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实践”特稿专栏主持人语

2023-05-30 10:48徐金龙
歌海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价值独特,意义重大。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考验,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的水平与我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地位不相称,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差距。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继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首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名义联合发布的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任务,这也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基于此,本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实践”特稿专栏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选取4篇文章,前两篇主要侧重于民间文学、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的理论思考,后两篇主要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田野调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的实践探索。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李丽丹副教授还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钻研《白蛇传》等异类婚恋故事。她借用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层累”概念,通过对《白蛇传》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意义的历史考察,探索传说演变的价值与意义。《白蛇传》作为经典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在叙事内容、传播方式、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逐渐层累与变易中形成的,2006年列入民间文学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蛇传》由地域性传说向全国乃至世界扩展,在“说什么”“怎样传”和“为什么说”三个方面呈现层累规律,展现出传说有规律地不断层累,同时也在不断变易,每一个时代的传说都是叙事内容与技术革新和思想变迁博弈融合的结果。更精彩的传说还会在未来的故事、技术与思想的博弈中不断生成。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徐金龙副教授更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怎么实现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领衔的《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一文,聚焦九曲黄河阵灯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是古老的“阵法”与民间花会、戏曲表演的结合,集民间扎制工艺和游艺于一体,2007年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次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该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挖掘九曲黄河阵灯俗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分析这一民俗类国家级“非遗”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指出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此为个案,探讨如何转化利用民俗类“非遗”资源,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武汉大学李向振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特别是田野调查研究,他领衔的《“非遗”保护过程中内外价值的实现与冲突——基于吉林辉南县“非遗”保护工作的田野思考》一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吉林辉南县“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呈现的两极化态势,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予以阐释。基于此,该文从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出发,探讨“非遗”保护的多元主体内外价值问题,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内价值与外价值的实现与冲突,内外价值的统一与互相促进是实现“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认为不管是作为局内人的当地民众所赋予“非遗”的内价值,还是作为局外人的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商业从业者所赋予“非遗”的外价值,都是同等重要的存在,进而提出应注重内价值与外价值的良好实现与互相促进,将之作为“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的重心。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萱副研究馆员参与湖北省“非遗”保护实践,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项目。她从“非遗”档案管理的角度回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对于非正式出版的文献收集不够全面、采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忽视、记录工程的成果后续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还提出推進建议,应在档案式保存视域下,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中记录和保存,提升“非遗”传承人记录的科学性、完整性、合法性,将记录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影响和传播给公众的文化资源,促进“非遗”资源共建共享。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造福人民,泽被苍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2022年9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提供了保护传承实践的“中国方案”。“非遗”保护的探索实践一直在路上,任重而道远。未来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探究。

作者简介:徐金龙,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价值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