,是一种“第八艺术”。站在人类艺术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观察,它是新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跨入一种新的文明阶段的表征。
关键词:第八艺术 生成艺术 人工智能 AIGC
人工智能经过最近十年的芯片提速、网络完善、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进步的全面加持,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推演,进行信息输出的能力,在接近人类思考上,大有奇点临近[1] 的态势,尤其是近期由Open-AI推出的ChatGTP,更是在全球引起强烈震撼。因为它不仅可以回答你能提出的任何问题,而且还能根据提出的问题,直接写出逻辑缜密、资料丰富、行文规范的完整论文,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写新闻稿件、自动发布微博、推特,还能编写影片脚本,直至生成影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短时间内,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界焦点。
一、生成艺术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作品,作为AIGC的一个部分,同样引起学术界、艺术圈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尝试用计算机自发地进行艺术创作[2]。但是,AI(人工智能)绘画的话题,重新成为艺术界、学术界、人工智能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则是在2022年8月中旬,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使用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了一幅数字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这件既充满古典趣味又梦幻感十足的作品,在科罗拉多的一次美术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AI绘画不断出新,包括中国公司在内,先后有多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AI绘画软件。操作者只需要按照个人的想象,输入相应的描述画面的词句,比如画面内容,绘画风格,甚至是现成的诗句,人工智能程序就会自动地借助算法,生成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在某些细节过渡方面还稍显含混或者生硬,不尽如人意,但部分优秀作品已经接近人类成熟画家的绘画水准了。
除了绘画软件,谷歌的项目小组又在2022年10月发布了由他们开发的两款视频生成AI——Imagen Video和Phenaki一同生成的视频。这种AI只需要“创作者”输入一段描述的文字,它便可以生成一段“电影”。
人们忍不住惊呼:人工智能电影呼之欲出了!
目前,全球围绕AI绘画和AI影像展开激烈争议,焦点集中在四个方面:
1、AI生成艺术是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它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它算艺术吗?2、这种生成艺术大批量出现,会不会使传统艺术的价值彻底丧失?3、与其说是争论,毋宁说是一种焦虑和恐慌,人们担心这种技术的进步,未来会不会抢走大量插画师、画家,乃至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如导演、演员、美术师、摄影师、剪辑师的饭碗,进而对艺术家的创作与生存构成威胁?4、艺术生产的方式省略了创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技术,转向想象力和语言描绘能力,那传统的绘画艺术和影像艺术——尤其是影像制作技能的教育、学习还有意义吗?
因为AI绘画和AI影像制作是一个全新的事物,AI本身也还在不断的进化和升级过程中,面对这种全新的艺术现象,若以现有的艺术观念和理论,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和阐释,因而引起人们的困惑。本文试图对此作出一些考察和思考,并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AI艺术也包括诗歌和小说等语言艺术,本文所讨论的AI艺术特指AI绘画和AI影像。
二、AI生成艺术是艺术吗?
对于AI绘画究竟应不应该算作艺术,目前争议比较大。持反对意见的认为,AI只是一种机器和程序,它没有知觉,没有自主性,没有独立判断力,对美学也没有基本的认知,所以,它连自己在做什么,做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它生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但也只不过是在算法支配下,由AI自动生成的一种图案。它不是源自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表现,没有融入创作者的意志、才华、感情和技法、技巧,不能算是艺术。
反对者同时认为,AI绘画不算艺术是因为绘画的题材应该源自生活和自然,是画家面对现实生活和自然进行创作的结果。而AI生成的绘画作品没有直接来自鲜活的现实,和现实几乎毫无联系,它只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视觉识别对海量的视觉艺术作品数据进行内容学习、模式解析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是在其中进行匹配与渲染输出的结果。
那么,到底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首先,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应该归于艺术作品的范畴之前,应该说清楚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可能对艺术性做出可靠的判断。
关于艺术的本质,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美学研究,都曾经试图对艺术进行定义,迄今却无一个定义能完全、彻底、清晰无误地界定艺术的本质特性。
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念世界,这个世界是真正的实在的永恒的世界,从而也是完美的世界;第二个层次是现实世界;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世界,他认为艺术世界是對现实世界的模仿。
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讨论过艺术的定义问题,他认为,作为美的体现或由美所规定的艺术概念,没有普遍的定义。“艺术”最多只是一个相似性概念和一个开放性概念。[3]
莫里斯·韦兹对艺术概念在美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发挥和应用,直接宣称关于艺术的定义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4]
美学家阿瑟·丹托则提出了著名的“艺术界”概念来处理艺术定义问题,即区分艺术和非艺术的工作需要充分考量艺术史语境,理解艺术作品应该以艺术作品与艺术史的关系为基本依据。[5]
按照上述这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对艺术本质的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艺术无本质。对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阐释,也即由艺术评论家或艺术史家做出的审美判断,成为艺术作品之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艺术观念之下,杜尚将一个工厂生产的小便池放进美术馆,便可以当做艺术品看待;AI生成的某些艺术作品,就画面效果和影像水准而言,已经丝毫不亚于画家、设计师、数字艺术家的创作,是否可以被视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差艺术评论的判断了。
反对AI绘画是艺术品的人们的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它是非人类的创造。的确,乔治-迪基在《何为艺术》中,提到了“人工性”是艺术的基本意义的一种必要条件。AI生成作品单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但AI背后仍然是人的设计、人的构想、人的操作,包括创作时输入的词句,那也是人类的思想和想象。提供给机器学习的绘画、图片、影像原作,绝大多数也是人类创造的,只是这个制作的过程,是在肉眼无法看见的、由算法控制的软件程序运行中完成的。
所以,不管AI的功能强大到何种程度,它在绘画过程中使用的软件、输入的指令、精心选择的词汇词语都是人类大脑工作的结果,人工智能只是在配合人类的工作而已。它创造出来的东西,依然要算作人工创造。尽管它还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除非有一天,当一个AI独立地给自己或者给另一个AI发出指令,制作一幅作品。那就意味着机器觉醒,具有自我意识了。这是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存而不论。
三、AI生成艺术会终结人类艺术吗?
AI绘画出现之后,引起无数人的担心,AI会终结绘画艺术吗?因为它可能导致人类的艺术创作走向灭绝。
针对AI的影像制作,也有人认为,电影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够描绘出人类体验的形式主义或现实主义图景,开发能够瞬间生成电影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导致电影本质在混乱中丢失。[6]
和AI相比,在创作速度和数量上人类毫无优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AI通过深度学习、训练和程序代码的调整,可以很快掌握一种新的画法或者表现手法,升级迭代非常快。人类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画法或者掌握一种新的画法,则需要漫长的时间。人类在它面前,显得那样的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行为笨拙、见识短浅……
人类的艺术家们将如何处之?为此也有乐观和悲观的两种论调。
在悲观者看来,AI正在全方位地进化,人类已无药可救。人工智能已经在打劫诸多行业:前台服务员、导游、律师、会计师、家政、银行柜员,甚至法官,等等。接下来艺术家和电影行业的诸多设计思维、导演思维、工作技能和制作技术被AI逐渐掌握。大批普通画家、建筑师、雕塑家和只掌握一般专业技能的电影从业人员,必定会被AI取代。
无疑,这会导致行业的颠覆性变化。一大批单纯学习技术和技能的职业艺术人员,以及天分、悟性、才具不足的艺术家,将面临被剥夺工作机会的危机,这甚至不是悲观的论调,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也有人仍然抱有乐观的想法。他们的乐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他们认为AI没有创新能力。再高明的AI,终究还是人类设计制造、编程创造出来的。AI所谓“创作”只不过是对人类现有创作成果的模仿与拼合,一如鹦鹉学舌,没法凭空创造出一幅全新的作品。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模仿的天才,但原创的权力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
其次,機器没有自由意志。AI只是封装在一个黑匣子里面,借助软硬件运行的一套程序,它没有生命,也不是生命,没有任何自主性。它看上去的所谓创作,不过是程序在运行,所以无论人工智能进化到多么先进,和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的创造性生命完全无法比拟。仅用可计算的数学结构,能否充分、精确地描述实在的物理对象(如人脑)和虚在的心理对象(如意识),尚不可确定,遑论比这些更玄奥、更不可描述的艺术创造机制与过程?
其三,就像电影中的商业电影,被认为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一种节目,而不是个人感受的独特创造,也不被当做艺术作品看待,在持有艺术电影执念的批评者那里,这种电影曾经受到长期的排斥贬抑。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大众商业电影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力作,其中也出现了具有风格化的导演,比如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持论公允的电影评论家和观众知道,个人化、风格化不是衡量电影艺术性的唯一标准。遵循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同样可以制作出电影艺术精品。
那么未来借助AI进行图像或影视创作的人士当中,会不会也产生出一批如商业电影导演那样的优秀AI创作者群体呢?这样看来,人类在艺术创造领域掌握主导权,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四、专业的隐忧和文明的欣喜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曾经预言,未来人类将可能被算法统治,一切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力处理的领域,都可以通过算法穷尽一切可能,以代替人类的工作直至思想,即便是像生物遗传、器官再生这样的事情,算法都可以穷尽可能。
根据业内专家的统计,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DeepMind介入的领域从生物、数学、化学、物理、医学、元宇宙,到地球大气、自动化编程、古文字等方方面面。至于企业的管理决策,金融行业的量化交易,生物学领域的蛋白质分析、DNA分析,早就在大规模全方位地引入人工智能破解秘密了。
所以,有人担忧AI绘画的出现将一些人工手绘的工作全部颠覆,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现在动漫原画、游戏形象、建筑效果图,甚至一些电影场景,已经有一部分交给AI生成了。[7] 至于电影的后期调色、剪辑、配音等,利用人工智能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专业画师,还是视频创作,大多数领域被AI替代并非杞人忧天。
纵观人类艺术史,除了在人类幼年时期的原始艺术,如民歌、民谣、岩画、陶画等,因其出自天然,简朴稚拙,直抒胸臆,而由普通百姓或工匠创造。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创作便逐渐走向复杂化、精细化、专业化、观念化,艺术审美出现了雅俗的趣味分野。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民艺被视为通俗文艺或工艺品。而专业艺术家的创作则通过宫廷、王权、教会、学院、机构、沙龙、展览、拍卖、论文等手段,确立其主流地位,被列入高雅艺术,被视为正统、进入收藏、载入艺术史,被赋予更高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一类艺术创造,高度依赖艺术家的天赋和后天长期、严格的技术技法训练,因此其产出始终处于严重稀缺状态。学习这种所谓的高雅艺术成了富家子弟的专利,欣赏和拥有高雅精致的艺术品,更是上流社会、权贵阶层的身份象征。
用这种专业、精细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显得遥不可及。艺术逐渐隐身于象牙塔中,作为奢侈品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这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这和从前只有官宦人家、富贵人家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读书识字的格局有何不同呢?
今天,即便是教育变得更加公平了,一部分平民子弟也有条件学习艺术了,但是艺术的学习仍然是昂贵的,和一般的文化学习只需要课本即可不同,艺术学习需要乐器、画笔、颜料、专业的课外培训班、耗费不菲的各种考级,仍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支付的教育。再者,艺术创造高度依赖一些天赋条件,比如对色彩、结构、空间、造型、旋律、节奏、韵律等敏锐的感觉,这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至于掌握纯熟的技法达到自由创作的境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才能拥有这种才能和技能,否则,仍然和艺术创作无缘。
而现在,AIGC通过对大量作品的模式分析与学习,攻破了技术和技法这个艰难的中间环节,每个人都有了可以通过绘画艺术,表达自己的想象、情感、思想的能力。任何一个有想象力,有表达能力的人,都可以借助AI生成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实现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此前,这样的场景已经上演且正在发生。附载有高清摄影功能的智能手机把过去只有少数电影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拍摄、制作、剪辑技巧,开放给了普通民众,使每个人都拥有了运用视听语言从事影像作品制作的能力。视听语言的全民化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垄断,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媒介平台,不仅使普通人的才智、才艺得到展现,也赋予了每一个社会成员更大的表达空间。与此同时,短视频的火热还提供了大量新的社会职业,增加了社会活力和社会财富。
如果AI在视频制作领域继续迭代衍化,将带来怎样的艺术奇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五、第八艺术,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考察人类艺术史,人类在艺术创作方式和手段上的变化,一直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工具、机械等的发展而发展。此前的百万年间,从人工创作,过渡到材料器具,进入机器参与,再到今天的算法生成,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产生了7种艺术形态。
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人的身体器官——最早的诗歌与口头文学、音乐中的声乐,以及舞蹈,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百万年,直至数万年前。
第二个阶段是人类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日渐成熟,借助自然材料和常规工具、器具,比如颜料、画布、刻刀、各类乐器、自然建筑材料、纸张、笔墨等,建筑、绘画、雕塑和音乐中的器乐产生了。这一阶段贯穿了人类数万年的渔猎采集文明晚期和整个农业文明时代,直至工业革命的早期。
第三个阶段是现当代科技不断发展,技术和艺术不断融合。借助机器和科技装备,艺术表现力越来越丰富,技巧越来越完善,比如17世纪西方油画家使用的透镜投影装置使油画的透视和光效表现更加准确精细;照相机的发明直接越过手工绘画,改变了绘画艺术的版图;摄影机、录音机、剪辑机的发明,催生了电影——第七艺术。这一过程经历了200—300年。
第四个階段即20世纪后期到现在。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艺术创作和信息技术密切结合。AI生成艺术,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算法的综合运用,更是直接接管了创作过程,把工具、技法、技术、技巧融为一体。
艺术创作完成了从“纯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工具”—“人体器官+机械”—“语言+AI”的转型。每一次转变都会带来新的艺术形态的产生。比如,在照相机被改造成可以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影机之后,产生了以视听语言为构成的“第七艺术”——电影(包含之后运用同样原理的电视)。
而AI参与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和前面七种艺术形态都有着内在差异的新型艺术,因此我们称之为“第八艺术”。
六、第八艺术的特征
第八艺术和此前的七种艺术存在诸多不同:
第一、就艺术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日趋成熟的生成式艺术。生成艺术这个概念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出现,纽约大学菲利普·加兰特尔(Philip Galanter)2003年发表的论文《什么是“自动生成艺术”?》对生成艺术的理解是“艺术家应用计算机程序,或一系列自然语言规则,或一个机器,或其它发明物,产生出一个具有一定自控性的过程,该过程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8],称之为自动生成艺术。AI在算法控制下形成的艺术,与20年前的自动生成艺术还是有所不同,一个是人为设计,一个是算法生成,今天的AI生成艺术才是真正的生成艺术。
第二、艺术家将从艺术创作的中心位置退却。在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主导着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的全过程。作品艺术效果由艺术家绝对控制,因此,作品是艺术家个性、气质、才华的全面体现。但在AI生成艺术中,艺术家将从中心位置退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和此前人类所有创作成就共同协作而成。虽然,此前艺术家的创作也需要博采众长,但最终还是以个人的风格呈现在作品当中。而AI生成艺术时代,艺术家直接和全人类的经验与技巧合作。这是继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传统艺术家作为他人灵魂导师和社会意见领袖的地位与光环渐渐消退之后,再一次从艺术创作中褪去神光。
第三、个人的技巧和技法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溶解。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文字类的诗歌、小说创作,还是造型艺术的绘画、雕塑、摄影、影像创作,作品质量的优劣,艺术水平的高低,都高度依赖创作者所掌握的艺术技巧。可惜的是艺术家所掌握的技巧和技法无法遗传给自己的子女,或者直接传承给自己的学生,每个人都必须从零开始学习,这个我们今天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其实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极大的浪费。AI生成艺术把历朝历代、世界各国的大师的技巧、技法,全部融入到识别系统中,供创作者调用,让人越过技巧和技法这一枯燥漫长的练习过程。比如创作者只要在输入的描述中加上一句“伦勃朗光效”或者“斧劈皴法”,经过相应训练的AI就可以自动调用相应的技法创作出相应的效果。
任何先进技术发展到极致,就会逐渐溢出、弥散,最后被溶解成人人都可拥有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最早少数人会用火,到后来人人会用;从最早只有祭司巫师才能解读文字到后来是权贵阶层识字,再到今天人人掌握文字,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终极的AI生成艺术,就是要让创作者直接摆脱技术的束缚,进入自由创作境界。
第四、AI生成艺术是艺术家和全人类的合作。AI生成艺术取材的对象,融合了过往时代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品,包括从原始艺术时期到古典艺术时期,到现、当代的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影像艺术作品——从油画、版画、水粉、雕塑、中国水墨到动漫绘画等所有的绘画艺术作品;人类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全部摄影图片;从电影出现以来创造的各种活动影像;从电脑绘图软件出现以来,所有的数码图像和影像;还有数字影像时代的各种数字影像……只要是数字化格式,存储于云端,能被AI检索、分类、识别到,都将成为AI创作的视听语言的基本要素。AI也可以按照创作者提供的意图,利用绘图工具在机器学习程序的辅助下掌握各种不同色彩的点、线、面、形、状、块、体,并加以晕染、渲染。此外,AI当然也可以输入、学习创作者的最新创作,比如最新的手绘作品和摄影作品。将其融汇到大数据当中,供自己也供他人使用。
可以说,AI的生成艺术是全人类共同创造之集大成,是艺术大师、普通艺术家、普通人、机器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机器学习训练师协同工作的结果,像是一个巴别塔的建设过程。
第五、AI生成艺术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绿色生态艺术。前面说过,AI生成艺术作品和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存在形态上具有根本差别。传统艺术作品基本是以物质形态、分子形态呈现,创作需要物资消耗,需要能源消耗,展示更需要巨大空间。以绘画为例,它可能需要使用颜料、纸张、丝绸、画布、皮革,这些都是物质产品,展览需要美术馆、画廊,复制需要油墨、纸张,从创作、欣赏到消费,都需要耗费大量物质资源。早期电影以胶片拍摄保存,冲印过程更会产生环境污染。
AI生成艺术作品天然具有数字属性,它形成于网络,存在于网络,以“比特”形式存在、呈现、发布、复制、共享,不产生任何物质材料的消耗,单件作品的电力和算力消耗极低。因此它是一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绿色的艺术形态。
AI生成艺术融合了此前人类各种艺术形态,又加入了现代高科技,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視觉识别等技术,和前面七大艺术门类差异显著,所以,它应该从原来的七种艺术形态中单列出来,作为“第八艺术”而成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
今天,我们对AI绘画或生成艺术的怀疑、否定,甚至恐慌,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我们对艺术创作话语权旁落的担心和忧虑造成的,一方面有我们对自身可能被AI超越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对技术渗透艺术带来的艺术纯粹性被破坏的不满。
当AI“画”的得和人一样好,甚至比人还要好,而且比人神速的时候,在绘画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会产生“人将何为?”“艺术家何以自处?”这样的失落。因此人类艺术家眼下的焦虑心态,有点像18世纪工业革命早期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老板与工人们对机器的出现心生恐慌。
但技术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涉及到那么多的领域,它侵入艺术是自然而然、不可阻挡的事情。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算法的改进,量子计算带来的算力增强,AI生成艺术将变得越来越简易,越来越好用,可调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它生成的作品,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形式会越来越多样,美感也会越来越强,而且会兼顾人性化和个性化。借助AI,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理解、对梦境的召唤、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未来,借助元宇宙和NFT交易,每一个普通人不仅可以创作艺术作品,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画廊、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分享、销售自己的作品,利用艺术创造价值。就像今天的农民,可以直接在抖音、淘宝开店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品一样。
这一新的艺术形态让艺术变得更公平、更自由。它将把几千年来附着在艺术上的神秘性、稀缺性和奢侈性统统除魅,艺术从过去尊贵、高不可攀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每一个平民身边。艺术,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精神活动,可以拥有、享用的精神产品。真正的“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9] 的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如果把AI生成艺术放到人类艺术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广阔时空维度下加以观察,就会发现AI生成艺术带来的不是艺术的危机,而是艺术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它是有别于此前七类艺术形态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我们应把它列为“第八艺术”。
第八艺术是人类跨入一种新的文明——数字文明阶段的表征。
(作者单位:北京中子文化未来影像研究中心)
注释:
[1] 《奇点临近——2045,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是雷·库兹韦尔所著的一本未来学著作,他在该书中以耐人寻味的方式预测了未来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促使人类超越自身生物极限的可能性。该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
[2] 20世纪6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德斯蒙德·保罗·亨利通过对机器进行“教育”,然后“画画机器”拿起笔,不断画出一条条线条,最后这些精细的线条组成复杂度惊人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多重维度的曲线变化。亨利的“画画机器”(The drawing machines)所绘制的作品具备不可复制的特性。亨利一共制作了3部“画画机器”——由于这些机器,他被人视为数字艺术领域的先锋。
[3] [奥地利]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4] 黄应全:《莫里斯·韦兹的艺术不可定义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 [美]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USC毕业的电影小拿:《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电影制作有什么影响》,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599307/answer/ 2742821545,2022年2月7日。
[7] 在本文即将截稿前一个星期,2023年2月2日,Netflix(网飞)官方发布了一部动画短片《犬与少年》,这部动画短片讲述了一只机器狗与少年相遇,互相嬉戏陪伴,后来由于战事爆发,他们不得已分道扬镳。机械狗在数十年的等待后,终于再次见到已是老年的他。这部动画短片里的动画场景绘制工作全部由AI完成。这部作品也被称之为全球首例AIGC动画短片。
[8] [美] 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参见15.1汤姆·雷的电进化机
[9] 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